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争议”算什么,看看民国时期的校长多难当

澎湃新闻记者 徐萧
2015-02-15 18:04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林建华

        2月15日上午,北京大学全校教师干部大会上,中组部副部长潘立刚宣布,林建华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免去王恩哥的北京大学校长职务。王恩哥另有任用,但具体去向还未透露。

        从2013年3月,王恩哥接任北大校长,至今未足两年。两年里,王恩哥备受争议。现在,北大送走了一位争议校长,但是迎来了一位更受争议的校长林建华。

        王恩哥短短的北大校长任期内,最大争议是力推北大燕京学堂项目。当时,北大师生和社会舆论对该项目的宗旨、选址、培养模式等方面纷纷提出质疑,王恩哥在项目专题咨询沟通会现场还遭遇到北大师生的一片“嘘声”。

        而林建华在争议方面则更加“突出”。先是2013年3月,在重庆大学校长任内,林建华被一篇名为《重大之殇——讨校长檄》的网文“笔伐”,后又在2013年6月,调任浙江大学校长初遭遇“抵制”风波。

        大学校长的确并不好当。看看民国的这些故事吧。

严复:从公推到被推倒

        大家都知道严复做过北大校长,并且深受师生爱戴,但很少有人知道严复曾经做过复旦大学的校长,结果还颇不愉快。

        实际上,严复不仅是复旦大学的第二任校长,还参与了复旦大学的创生。1905年,复旦首任校长马相伯带领学生脱离震旦公学,另立了复旦公学,当时就请了严复担任复旦公学校董。随后,一份由严复居首署名的28位复旦校董发出了《复旦公学募捐公启》,为复旦募捐建新校舍。此外,严复还和马相伯一起为复旦“评定”了教授法、管理法,他们也共同主持了复旦公学的招生考试。

        正是因为与复旦一直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当马相伯不堪重负辞职后,复旦公学干事员叶仲裕、张桂辛等人向新任两江总督端方提出申请,请求让严复担任复旦公学监督(校长)。端方对严复非常赏识与尊重,自然没有问题。

        然而,这样一位由师生们公推的校长最后却与复旦师生产生了严重冲突,最后落于下风,黯然辞职。

        当时,严复一些任人唯亲的做法,引起了包括叶仲裕在内的一批老资格复旦人的不满,他们不断与严复所派来的诸管理者为难。严复决定以庶务长叶仲裕挪用公款、庶务张桂辛管账无方为由开除他们,叶仲裕等人也不断在报上刊登启事,指责严复尸位素餐和任人唯亲,随后或是叶仲裕等人暗中运作,或是自发,复旦的学生也开始介入冲突,批评严复“任用非人”、“靡费过多”。

        对于这些指责,严复在回应中并未做出辩白,对于一向爱惜羽毛的严复来说,颇不寻常。平心而论,严复在担任复旦校长前后,都为复旦做了不少事情。但总体来说,学生的批评或有夸张,但作为复旦公学监督的严复并不太称职,加之当时学风嚣张,学生闹事、罢学是常态,学校校长的任何举措都有可能遭到学生的责难。

        1912年2月,严复出任北京大学更名后的第一任校长,有心在北大大干一番,可惜面临经费短缺等重重困难。袁世凯政府拿不出钱,干脆提出停办北京大学,遭到北大师生反对。严复不断上书,拒理力争,总算保全了北大。要是没有严复出面抵制政府决策,北大的历史就要改写了。然而保全了北大,却得罪了政府,严复仅上任八个月就被迫辞职。

马相伯:因误解而被轰走

        严复从北大离任后,袁世凯政府任命章士钊为北大校长,仅在任两个月,是北大最短命的也是没有实际到任的校长。当时,北大曾发生挽留严复与反章的学生风潮。章士钊推辞,“迟不赴任”,所以在蔡元培的推荐下,袁世凯政府又任命马相伯为代理校长。

        马相伯与严复都曾出任复旦与北大校长,但是二人在两校的境遇则迥然不同。北大学生对严复充满感念,加上对政府的抵触,马相伯的上任和章士钊一样,成为一件不合时宜的事。

        马相伯上任后,同样面对经费问题。为解决经费,撑住北大,马相伯以北大校产作抵押,向比利时银行借贷了40万法郎。尽管这是帮助北大摆脱困境之举,但却没能得到北大师生的理解,甚至认为新校长“盗卖资产”,群起而攻。马相伯无奈离职,在任仅两个月。

        现在在北大未名湖畔,有严复的塑像,而在复旦文科图书馆,虽不起眼,也给严复立了个像,但马相伯在北大不要说雕像,连曾任校长之事,也不被承认——在北大官网历任校长中看不到马相伯之名。

马相伯与七君子合影

何燏时:结束严复的“美好时代”

        继章士钊和马相伯之后,何燏时奉命收拾北大的乱摊子。

        何燏时是浙江诸暨人,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获工科学士学位。何上任时,北大的情况开始有些好转。但半年后,何燏时就遭遇了更为窘困的局面。

        一个不准预科学生免试升本科的新政,点燃了火药桶,北大预科学生举行集会,要他到会解释。何燏时置之不理,于是有130多名学生涌入校长办公室,迫使他当场立字据保证向教育部辞职。据说何燏时当时爆了粗口,因此险些被胖揍一顿,才不得已立字为凭。

        但何燏时并未辞职,反而获得了教育部力挺,他在20名巡警保护下重返北大,开除了领头闹事的八名学生,激发更大规模的抗议,事态快速扩大。但是这次,北大预科学生仅为一己之私,得不到社会支援,在与教育部谈判对峙的过程中,处在了下风,并没能赶走何燏时。

