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光影对话:一周城市生活

王越洲 周仰 陈鑫培
2021-05-28 09:56
来源:澎湃新闻
城市漫步 >
字号

上世纪90年代起,周庄、乌镇等江南水乡古镇成为中国最早一批开始遗产保护的地区,并逐步发展出独特的区域文化景观,遗产地旅游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单一旅游促保护的模式已无法支持古镇可持续发展,面对着古镇保护区人口流失、老龄化、产业单一等社会问题,我们不禁要问,传统的旅游和保护体制能继续保持古镇的活力吗?

(本期主持:王越洲)

近期回顾

重回耕乐堂:当代艺术与文化遗产间的良性对话

由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和同里镇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1“遗产创新,未来可期”——江南水乡古镇保护同里论坛及平行艺术项目于5月22日至23日在江苏苏州同里古镇举行。作为艺术家,我、甘莹莹、李威娜三人一同完成了“重回耕乐堂”展览,这是时隔四年之后我们再一次在明代园林耕乐堂中进行展览,也是改变此前各自创作模式进行的一场合作。此前的一个多月来,我们在同里古镇度过了好几个周末,摸清了沿河餐厅每一家的特色菜,同时自己也成为本地居民好奇的对象。

在文化遗产地进行艺术展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不能对现场和建筑造成不可逆的改变这一硬件要求,更为困难的是,如何激发当代艺术与文化遗产之间的良性对话,既不使得园林或者古镇环境仅仅成为一种“背景”,也不让艺术作品成为遗产地的“陪衬”。站在今天回望,2017年在耕乐堂的展览中,作品还是以颇为生硬的方式进入这个空间,而此次则真正与空间有了连接。

《重返耕乐堂》装置

通过在水面、假山上的半透镜、炫光镜装置以及古松轩中搭建的松果装置,对这棵400年的古老白皮松进行不同角度的反射,并结合我们四年前的白皮松摄影作品形成一种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感觉,让观众在被装置所反射的奇异光线吸引,进而对白皮松和周围的园林环境有了不同纬度的关注。虽然装置所使用的都是现代材料,但它们唤起的美的感受与古典园林是一致的,比如放置在假山上的云朵形镜面,恰好暗合了古人以湖石象征云的做法,古今之间,浪漫的意象一脉相承。

过去几年来,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发起了“艺述遗产”项目,希望通过艺术家的重新讲述,为公众带来观看遗产的新鲜视角,此次同里论坛的另一个重要平行艺术项目便是“艺述遗产”特邀的艺术家沈凌昊带来的《光述同里 · 时间的剧场》,这是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丽则女学原址所定制的场域特定装置作品。

整件作品是一个开放的、沉浸式的互动空间,是几何形的雕塑主体被覆以七种明亮的颜色,构成一个极简的剧场空间。每当夜晚来临,作品周围的UV光源会每 10 秒定时亮起,激活作品中的彩色感光涂层。而在作品前驻足的观众与他们的动作姿态会被暂时记录在剧场的布景之上,而后随着时间慢慢消失,如同一个穿越时空的剧场,让现代的科技感与古典的建筑空间得以融合。

装置作品《光述同里·时间的剧场》

5月22日晚上,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司徒嘉怡在这一空间带来了开幕表演,当她从丽则女学深处拖着长长的白纱缓缓走出,仿佛历史的幽灵来到眼前,而跨过拱门,在沈凌昊的开放剧场中,司徒嘉怡和其他年轻的舞者们的身影在感光材料上停留又消失,又让我们对时间的瞬息和永恒产生思考。

《光述同里·时间的剧场》开幕表演《时间·无限》

5月23日全天的江南水乡保护同里论坛中,主办方除了邀请各地遗产地管理者、专家谈论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新思考和期望外,还发布了向鼓励年轻人参与到文化遗产中的《同里倡议》,并专门组织了一场青年论坛,正如与会者之一所言,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保存历史的灰烬,更是保护文明之火长燃不熄,这也正是为什么在如今,遗产保护必须改变旧的保护体制和思维方式,让年轻人参与到保护之中的原因。或许无论是保护还是弃置,作为人类造物的文化遗产终究只能如同沈凌昊的感光材料上留影一样短暂地留存于世,但当年轻人以及艺术家以新的方式不断重述,那么文化遗产就不会完全成为无用的灰烬。

(图、文/周仰,摄影师、译者,在上海持续拍摄个人项目,作品关注年龄、文化遗产与记忆)

本周主题推荐

书单 | 遗产保护在中国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在十余年间主了持十多个古聚落的记录和测绘,该书是对乡土建筑保护问题的理论性总结。

嵩口模式

嵩口是福州市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该书通过深度访问,挖掘与梳理了嵩口独特的人文风貌,并详细记录古镇改造前后,镇政府与“打开联合”团队的思考与尝试,全方位地呈现了裹挟着各方矛盾与合作,伴随着在地意识觉醒的古镇复兴进程,凸显了“嵩口模式”的意义和价值。

诸神的游戏——中国福州龙舟的传统与禁忌

作者巴晓光虽不是福州人,却是龙舟划手,该书以4年田野调查为基础,呈现13位“龙船癫”口述实录、50尊龙舟头、14柄柳叶桨、13种老工具图解、41个龙舟词汇解读、12处龙舟水域寻访、10家龙舟俱乐部盘点、5组龙舟神俗连环画、10位(组)龙舟神明手绘的丰富内容。

文化线路在中国

“文化线路”是一个遗产保护领域的概念。2008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将其作为一种新的文化遗产类型写入国际文件。该书对文化线路的概念发展和中国文化线路的特点进行了梳理,分别用专章谈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巴盐古道、蜀道、武当神道、长江近代航线、大运河和万里茶道十条文化线路,对各文化线路的线路概况与历史演变、各类文化遗产点和线路价值作了详细介绍。

线下活动推荐

上海·分享会|以“南方”作为方法

详情请关注 抛开书本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这里飞来了一只气候风筝……

详情请关注 商业生态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中国表现”青年当代艺术提名展

详情请关注 WEART唯艺微信公众号

上海·分享会|从无名档案里看中国人的生活变迁

详情请关注 SCOP微信公众号

上海·分享会|龙舟之境,民间好劲

详情请关注 衡山和集TheMixPlace微信公众号

上海·市集|共同的节日-在武夷路

详情请关注 世界清洁日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我们所知道的一切

详情请关注 UrbanNetworkOffice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观觑——东方美学的精神回归展

详情请关注 时间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北京·分享|《重走》新书分享——在迷惘的年代里寻路:从1938到2021

详情请关注 单读微信公众号

北京·展览|设计乌托邦 1880-1980:百年设计史 / 比亚杰蒂-科尼格收藏

详情请关注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深圳·展览|厉槟源个展《阻断》

详情请关注 红树林画廊 MANGROVEGALLERY微信公众号

深圳·剧场|我的深圳记忆

详情请关注 OCAT深圳馆微信公众号

武汉·展览|理想国——焦兴涛作品展

详情请关注 合美术馆UAM微信公众号

线上活动推荐

线上直播|地方记忆与社区营造——第四届中国建筑口述史学术研讨会暨工作坊

详情请关注 LeTalwork勒拓微信公众号

(如果您想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shenjw@thepaper.cn)

    责任编辑:董怿翎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