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何振梁在京病逝,系中国首次申奥成功决定性人物

央视、新华社
2015-01-04 17:18
来源:澎湃新闻
逝者 >
字号

        
何振梁。 高剑平 澎湃资料

        新华社1月4日消息,中国资深的体育工作者、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因病医治无效,当天下午在京去世,享年85岁。

        何振梁出生于1929年12月,自上世纪50年代起开始投身体育工作,参与了新中国体育对外交往的多次重大事件。

        何振梁两次参与北京申办奥运会,在1993年和2001年两次担任申奥中方陈述人,为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1年,何振梁当选国际奥委会委员,四年后当选国际奥委会执委,1989年又当选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他还曾担任国际奥委会文化和奥林匹克教育委员会主席。

        新华社称何振梁是中国杰出的体育外交家,有人称他为“中国申奥之父”,但他自己更喜欢的称谓是“中国年龄最长的奥运志愿者”。

当初干体育“很不情愿”

        多年后,何振梁用“阴差阳错”来形容走上体育之路。何振梁最初对于组织安排他到国家体委工作,也“很不情愿”。

        1929年12月,何振梁出生于江苏无锡。抗战期间,他随家人到了上海,就读于在法租界比较有名的中法学校。1950年,21岁的何振梁从上海震旦大学电机系毕业。当时由于大量外事活动需要翻译,共青团中央到上海选调外语干部,何振梁被相中。就这样,他从上海到了北京。

        1952年7月,何振梁临时接到出国通知,要他作为翻译参加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第十五届奥运会。此前,他还不知“奥林匹克”。

        当时,由于国际奥委会内部反华势力阻挠,一部分委员拒绝邀请中国参加第十五届奥运会,经过斗争,直到奥运会开幕式当天下午,中国才收到参加奥运会邀请。

        根据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指示:在奥运会上升起五星红旗就是胜利。因此,一个由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的荣高棠任团长的40人体育代表团,连夜赶往芬兰。由于时间仓促,大部分运动员未赶上比赛,只有游泳运动员吴传玉参加了100米仰泳预赛,并遭到淘汰。

        此次芬兰之行成为后来何振梁一生结缘体育事业的开始。

        1955年,何振梁被当时主持体育工作的贺龙副总理“点将”,从二机部调入国家体委。不过,何振梁感到十分沮丧:“当时我有一个很狭隘的观念:只有在工农生产的第一线才是为国家实实在在作贡献。让我到一个只有蹦啊跳啊的部门,我的确不太愿意。”

两次参加申奥,诚意打动奥委会委员

        2001年7月13日晚,莫斯科世界贸易中心,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后,新闻中心大屏幕上定格在一个场面上:何振梁眼含热泪,与排着队上前祝贺的国际奥委会委员逐个握手、拥抱,当来自中华台北的委员吴经国含泪走过来与何振梁拥抱,并说“中国人最高兴的事情终于发生了”时,何振梁的泪水再也止不住了。年逾七旬的何振梁说:“北京拿到了奥运会举办权,我这辈子就没有遗憾了。”

        这次申奥成功前,还有一次刻骨铭心的失败。

        1993年9月23日,蒙特卡洛,两票之差使北京第一次与奥运会失之交臂:当萨马兰奇宣布结果时,何振梁没有流泪,第一个走上前与澳大利亚委员高斯帕握手祝贺。

        “面对的是全世界的镜头,我对自己说,你可不能表现出任何失落的样子,败要败得光明磊落,不要丧失我们的志气。”何振梁说。

        自1981年当选国际奥委会委员后,何振梁一直在为北京申办奥运积累经验。他利用一切机会收集各个申办城市的文字资料,了解和观察各个申办城市拉票做法,以及投票过程中各种势力、派别错综复杂的关系。

        何振梁心里清楚,申奥成功的关键是争取委员的支持,“这是个日积月累的工程,不是临到申办时才想到、才动手就能成功的事。”

        为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何振梁曾在两年多的时间内飞遍五大洲,遍访拥有投票权的国际奥委会委员,飞行总里程超过60万公里,可以绕地球十多圈。以至于有一次机场工作人员问他:“你不是昨天才回国的吗,怎么今天又出国了?”

        当北京再次提出申请奥运时,已从国家体育总局前身——国家体委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何振梁主动请缨,以70岁高龄成为北京奥申委的顾问。

        送交国际奥委会的重要文件、20多万字的《申办报告》,他是英、法文审定者之一,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为了让外国朋友更多了解北京和中国,他奔波于世界各地。

        2001年7月13日下午,作为北京申奥代表团最后一位陈述人,何振梁的发言感人:“不论你们今天作出什么样的选择,都将载入史册,但是只有一种决定可以创造历史。”投票结束后,很多委员走过来告诉他:“你的话直接打动了我们的心,你的话是发自内心的。”

同行评价:没有那么多的官僚气

        何振梁曾三次以全票当选国际奥委会委员、执委直到副主席。不少委员对其的评价是,人品端正、处事公道,没有那么多的官僚气,但同时是个有见地、不随声附和而有能力的人。

        1999年初,美国盐湖城申办贿赂丑闻被曝光,引发国际奥委会历史上最严峻的信任危机。希腊委员尼古拉乌面对记者说:“你们指责这个委员那个委员,为什么不报道像中国的何振梁那样的委员呢?”尼古拉乌如此发问,就是因为何振梁访问希腊时曾拒绝希腊方面为其报销机票。

        国际奥委会委员杨扬说,她很佩服何振梁的工作能力和对奥林匹克的热情。

        “好像不敢相信。” 杨扬说,“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体育)能够得到国际奥委会的迅速认可,我想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他的个人魅力有关。”

        曾担任过何振梁助手、现任北京奥林匹克俱乐部总经理的王奇介绍,何振梁十分关心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情况。去年12月到医院探望何振梁,躺在病床上的何振梁精神高涨,大声告诉他和其他探望者,“北京申办冬奥会一定能成!”

