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现代中东的形成:一个英国的小人物,如何改变了中东

澎湃新闻记者 郑诗亮
2015-02-01 10:47
来源:澎湃新闻
上海书评 >
字号

        斯科特·安德森(Scott Anderson)是美国资深战地记者,曾在黎巴嫩、以色列、埃及、北爱尔兰、车臣、苏丹、波斯尼亚、萨尔瓦多和其他许多战乱国家或地区从事采访。

        他的近著《阿拉伯的劳伦斯:战争、谎言、帝国愚行与现代中东的形成》(Lawrence in Arabia: War, Deceit, Imperial Folly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Middle East,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9月中译本)关注的同样是战火纷飞的地区,只不过时间挪到了一个世纪以前。

        因为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的缘故,许多人得知了劳伦斯的传奇故事,将他视为英雄,对这样一个大英帝国的小人物如何铸就伟业也充满了好奇。但在这本书以劳伦斯为名的书中,劳伦斯并不是唯一的主角,作者所着力描写的,是劳伦斯那个时代与他肩负着相同使命的不同人物,正是在这些人物的合力推动之下,才有了“现代中东的形成”。对劳伦斯本人,作者的态度甚至显得有些冷酷:“劳伦斯之所以能够成为阿拉伯的劳伦斯,是因为没有人关注他所在的战场。”        

        澎湃新闻:劳伦斯之所以会被称为“阿拉伯的劳伦斯”,赢得阿拉伯部落特别是最普通的阿拉伯牧民、奴隶的信赖,成为他们的指挥官,是不是因为他在一定意义上背弃了短视的英国外交立场,选择和阿拉伯人站在一起?

        斯科特·安德森:是的,阿拉伯人之所以对劳伦斯如此信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随着战争不断地深入发展,劳伦斯越来越愿意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为他们的切身利益发声,与此同时,劳伦斯还勉力支撑着去兑现之前英国政府曾经对阿拉伯人许下的承诺。

        事实上,这个时候,英国政府已经在逐渐地放弃那些承诺了。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相较于英国政府与英国军队,劳伦斯的确更加忠实于阿拉伯人。

        但我认为,阿拉伯人对劳伦斯的吸引力之所以如此之大,主要还是因为某些个人原因发挥了巨大作用。劳伦斯是打从心底里喜爱阿拉伯社会的,而且他对这个社会的制度规范、风俗习惯,有着相当深入的了解。因此,他可以与阿拉伯人相处得非常愉快,当时英国以及欧洲的许多殖民主义者对欧洲以外的社会所持有的那种傲慢与偏见,在劳伦斯身上几乎寻不见踪影。

        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劳伦斯这个人体格十分健壮,适应能力极强,这也使得劳伦斯在众多军官当中显得格外出挑,为他赢得了阿拉伯人的尊重与欣赏。

        澎湃新闻:更进一步的,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劳伦斯得益于他在牛津大学所受的教育,使他能够尽量摆脱欧洲文化优越的本位意识?

        斯科特·安德森:事实上,劳伦斯就读于牛津大学的时候,并没有真正学到什么阿拉伯语言文化知识;真正让他深受教益,使他学到这些知识,并且帮助他有效摆脱欧洲本位意识的,是他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在叙利亚古城卡尔凯美什参加的为期四年的考古发掘之旅。

        在四年的时光里,劳伦斯不仅学习了阿拉伯语,而且十分深入地研究了阿拉伯社会的风俗习惯、氏族部落。要想和阿拉伯人打交道,这些知识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当时绝大多数西方人要么一丁点儿都不懂,要么根本不当回事。

        澎湃新闻:除劳伦斯外,您写到了德国情报人员库尔特·普吕弗。他在奥斯曼帝国活动,发动针对英国的阿拉伯部落起义。您怎么评价普吕弗的工作?我们可不可以认为,虽然普吕弗失败了,但正是因为他前期在阿拉伯地区对英法列强殖民掠夺的宣传,才煽动起了当地的民族主义情绪,从而使得英法列强在这一地区失势,导致美国以及苏联乘虚而入,后来居上?

        斯科特·安德森:在我看来,英法两大帝国最终在阿拉伯地区崩盘的原因极为复杂,很难简单用几句话说清楚。你说的没错,在一战期间,为了满足其自身利益,德国人的确试图在阿拉伯地区煽动当地民众情绪,诱使他们反对帝国主义以及反对殖民主义。

        但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无论德国人在这一方面做得有多么成功,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阿拉伯人的民族情绪蓄积已久,一直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爆发出来。包括劳伦斯在内的许多具有先见之明的西方开明人士早已向政府发出过警告,西方基督教国家在世界其他地区对当地民众所采用的殖民方式,绝不可原样照搬,拿去用在阿拉伯地区的穆斯林国家身上。

        当然,如果你非要让我找出英法两大帝国在阿拉伯地区衰败下去的最主要原因,我会说,在财力以及人力两个方面,它们都已经无以为继,被第一次世界大战彻底弄垮了。在此后的岁月里,伴随着世界范围内民族主义的兴起,英法两国的财力以及人力就更加不足以支撑它们维系曾经有过的优势地位了。

        澎湃新闻:您在书中还写到美国当时唯一的中东情报人员威廉·耶鲁。他最开始只是在奥斯曼帝国的阿拉伯属地的石油勘探开采人员,后来才被发展为情报人员,成了劳伦斯的竞争对手。耶鲁行事的鲁莽,尤其是搜集中东情报时的偏见与轻率让我印象深刻,但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您的评价:“这样的鲁莽与轻率,也成为了美国此后近百年中东政策的基本特点。”您能深入谈谈您这个观点吗?

