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干货!“青少年模式”的五个维度+三组矛盾

2021-06-02 09:2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原创 张磊 贾文斌 网络传播杂志

2019年3月起,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指导下,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陆续上线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统”(通常简称为“青少年模式”),并在当年“六一”儿童节前后普遍上线。随后,青少年模式迅速从少数网站的试点变为互联网视频平台的标配。两年过去了,青少年模式的建设状况如何?还面临哪些问题?未来又该如何拓展?

根据CNNIC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年龄在10到19岁之间的青少年网民达到1.34亿。他们不仅是互联网的原住民,而且已然成为互联网的主力军。

青少年群体正处于“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的确立期,因此,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时需要更多关注。

五维保障:青少年模式的五个维度

互联网平台设立青少年模式,常被称为“护苗行动”或“心灵工程”。该举措不断获得政策的引导和支持。2019年12月发布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第13条指出:“鼓励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平台开发适合未成年人使用的模式,提供适合未成年人使用的网络产品和服务,便利未成年人获取有益身心健康的信息。”这进一步为青少年模式确立了政策保障。

目前,青少年模式已经覆盖各家短视频平台、长视频平台、音频平台及部分社交平台等,呈现出多点开花的态势。在政策指导和平台开发的双重努力下,青少年模式主要从五个维度对青少年进行防护。

1

密码开关:奠定防护基石

在关闭青少年模式时,用户通常会被要求输入密码。这相当于在青少年的专属网络“房间”和成年人的网络世界之间树立了一道单向的门扇,只有掌握了钥匙才能通行。这充分发挥了家长作为未成年人监护者的作用。

2

时间受限:防止过度使用

青少年模式已经形成了基本的时间标准。通常,开启这一模式后,每日22:00至次日6:00期间使用受限,在其他时段内的单次使用也有限制,通常要求单次使用时长在40分钟以内。这能防止自律较差的青少年在网上过度花费时间,也保证了其睡眠时间和身心健康。

3

内容保护:德智体美劳全面成长

青少年模式内提供的内容比正常模式提供的要少,多以主旋律、正能量、泛知识为主,适合青少年学习。例如,抖音的青少年模式内容池确立了三个准入标准,一是积极健康,二是偏重知识教育,三是有趣味性。

4

功能受限:规范网络行为

社会经验较少的未成年人,有可能会成为怀有恶意的人的诱骗目标。青少年模式下,大部分平台会关闭站内搜索、弹幕评论、内容分享、拍摄发布等功能,而私信聊天、关注等功能也往往被关闭。这一方面防止了不良内容的传播,另一方面也防止了陌生人社交可能带来的风险。

5

消费关闭:杜绝一掷千金

青少年模式下,网络平台的充值、打赏、提现等功能同样是被禁止使用的。多家平台在用户协议中明确承诺,如果有青少年进行相关消费,一旦能够证实,将全额退还。

2019年之前,未成年人“一掷千金”打赏网络主播、购买游戏装备等新闻屡见不鲜。青少年模式普遍上线之后,相关新闻就比较少见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青少年模式正在发挥积极作用。

除了五个维度的基础保障之外,各个平台也会基于自身定位、技术资金投入以及重视程度,进一步针对青少年或未成年人提出有针对性的举措。

三组矛盾:青少年模式存在的问题

青少年模式为未成年人上网系上了安全带。但是,它毕竟建设时日尚短,仍有一些矛盾关系值得高度关注。

1

技术上,防护与破解的矛盾

俗语有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青少年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有时比其父母更擅长使用智能手机,也更理解互联网的技术逻辑及其应用。

在我们的观察中,不乏此类现象:有的APP可以通过“卸载重装”的方式,关闭之前开启的青少年模式;有的平台要求实名认证,但网上也有所谓“身份证号生成器”可以绕过这一关卡;等等。

2021年3月30日,南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研究中心发布了《短视频直播APP青少年保护测评报告》,对20款有代表性的短视频直播APP进行测评。报告发现,70%被测APP的未成年人保护程度处于中等和较低水平。

2

内容上,健康与吸引力的矛盾

青少年模式除了对功能进行限制以外,还对内容进行了审核,限制娱乐信息、屏蔽不良信息,但这有时会造成青少年模式中内容池的内容数量较少、吸引力不够、观赏性欠佳、更新速度慢等问题。

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青少年模式多半不能按不同年龄段进行细分,导致其内容偏向于幼龄化和少儿化,而对于中学生群体来说,这些内容就并不适合了。可以说,内容的限制,成为青少年模式建设的一大瓶颈。

3

行为上,线上与线下的矛盾

青少年模式的上线能够起到良好的防护效果,但是在某些具体的使用场景中,它的功效也会大打折扣。作为监护人,可能会因工作繁忙而无暇顾及孩子,将智能手机、iPad丢给孩子充当“保姆”,或为其购置专门的终端设备,导致青少年群体在不被管束的情况下无限制使用各种网络APP。

有的家长根本不了解青少年模式的存在,还有部分家长虽然开启了青少年模式,但因嫌麻烦,干脆直接将账号和时间锁密码告诉孩子。

这说明,青少年的网络使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的齐心协力。

共同成长:走向青少年模式2.0

面对复杂多变的互联网世界,青少年模式的发展也永远处在进行时。进一步提升青少年模式,应该聚点成面、多方协力、融合共识、实现共创,走向青少年模式2.0。

1

以促带管:鼓励与监管并重

青少年模式2.0的构建既要筑牢底线,也要树立旗帜。用鼓励性、促进性的政策工具带动防范性、制约性的监督管理,做到政策与监管并重,正面引导与负面惩处并举。

事实上,青少年模式的建设,要依靠企业的社会责任感。面对商业利益的影响,部分网络平台可能会打擦边球。因此,可以考虑将青少年模式纳入到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并由政府牵头开展年度评比活动,或者设立专门的“青少年互联网日”,与互联网公司开放日相结合,为青少年深入了解网络平台、不断提高媒介素养提供学习机会。

2

寓教于乐:丰富完善内容池

下一步,青少年模式需要在内容池的建设下足“绣花功夫”。一方面,需要细分年龄层级,提供适当内容;另一方面,需要鼓励内容创作,使知识性与趣味性并重。

青少年正处于情智快速发展期,对内容的偏好度与鉴赏力也会快速变化。因此,如何更好协调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内容偏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不断提升内容池的趣味性,寓教于乐,打造精品,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能够真正把青少年的信息增量转变为知识增量。

3

多方共创:实现共同成长

青少年的健康上网不应是“独角戏”,而应是“交响乐”,是融合家庭、学校、政府、平台企业、社会组织、内容创作者以及青少年本身的共创工程。

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者应该为青少年的网络行为提供最基本、最重要、最普遍的监护与引导,政府主导的行政力量应该为青少年模式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与法律兜底,平台企业主导的技术力量应该成为青少年模式创新的核心,社会组织与内容创作者应该提供各方面的支持,而青少年本身的网络素养提升则是综合作用下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青少年模式要结合线上与线下,使青少年获得“现实充实”,从而避免沉溺于“虚拟世界”。

青少年模式的第一阶段是从无到有,第二阶段则应是从有到优。如果说“防范”与“限制”是青少年模式1.0的特点,那么“引领”与“共同成长”就是迭代升级的青少年模式2.0的关键。

在防沉迷、防偏激、防误导、防迷失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形成青少年群体互联网实践的新方向,才能形成社会各界共同护苗成长的同心圆。

原标题:《干货!“青少年模式”的五个维度+三组矛盾》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