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申之遗③|宣卷:我们的剧场不怕只有最后一个观众

澎湃新闻记者 杨一
2014-12-10 20:57
来源:澎湃新闻
快看 >
字号

        【编者按】

        上海浦东宣卷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同时入选的还有南翔小笼馒头制作技艺、精武武术、古陶瓷修复技艺、上海杨浦绵拳、上海本帮菜肴传统烹饪技艺、顾氏外科疗法、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石氏伤科疗法这八项上海传统文化技艺。

        宣卷,如今多数人大抵都不知道它,但在上海浦东的千年古镇周浦,宣卷这种古老的江南曲艺形式落地发芽,流传至今。

2014年12月10日,69岁的张荣祥、79岁的顾祥初、81岁的张永官和79岁的张福良(从左至右)在台上表演宣卷《好媳妇》,台下看客寥寥。

        “长工苦到正月中,开开大门四面风……”浦东瓦屑镇界浜村村委会的村民活动室内,四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坐在台上,一身中式唐装,有人手握木鱼,有人拉着二胡,用浦东本地话边敲边唱。

        透过略显老旧的玻璃窗,偌大的屋内仅有三位村民错落而坐,而台上老艺人就像是为他们开启的私人定制演出。难得听到兴起时拍手鼓掌都能在屋内制造出回音。

        听着台上唱出的故事,上了年纪的人说,很多年没听到“念宣卷”了,亲切,还是以前的味道。

宣卷老艺人在台上表演《好媳妇》唱段

        排练厅里的宣卷唱腔,是江南传统的民间艺术,唐宋时即存在,晚清时,宣卷由苏州传入浦东周浦,并逐渐演变成一种曲艺形式。每逢庙会和婚、寿、满月等喜庆日,东家都会相邀艺人表演宣卷,表演者也从僧人慢慢转变为普通艺人。

        69岁的张荣祥是台上四人中最年轻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十五岁的他便跟随父亲张儒锦学习宣卷,而其父早期根据群众审美情趣改良了“念宣卷”演唱形式,在传播作用上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们年轻的时候宣卷是很流行的,家家户户抢着找我们,搭戏台,找帮手,台下坐满,最厉害的时候起码一千人,”说到这里,张荣祥脸上露出骄傲的神情,“以前没有电视机,大家也就爱看我们表演,有的人捧着饭来听戏,从中午一直到下午,现在叫粉丝。”张荣祥如今不仅唱宣卷,偶尔还兼顾一些沪语说书的演出,他说,总要找到大部分人更接受的表演形式。

演出前,81岁的老艺人张永官独自坐在舞台一旁练习二胡。

        81岁的张永官如今外出表演的频率大幅下降,一方面身体大不如前,另一方面宣卷的演出市场“缩水厉害”,“我们四个都是一把年纪了,年轻人学的少,但还是要让宣卷走下去,”张永官说道。

        “古董”级宣卷如今照样迎来了难题。50多年的宣卷生涯,台上的四位老人先后写出了《好媳妇》、《长工苦》等脍炙人口的地方戏曲,业内人士和社会将他们称为“活剧本”,唱腔在地方上也是独树一帜。

上世纪50年代,周浦公社业余宣卷组方柳宝等在周西文化站为百姓演出。

老艺人自己手写宣卷唱簿,《长工苦》唱词

        只是,几乎和所有民间传统技艺一样,浦东宣卷的传承也遭遇困境,老人们的技艺面临着“失传”。

        “我们那时候没有什么娱乐项目,看着父辈在那里唱,也就自然而然学会了,但要有兴趣才行”79岁的张福良曾试图引导村里的年轻人学习这门技艺,可大多望而却步。

演出结束后,张福良整理自己的演出服,“这件衣服我穿了也有五、六年了,丢是不会丢的,我还想好谁做我徒弟我就送给谁。” 

        “等到我们唱不动了,总要找到接班人,但年轻人定不下心学,他们更想出去工作,无论如何不能断在我们这一代”,张福良在结束演出后关上灯走出活动室。

张福良提着自己的演出服走出村委会。与以往相比,如今的演出,看客变得越来越少。

        为了挽救这一古老的地方戏剧,周浦镇近些年通过培养年轻人的兴趣并邀请老艺人一同参与指导,层层选拔后终于令浦东宣卷于2012年正式入列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宣卷传承人周福妹为年轻人传授技艺

        这几年,浦东宣卷逐渐走出了周浦,走出上海,这张作为地区艺术的名片或将得到不断的传承和发展。

        
顾祥初,79岁:“不怕只有最后一个观众,我们就是要想方法让它传下去。”
        
张永官,81岁: “除了忙农活,我就喜欢宣卷,从心里喜欢的,别人抢不走。”
        
张荣祥,69岁: “我父亲张儒锦在我小时候就带着我唱宣卷,影响很大,他算是唱宣卷的祖宗,没有他就没有我。”
        
张福良,79岁: “年轻的时候唱不停,现在老咯,大家喜欢我,我就继续唱,再老也要唱。”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