        其实,无论是抵制章士钊、马相伯,还是何燏时,多少都与严复时期的“美好生活”消逝有关。据说严复时代的北大,学生交学杂费可以缓办,考试可以携带书籍,夜里没有门禁,旷课也不扣分。这些“好事”,在何燏时就职后全都没有了。

        另外,严复出任北大校长期间,招聘进来很多教员,按照《申报》当时的分析,他们担心新校长就职后,对自己的位置构成影响,所以鼓动学生抵制。

        但是何燏时的离任和学生的抵制没有多大关系。从严复1912年10月辞职,到1913年11月胡仁源上位,13个月间,北大走马灯似的进出了5位校长。所以,借着学生倒何事件,当局下定决心要将北大并入天津北洋大学。原本与教育部一个鼻孔通气的北大校长何燏时,此时成为利益受损者。他开始登高疾呼,与学生站在了同一战壕,最后愤然辞职。

杨荫榆:鲁迅笔下的“学阀”

        杨荫榆是杨绛先生的姑母,也是鲁迅笔下的“寡妇”和“广有羽翼的校长”。在鲁迅的笔下,杨荫榆是镇压学生运动的学阀,面目可憎。

        但杨荫榆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她于1924年2月到1925年8月,担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鲁迅当时兼任该校国文讲师。这所学校还有两个和鲁迅关系密切的女学生——被鲁迅纪念的刘和珍和后来成为鲁迅夫人的许广平。在杨荫榆任校长期间,爆发了影响颇广的“女师大风潮”,因此遭到鲁迅的猛烈抨击。

        1924年秋季开学之初,女师大部分学生因受水灾和江浙战争影响,耽误了一两月时间没有按时报到。杨荫榆决定整顿纪律,严厉处置了几名学生,要求她们立即退学。“女师大风潮”由此爆发。有学者考证,杨荫榆是一个循规蹈矩,办事认真,严以律己又待人严苛的女学究。所以在上任不久,杨荫榆就得罪了一些教员和学生。

        再加上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辞世,女师大学生自治会决定参加公祭,但被杨荫榆反对。自治会没有听从,反而公推自治会总干事许广平向杨荫榆逼宫,要她立即辞职。

        随后不久,杨荫榆以纪念“国耻日”的名义在校举行演讲会,她作为主席登台主持,却被学生轰下台。学生们封了杨荫榆的办公室,堵住校门,不准她进学校,杨荫榆只好在外租房办公。

        在驱杨运动中,鲁迅和周作人、钱玄同等人一直站在学生一边,共同发表宣言反对杨荫榆。面对愈演愈烈的风潮,教育部下令停办女师大,另成立国立女子大学,杨荫榆就此去职,也得以摆脱泥淖。抗日战争期间,杨荫榆为保护同胞姐妹免遭日军蹂躏,被枪杀。

吴南轩:不顾清华自由风气遭驱逐

        1930年代的清华,也出现了连续“驱逐”校长的风波。在这股风波中,吴南轩成为了清华历史上任职时间最短的校长。

        在吴南轩之前,为清华费尽心力、有莫大贡献的罗家伦被学生驱走,而之后阎锡山选派的乔万选连清华的门都没进来。当时,清华师生们希望在周贻春、赵元任和胡适中挑选一位出任校长,但南京政府在陈果夫的推荐下,任命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副教务主任吴南轩主政清华。

        吴南轩是江苏仪征人,留美出身,著名心理学家。清华师生觉得吴南轩虽非理想人物,却也没什么过错,于是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没有做任何迎拒的表示。

        吴到任后,表示“将恪遵蒋主席饬整学风的意旨”,加强清华的“精神建设”与“心理建设”。根据这个精神,吴南轩后来未经校务会议和教授会商讨,擅自聘请了教务长、秘书长及一些学院的院长,这与清华师生追求的民主和自由氛围格格不入,引起极大反感。

        随后,教授会通过决议,谴责吴南轩到校以来“大权独揽,不图发展学术,加以蔑视教授人格,视教授为雇员”,同时致电蒋介石要求撤换吴南轩。学生会也召开大会,坚决支持教授会决议,要求吴南轩“即时离校”。

        没办法,吴南轩携清华大学印信躲进北平城内的使馆区,在一家饭店挂起了“国立清华大学临时办公处”的牌子,进行“遥控办公”。这种作为遭到社会舆论的猛烈抨击,学生们决定“武力护校,准备流血”;清华教授会成立校务维持会,并选派代表,向南京教育部请愿,驱逐吴南轩。

        最终,上任不足3个月,吴南轩就离任了。1936年后,吴南轩开始兼任复旦大学代理校长,口碑则要好很多。

郭任远:从宿舍后门逃走的浙大校长

        林建华只是被浙大校友会小小抵制了下,但他的前辈郭任远则没那么幸运。但和前面北大的几位不同,郭任远确实是咎由自取。

        郭任远称得上是少年得志,20岁赴美留学,25岁获得博士学位,35岁出任浙大校长,一路走来顺风顺水。但郭任远万万没有料到,最后他竟然被自己的学生赶出浙大,灰头土脸地从后门出走。

        1935年12月9日,全国掀起“一二·九”运动,浙大学生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活动。郭任远对学生的游行示威非常愤怒,他将12名学生会代表名单交给了军警机关,致使他们被逮捕。这种行径在当时的氛围下无疑就是作死。学生会迅速发表了《驱郭宣言》,“驱郭运动”全面展开。12月21日,郭任远从校长宿舍后门离开,再也没有回来。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