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新井一二三专栏:日本水晶族的预言——名牌热后的泡沫破裂

新井一二三
2015-02-08 12:29
来源:澎湃新闻
专栏 >
字号

        小说家有时候会无意间扮演起预言家的角色来。我清楚地记得一九九五年一月的日本阪神淡路大地震前一周,著名作家野坂昭如在《周刊文春》上连载的专栏里,讲到半世纪以前的神户空袭,并且文末加了一句道:我脑海里现在就看得见神户即将又一次变成废墟的画面。当年我住在香港,当收到从日本航空寄来的杂志之际,无线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正在播出神户市区遭大地震的破坏,高速公路断裂,到处发生火灾的地狱般场面。

        说到田中康夫一九八一年问世的小说《总觉得,水晶样》,中年以上的日本人本来大多会要么皱眉要么捏鼻子说“简直就是‘商品目录’”,太肤浅了吧!谁料想到,二〇一五年初续篇《三十三年后的总觉得,水晶样》出来以后,众多文学评论家们的态度突变,纷纷“发现”其实原作在肤浅的表面下埋藏着重要的预言。于是捧着说《水晶》是当代日本的《资本论》啦、《启示录》啦、《追忆似水年华》啦,好不热闹。

        《总觉得,水晶样》在日本文学史上,第一次写出了以高档消费为生活核心的一代人。主人翁由利是东京青山学院大学英文系的学生;父亲任职于大商社,她小时候就随父母去伦敦住过几年,回日本后在神户定居到高中毕业;然后,父亲调至悉尼,母亲则跟着他,千金由利单独来东京读大学。富家女儿长得也很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当时装杂志的模特儿,赚来的零用钱多于普通上班族的月薪了。因而穿得起世界名牌的服装,吃得起一流法国餐厅的套餐,住得起黄金地段原宿表参道,交得起大学生兼音乐家的帅哥男朋友淳一。

        由利一九五九年在日本出生,从来没为衣食住行发愁过,也没认真思考过人生目的等严肃问题。对她来说,穿着名牌服装,光顾名牌餐厅,居住名牌地段,拥有名牌男友,都是舒适的生活不可缺少的因素。书中,她对一夜情对象说:“可以说是水晶样的,我对生活的感觉。没什么烦恼之类。”那句话就是标题的来源。后来,日本媒体把由利代表的一群人命名为“水晶(Crystal)族”了。

        然而,对当年大多数日本人,尤其是比她大一辈的知识分子来说,那种物质主义的生活方式是绝不可容忍,甚至要唾弃的。何况,田中写的小说附带着多达四百四十二个注解,煞有介事地给无知的读者介绍:日欧美的服装、皮鞋、皮包品牌,东京各区著名的餐厅、酒吧、有服装规定的迪斯科舞厅、一块蛋糕贵过一碗面的甜品店、专门经售舶来食品的高级超市、会员制体育中心,还有发自美国西岸的音乐曲名,以及由利她们常使用的英文俚语之语义等等。果然,当年的文学评论家们批评《总觉得,水晶样》为“商品目录”了。

        尽管如此,二十四岁的一桥大学法律系学生田中康夫写的第一部小说,不仅获得了一九八〇年的文艺杂志奖,而且第二年初单行本出版以后,一下子卖了一百多万本,轻松成为那年第三名的大畅销书。我相信多数读者真的把它当作“商品目录”或者东京高档消费指南书看了,虽然他们自己暂时只有憧憬的份儿。五年以后,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一夜之间翻了一番,历史性的泡沫经济影响到全体日本社会,从上到下都开始抢购名牌了,好比大家要学《水晶》中由利她们的生活态度一样。

        现在回想,在当年日本文坛上,真正看懂了《水晶》的行家少之又少。比田中康夫大五岁的小说家高桥源一郎(一九五一~)可说是少见的例外。他注意到:多达四百四十二个注解,其实不是给读者提供客观咨询的,反之作者以主观且讽刺的语调,对日本的社会文化进行颇似挑拨的评论。例如注解第二百四十九,关于“品牌”的解释写道:有些文学评论家说,这部小说中的人物好比是时装店的人体模型一样,然而他们自己却不是拘泥于学历、头衔等另种“品牌”吗?有些新闻记者说,这部小说里没有生活,然而他们自己去掉了报社的徽章以后,岂不谁都不是了吗?于是高桥源一郎说:《水晶》的本体其实在于注解,小说部分反而像附属品。

        直到三十三年后续篇问世,大家才注意到了原始《水晶》公开摆着个秘密。第四百四十二个,也就是最后一项注解,讲完了Diorissimo牌香水以后,作者没有加任何说明,也一点不装饰,就把两套统计数字放在了小说末尾。第一套是当时日本的合计特殊出生率(即一个女性一辈子里生下的孩子平均数):一九七五年1.91,一九七九年则是1.77。第二套则是国家总人口里六十五岁以上老人所占比率的逐年预测:一九七九年8.9%,一九九〇年11%,二〇〇〇年14.3%。

        续篇《三十三年后》的最后,果然放着过去三十三年来出生率和高龄化率的变化。首先是出生率:一九八〇年1.75,一九九〇年1.54,二〇〇〇年1.36,二〇〇五年1.26,二〇一〇年1.39,二〇一三年1.43,可说直线下降后的低迷。另一方面,老人比率则为:一九八〇年9.1%,一九九〇年12.1%,二〇〇〇年17.4,二〇〇五年20.2%,二〇一〇年23.0%,二〇一三年25.1%,只好说猛烈上升。可见,过去三十三年里,日本的“少子高龄化”来得比当年政府的预测快而严重很多。令人目瞪口呆的是:日本媒体开始大幅度报道“少子高龄化”问题是一九八九年的事情,因为该年出生率打破了历史上的最低记录。

        现在,大家终于注意到了:看来像肤浅“商品目录”的《总觉得,水晶样》不仅预言了泡沫经济和名牌热的到来和退潮,而且预言了泡沫破裂以后,“少子高龄化”即将成为涉及到国家存亡的大问题,于是用《资本论》、《启示录》的比喻来捧它。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