        国际排联终身名誉主席魏纪中和前国际奥委会委员吕圣荣对何振梁的去世表达了哀悼之情,并称赞他忠诚爱国,令人敬重。

        在魏纪中看来,何振梁在北京两次申办奥运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这是“时势造英雄”。“从大环境上看,是国家的威望和获得的支持。从个人方面看,何老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他在国际奥委会的关系,别人没办法取代。”

        前国际奥委会委员吕圣荣说:“从在体育总局时我就在他的领导下工作,再到后来我们一起在国际奥委会共事,我从何老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他教育了我很多,是让我非常敬重的一位老领导。”

1993年申奥演讲稿

(1993年9月24日

        主席先生、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们;

        1981年,当我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并庄严地宣誓——我愿意竭尽所能为奥林匹克运动服务——的时候,我心中升起了一个愿望,就是看到奥林匹克运动会能在我的祖国——中国举行。93年申奥老照片——何振梁安慰陈香梅我的命运与我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我少年时,有过苦难的岁月。进入青壮年后,经历过艰苦的磨炼,也享受过取得成就的欢乐。中年后,改革开放迎来了祖国和我个人新的前景。

        我们深信,奥运会属于所有国家,既属于发达国家,也属于发展中国家。把举办奥运会的荣誉授予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既将为奥运会开辟新的地平线,也将推动我们的发展进程。

        所有的申办城市都同样有能力办好2000年奥运会。但是,如果这个荣誉授予北京,我们将竭尽全力,使奥林匹克理想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得到传播,并使奥林匹克主义的普遍性原则获得充分的体现。我们大家将因此共同达到新的奥林匹克地平线。

        谢谢。

2001年申奥演讲稿

(2001年7月13日)

        主席先生、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们;

        无论你们今天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将载入史册。 但是只有一种决定可以创造历史。你们今天这个决定可以通过体育促进世界和中国友好相拥在一起,从而造福于全人类。

        将近50年前,我第一次参加了奥林匹克运动会,那是在赫尔辛基。从那时起我就深深地爱上了奥运精神。和祖国的许多同胞一样,我认为奥林匹克价值理念具有普遍意义,奥林匹克圣火照亮着人类前进的道路。何振梁与萨马兰奇握手庆祝北京申奥成功在我的生涯中,我一直梦想着将奥运会带来中国,让我的男女同胞在我的祖国体验奥林匹克理想永恒的魅力。

        选择北京,你们将在奥林匹克历史上第一次将奥运会带到拥有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的国家,让十亿人民有机会用他们的创造力和奉献精神为奥林匹克运动服务。

        你们所传达的信息也许将意味着一个全球团结新时代的开始。

        如果你们把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荣誉授予北京,亲爱的同事们,我可以向你们保证,7年之后,北京将让你们为今天的决定而自豪。

        谢谢!

何振梁简历

        1929年12月出生于江苏无锡,祖籍浙江上虞。

        1952年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成员参加在芬兰举行的第十五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1955年起从事体育工作,到国家体委搞国际联络工作。

        1964年起历任中国体操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乒乓球协会秘书长、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秘书处主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秘书长、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副秘书长、国家体委司长、中国奥委会执委、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常委等职。

        1980年获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他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副团长参加在美国普拉希德湖举行的第十三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1981年10月2日,在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第八十四届大会上当选为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委员。在国际体育组织中,他还曾担任各国体育总会国际大会主席团副主席、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副主席和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团结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何振梁为发展国际体育交往,恢复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做了大量工作。

        1985年起任国家体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同年当选国际奥委会执委。

        1988年获亚洲举重联合会授予的卓越贡献金质奖。

        1989年当选中国奥委会主席,并当选国际奥委会副主席,曾任国际奥委会大众体育委员全副主席。后任国际奥委会文化委员会主席,曾任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和百周年大会成果研究委员会委员。是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体育界)、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

        1992年被西班牙卡洛斯国王授予大十字勋章。

        1993年被摩纳哥国家元首雷尼埃大公授予圣查理十字勋章,同年荣获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功勋章。

        1993年北京申奥团陈述人之一,参加申办2000年夏季奥运会。

        1997年组织和主持的“世界体育文化论坛”在瑞士举行,被萨马兰奇称为“让文化委员会获得了青春”。

        2001年北京申奥团陈述人之一,参加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申办成功后,他逐渐退出了大众的视野。

        2006年获得体育电视“终生成就奖”。

        2007年在北大中国十大系列英才颁奖典礼上获得“十大系列英才”称号。

        2008年5月20日,“何振梁奥林匹克陈列馆”在他的出生地无锡开馆,这是国内首座将体育名人和奥林匹克文化精神相结合的主题馆。

        2008年7月,出版了《何振梁申奥日记》。

        2008年8月6日担任北京奥运会北京站第432名火炬手。(简历来源:新华体育)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