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口志|从“七普”数据看人口集聚趋势

陆铭/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
2021-05-28 10:04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人口向少数地区集中,有利于人均GDP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平衡。图为2021年4月24日清晨的成都市区。四川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成都市常住人口首次突破2000万大关,达到2093.8万人。 视觉中国 图

近期,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七普”)主要数据出炉。

与2010年“六普”数据对比,“七普”数据显示,25个省份的人口出现了增长,广东以2170.94万人的增量成为人口增长最多的省份。浙江、江苏、山东、河南4个省份紧随其后。从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人口的流动总体上仍然趋向于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及周边的都市圈。

本次普查数据显示,在31个省份中,有2个省份的人口突破了1亿人,9个省份的人口规模在5000万人至1亿人之间,而在1000万人至5000万人之间的省份有17个,少于1000万人的省份有3个。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人口前五位的省份,合计人口占全国(大陆地区,下同)人口比重为35.09%。

从区域上来看,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占比最多,西部地区人口次之,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人口占比分别为25.83%和6.98%。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普查中,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人口占比有所上升,分别上升2.15个百分点和0.22个百分点;而中部地区人口占比下降了0.79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人口占比更是下降了1.20个百分点。

基于本次人口普查数据,如何看待当前中国区域之间的人口变动现象?这些现象又将对中国发展经济产生哪些影响?

人口集聚伴随着人均平衡

首先,要正确认识人口的集中,不能先入为主地认为人口集中不好,事实上,人口向少数地区集中,反而有利于人均GDP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平衡

先来看为什么会出现人口的集聚。自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东部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具有利用全球化来推动国际贸易以及发展经济的更好地理条件,于是人口从中部地区、东北地区以及西部一些地理条件相对欠佳的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这个过程是逐渐推进的,并且到目前为止,促使人口流动的动力还没有消退,仍在进一步演化,从本次普查数据中不难看出这一结果。

人口集聚并不是坏事。从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来看,人口集聚与劳动力流动带来的是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持续提高。因为人口流动的基本动力是人口从就业机会相对较少、经济增长空间相对较小、收入相对较低的地方,向就业机会、经济增长机会更多和收入更高的地方流动。对个体来说,它是人们对收入和就业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整个国家来说,它是一种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的改善,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在人们普遍担心人口总量的红利已经消失的背景下,劳动力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恰恰有利于延长人口红利。

与此同时,欠发达地区在经济总量增长相对缓慢的情况下,人口适度流出实际上有利于这些地区相对提高人均GDP。这并不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从全国数据来看,自2004年以来,中国已经开始出现地区之间人均GDP差距逐渐缩小的趋势。地区之间的人均GDP差距缩小,固然有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投资有关,但人口的跨地区流动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总结一下:劳动力跨地区配置,不仅有利于经济增长,也有利于不同地区之间人均GDP差距的缩小。

人口逐步自由流动,人口集聚程度还将提高

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人口是高度集中在少数地区的。例如:日本东京都市圈集中了全日本三分之一的人口,美国三分之一的人口集中在加利福尼亚州、得克萨斯州和纽约州。与此同时,由于人口和经济的集中基本上是同步的,因此,美国、日本等国的地区间人均GDP差距都远远小于中国。

根据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安排,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载体,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总体来讲,未来中国还会出现人口进一步向发展条件更好的地方集中:从国家层面来看,人口向着沿海地区进一步集中;从地区层面来看,人口更加向国家中心城市、省会城市和经济发展动力较强的城市及其周边集中。

从整个国家来看,如果劳动力和人口向基本自由流动的方向迈进,人口从相对低收入地区流动到高收入地区,最终每个地区在GDP中所占的份额和人口当中所占的份额会趋于一致,城市之间的人均GDP差距会继续缩小。当前这个现象正在中国发生,且已经处在一种区域间逐步平衡发展的态势。根据最近二十年的数据分析,即使是从广东、河南、安徽、湖北等省内部的数据来看,城市间人均GDP的差距也在出现逐步缩小的趋势。

我的团队还预测了未来人口集聚的趋势和地区间差距的变化。如果中国最终可以实现人口在地区间较为自由的流动,可以让较发达省份与欠发达省份之间人均GDP的倍数缩小到1.5倍,那么,中国总体上的地区间差距就将降到相当于今天美国和日本地区间人均GDP差距的程度。

当然,这个过程需要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逐步实现,就看改革进程是不是能够顺利实现人口基本自由流动的目标了。

人口向大城市及周边都市圈的集中会逐步趋于稳定

在人口跨地区流动的过程中,一些大城市及周边的都市圈会成为人口持续增长的地方。当前如果不是因为户籍制度等形成的人口流动障碍的话,中国的特大、超大城市人口仍然有增长的空间。

但大城市及周边的人口并不会出现人们所担心的无限增长。一讲到城市人口上限,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承载力,事实上,真正导致大城市人口增长达到极限的不是承载力,而是另外两个因素:

一是城市经济总量。如果城市经济总量仍然在增长,它就仍然有创造就业和收入的机会,人口就会持续进一步流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全世界的一些特大、超大城市及周边的都市圈人口,目前为止还没有达到极限。

二是给定人类的技术水平,比如造楼、造轨道交通的技术水平,随着人口的增长,大城市会出现高房价问题、通勤时间较长的问题。前者是因为人类的造楼技术存在局限,影响了一个城市的住房供应能力,给定技术水平,楼造得越高,成本越高,人们会选择搬离市中心;后者是因为轨道交通的速度存在局限,如果住在城市外围,又要去中心城区工作和消费,就需要出行,轨道交通的技术限制了城市的出行时间。

两个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大城市人口不会无限增长。比如,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城市现在仍然在增长,但人口增长的速度却不是很快,相对来说达到了一种比较稳定的状态。

当前,在中国一些核心大城市及周边的都市圈范围之内,人口增长的极限还远远没有到来。当前,在一些超大、特大城市,尽管存在户籍制度改革进展并不是很快、外来人口的市民化进程相对缓慢、房价高企、公共服务的提供仍然与户籍身份挂钩等约束条件,这些大城市及周边地方的人口仍在正增长。如果未来户籍制度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服务的提供进一步优化,这些城市人口的增长趋势仍然会持续。

总的来说,“七普”数据告诉我们,要客观科学地认识中国人口空间布局的演变,并抛弃成见。不要再以个人好恶对合理的人口空间布局做价值判断,而要对人口向优势地区集聚的趋势做好充分的准备,深化户籍制度等多方面改革,加快实现稳定居住和就业的流动人口在常住地市民化。

人口流出地也要冷静客观地看待人口流出的结果,要看到人口适度流出对提高本地人均资源占有量和人均GDP的积极作用。更要避免在人口持续流出的同时,盲目加大投资和建设。否则,随着时间推移,无回报的投资既有可能造成资源浪费,又将令地方政府已经很严重的债务负担雪上加霜。

    责任编辑:李旭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