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民间集体狂热小史:从养生到广场舞

澎湃讯
2014-12-16 13:41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编者按】

        中国人是否更易陷入集体狂热?在并不久远的过去,中国人的文化仍然充满了集体狂热的烙印。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三十年,又以新的形式体现出来,也与科学和现代有了更多的关联。不变的是,在那一个个时刻,人们像在梦幻里,在催眠中,共用一个集体的人格。无论他们的生活、职业、个性、智力千差万别,只剩下一种统一的不可遏制的冲动。

        澎湃新闻梳理了我们熟悉的和已被遗忘的中国人的集体狂热状态。有的显得荒诞而神秘,令人难以相信就发生在不久之前。而时至今日,我们的集体心灵仍然不时受到魔力状态的诱惑。

        

        近几十年来,国内层出不穷的民间集体狂热可分为两大类:一为养生保健品热,其持续时间最为长久,从发端于“文革”的鸡血疗法开始,一直到现在的各类微信朋友圈养生段子;二为各类养生运动热,包括武术、气功、广场舞等,其中的全民气功奇观更是在上世纪90年代达到高峰。

养生浪潮

        鸡血疗法,即“打鸡血”,流行于“文化大革命”初期。打鸡血的念头源于上世纪50年代从苏联传过来的“组织疗法”。组织疗法尝试把某些组织如皮肤、肝、脑、胎盘注入人体内,以达到治病的目的。该疗法就是抽出新鲜的鸡(最好是小公鸡)的血液几十到100毫升,注射进人体,每周一次。它起源于上海,后来在全国疯狂蔓延,出现人们提着小公鸡排队打鸡血的盛况。

鸡血疗法。

        比打鸡血风潮稍晚,出现了一种更加神秘的“681卤碱疗法”,油印的传单和小册子上宣称,它在治疗癌症方面具有神效。就连许多高级医院,都用这种据说来自某个内蒙水塘的卤碱治病。

        红茶菌疗法:流行于1970年代中后期。红茶菌俗称又叫“海宝”,是一种像海蜇的生物,据说是抗癌良药,而且养育成本低廉,只要从别人家捞一块“海绵”,放在干净的玻璃瓶里,糖茶水喂着就长大了,然后分在新瓶子里繁衍后代。当时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在养红茶菌,亲戚朋友之间还写信、打电话推荐。

罐子里养的红茶菌。

       随着“文革”临近尾声,各种“神奇物质”逐渐退出了全民养生浪潮,而那些更加安全、简便甚至无添加物的疗法,开始成为人民选择的主流。它们包括醋蛋疗法、饮水疗法等等。饮水疗法显然是其中最风靡的一种,因为它把养生的成本降到零的地步。它风靡于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以后,民间传说这种疗法源自日本。办法为每天早上起床之后,空腹喝三杯凉开水。后来的九十年代盛行的磁化水疗法、前几年国内大卖的日本人所写的《水知道答案》也可视为饮水疗法的一种变形。

很多人相信,水里有生命的答案。

        从上世纪改革开放到90年代,在国人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各式各样的保健品就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灵芝、猴头菇、鱼肚油、螺旋藻、孢子粉、葡萄籽、褪黑素,都曾“各领风骚几个月”,其中风头最盛的即是“太阳神”口服液,一曲“当太阳升起的时候”至今让人心潮澎湃,直到这类广告被脑白金玩坏。

        进入新世纪,全民养生热潮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不过内容还是依旧。今天,你的微信“朋友圈”中是不是天天还在疯传各种养生保健小秘方?“百病吃绿豆,消灾靠萝卜”、“生姜堪比还魂药”、“两头大蒜让你活一百岁”、“大白菜能排毒”……

        

        运动热潮

        甩手操:在鸡血针流行之后,甩手疗法又风靡一时。当时相传希腊大哲苏格拉底曾向弟子密授此法,坚持日甩三百次者只柏拉图一人,由是苏格拉底60岁娶妙龄少女为妻,柏拉图活到83岁。此说一经传扬,顿时又轰动全国,刚离开鸡血针管的劳动人民,立即投入甩手晨练,据说当年排阵如林,手臂群甩,煞是整齐,蔚为壮观。

甩手操。

       70年代末还风行“爬乌龟”活动。其方法是放只乌龟在人体上,让其爬动,在乌龟停下来时,那地方也就是人体生有肿瘤之处。据说,如果生了癌症,将乌龟放在生癌的体表部位,让乌龟趴着不动,病就会不治自愈。       

        气功无疑是改革开放后最蔚为壮观的全民保健热潮,其中衍生产物百花争艳,让人目不暇接,“中功”、“香功”、“砖功”、“鹤翔庄”、“冬眠功”,乃至各种“特异功能”、“防治近视眼功”、“人体生物能开发工程”等等,到了“宇宙语”功,神功保健法达到巅峰。1983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成立了气功研究室,1986年建立了气功学硕士学位。

1993年12月28日至1994年1月3日,“医家秘传功”在北京妙香山举办“高级气功强化培训班”。学员们在课堂上认真制作“信息锅”。

        和气功同期的,还有各类歌舞活动,比如“交际舞”、“迪斯科”等,衍生运动还包括呼啦圈热、扭秩歌热等等,一直到今天毁誉参半的大娘广场舞和不久前消失的集体“唱红歌”现象。在改革开放前,“交际舞”、“迪斯科”一向是被当成“资产阶级颓废文化”而备受打压。1980年和1983年,公安部、文化部先后两次下发《关于取缔营业性舞会和公共场所自发舞会的通知》,要求“公园、广场、饭馆、街巷等公共场所,禁止聚众跳交际舞”。《通知》中称:“有些人舞姿低级庸俗,丑态百出,伤风败俗。……人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坚决要求政府予以取缔。”但依然不能阻挡人们翩翩起舞的热情,一直到热潮过去,曾经到处可见的舞厅也不见了踪迹。

舞!舞!舞!
唱红歌。

       当代各种养生热可以视为社会文化心理的表现。这些迷狂一方面反映了精神上的危机,另一方面反映了传统文化对个体的压抑,以至产生了各类“闻风而动”、“一轰而上”的羊群现象:政治上搞运动,经济上“大跃进”,反映在生活上自然也是如此。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