        斯科特·安德森:我个人认为,某种程度上,耶鲁几乎可以算得上一个再典型不过的范本,他身上充分体现了美国人看待除自己之外的世界其他地区经常有的那种狭隘与无知。二十世纪初,当美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还没有太多来往,处在相对隔绝的状态的时候,这种态度还算可以理解。但是,美国一直以来——尤其是最近这些年——的表现再清楚不过地证明了,这种美国人所特有的缺陷仍然在继续。

        对一个超级大国来说,这种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多少有点不可思议:一般美国人并不会把自己的国家看作帝国主义国家,他们总是不无天真地设想,一旦美国对某个地区进行军事干预,当地民众一定会张开双臂热烈欢迎美国大兵,然而现实情况常常与之相反,每当这个时候,他们又会感到非常惊讶。我想,很多人曾经认为——或者说他们曾经希望——美国能够在越南战争之后汲取教训,但是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表明,事实并不如此。

        澎湃新闻:其实全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犹太复国主义者亚伦·亚伦森。他和他的家人都积极支持犹太复国运动,但结果却是无比惨痛的。亚伦森全家人都被奥斯曼帝国抓捕后处死,只有他一人幸免于难。亚伦森的贡献很大,他借助叙利亚奥斯曼总督对他的信任,构建起一个庞大且行之有效的犹太人谍报网,又百般努力,建立起与英国政府和情报部门的联系,为扭转英美国家反犹浪潮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最后流亡在英美国家的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却把他忽略了。这简直令人难以理解。您怎么看待发生在亚伦森身上的悲剧?

        斯科特·安德森:我认为,亚伦森是那种非常典型的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被历史遗忘的人。就亚伦森这个案例而言,事情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巴黎和会召开期间,他就非常不幸地去世了。这样一来,就给了其他犹太复国主义领袖们一个重新书写历史的机会,在这个过程当中,可怜的亚伦森被他们从历史记载上抹去了。

        有一个与亚伦森有关的人值得大家注意,他本人可以完美地说明,历史是如何被幸存者书写的。这个人就是哈伊姆·魏兹曼,他被认为是二战以后成立的以色列的“国父”。

        事实上,亚伦森在一战期间与魏兹曼的关系非常亲密,两个人曾经长期地并肩工作,但是,你无法想象,在魏兹曼那本一共有八百页那么厚的自传里面,他竟然只提到了亚伦森两次!我想,这种刻意的遗忘应该不是什么个别现象,而是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各个时期的历史记载之中,也正因为如此,发掘历史隐秘之处的过程,就变得极为引人入胜、激动人心。

        澎湃新闻:读完全书,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劳伦斯的努力最终是失败的,但是人们却一直怀念他,时至今日,仍然称颂他是英雄,这是为什么?还有和他类似的英雄人物存在吗?

        斯科特·安德森:在我看来,劳伦斯至今仍然被世人所铭记,有两个重要原因:第一,在一场极其残酷、非常不浪漫的战争当中,他表现出了高度的浪漫气息,是个极具浪漫色彩的人物;第二,他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简直是一部天然的莎士比亚悲剧,自然,他也就成了这一出悲剧中那个永远坚持做出正确且高贵的选择,即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最终却遭到背叛而饱尝失败苦果的主人公。

        在劳伦斯所身处的那个时代,除了他以外,的确还有不少卓越的男性和女性立下了丰功伟绩,但我不知道还有谁能像他这样大起大落却又影响极为深远。

        澎湃新闻:书的副标题中的“谎言、帝国愚行”其实不单指英帝国在中东问题上有意无意犯下的错误,也包括奥斯曼帝国在战争爆发后对亚美尼亚人发起的残酷大清洗,这使得犹太人对之丧失信心,也使得阿拉伯部落放弃了对帝国的支持。总之,这是对一战的几个主要交战国、阿拉伯地区博弈各方的外交与军事行动的总体概括。在您看来,究竟哪一方应该承担起主要责任?

        斯科特·安德森:虽然这样说会显得有点怪,但我还是想说,在过去做了二十五年战地记者、对战争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之后,我终于意识到,参战各方实际上都犯下了罪行,都负有责任。

        我的意思并不是说,战争不该有个最终结果,也不是说,犯下了战争罪行的人不该被送上军事法庭接受审判;在我看来,一场战争结束之后,最为迫切的,是重建社会、凝聚人心。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如果最好的方式是进行一场纽伦堡式的审判,那么就应该进行这样一场审判;但是,如果最好的方式是像南非政府那样在结束种族隔离之际宣布特赦,那么就应该宣布这样一次特赦。正确的道路不止一条。如果土耳其愿意承认奥斯曼帝国当年曾经对亚美尼亚人进行过大清洗并且表示歉意的话,我相信这会大大地推进这两个民族之间的和解。

        澎湃新闻:在您看来,关于中东过往那段历史,我们应该汲取那些教训?您如何看待如今的中东问题?

        斯科特·安德森:我认为,看待中东地区——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最严重的错误,就是误认为一个国家能够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强行进入另一个国家,并按照其自身的利益以及意愿去重新塑造它。一百年前,这样的举动已经带来了灾难,时至今日,与之相类似的举动仍然会带来灾难。

        就中东地区而言,大家可以看到,一个世纪以前,由欧洲帝国主义国家强行划定的边界与国境,今天正在慢慢地消解——有些地区的速度还并不很慢。我其实很担心,这个过程会充斥着暴力与血腥,也会导致这个地区重新变得混乱且无序,但就像我前面所说的那样,整个欧洲也好,美国也罢,如果他们足够聪明的话,将会意识到,自己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所能起到的作用是极为有限的。■

        (《阿拉伯的劳伦斯》中文版译者陆大鹏先生对此次访谈亦有贡献,在此谨致谢忱。)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