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几代人的高考故事:险被邮递员退回的“问题信件”

2021-06-08 20:3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今天是2021年高考第二天

也是江苏采用全国新高考卷1卷的第一年

高考

简单的二字

承载了太多的回忆

无论是甜是苦

都散发着青春和奋斗的味道

是无数人梦里倍感珍惜的夏天

小编采访了几代高考人

在他们的故事中感受着不同时代的况味

祝福各位考生

乘风破浪,从容应对

我们在南工大期待与你相遇

/ 1960年代/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俞斌教授

高考时间:1964年

录取学校:清华大学

差一点和清华擦肩而过

1964年,我从南京十中(今金陵中学)高中毕业并参加了当年的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当年是先填报志愿后进考场参加考试,因此风险很大。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我的第一志愿原本想保守地填报华东师范大学,但班主任认为我还可以报高一点的学校,反复地做我的思想工作,最后我填报了清华大学作为第一志愿学校。

1964年的高考在7月15日-17日进行。那是南京的盛夏时段,有一天好像达40摄氏度。当时的考场条件有限,南京大学南园食堂用来做了四个考场,每个考场400个考生。没有桌子,每人一个扶手椅,那个小小的扶手板就是考生答题写字的地方。为防止天气炎热导致汗水打湿试卷,老师要求考生必须穿长袖衬衫考试。三角板、圆规、橡皮、钢笔(带两支)等都插在衬衫的口袋里。为精准地掌握考试时间,我还特地借了二姐夫的一块手表。高考几日的午餐是金陵中学食堂送去的,第一天考完回学校后(住校生),在宿舍洗了冷水澡,晚上不再看书,仅对第二天要考的科目进行了一些回忆和梳理,便早早地进入了梦乡。

我高考考了六门课(语文、数学、俄语、政治、物理、化学六门),化学和俄语考得比较高,虽然物理拖了点后腿,但我还是幸运地被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录取了。

/ 1970年代/

土木工程学院

周叮教授

高考时间:1977年

录取学校:清华大学

险被邮递员退回的“问题信件”

我是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第一批参加高考的,当时在农村当代课教师。

1977年9月,在阜宁陈集中学当校长的父亲听闻要恢复高考的风声,很认真地嘱咐我说,“听说要恢复高考,你要开始着手准备复习了。”1977年10月21日,恢复高考的政策公布那天,我特别开心,当时的口号我至今印象深刻——“勇敢地站出来,接受祖国挑选!”我们这代人赶上了好政策,知识改变命运的大门终于向我们敞开了!想着忍不住引吭高歌了许久,第二天隔壁邻居生气地问我前一天夜里在鬼嚎什么。

两个月的备考时间,我每天早晨6点备课、改作业,为上课做准备;晚上7点到11点,凑着煤油灯看书、做题。父亲见我刻苦用功,十分心疼,用煤油炉给我额外地炖了一锅肥肥的五花肉,每天分我一小碗作夜里加餐。

我们高考经历了两轮考试,只有通过第一轮初试,才能参加第二轮的考试。第二轮考试即高考,那天教过我的老师、我和我教的学生都在同一考场考试。第一门考数学,最后一大题做了一半没做下去。第二门考语文,作文题是“苦战”,我一个农村娃就从生活出发写的“挑河泥”。回家跟父亲一说,父亲眉头一皱说,“立意不好,应该写你如何为高考奋斗。”不仅最擅长的数学没做完,作文还偏题了,这样的心态下,当天晚上我就失眠了,夜里三点钟都没睡着,父亲看着着急,“你这样下去第二天怎么有精力考试啊!”他给我吃了半粒安眠药,吃了药的我第二天早上怎么也起不了床,被父亲拉起后又倒了下去。物理和化学考试时整个人都是晕乎乎的,本想着不去考最后一门政治了。但在父亲的坚持和鼓励下,我还是硬着头皮去了考场,竟然发现有一大半人都没来,可能也是心态崩了,不想考了。看到这个情形,我反而释然了,最后一门轻松考过。

高考结束,我就整理好情绪继续给学生们上课。第二年1月—2月,身边有人陆续收到了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的通知书,我以为落榜了,可县里风传我考取了清华,但是我没收到录取通知书。于是,全家分头到户籍所在地和工作所在地的邮局找录取通知书。我连夜赶到工作所在地的邮政局找到了差点被邮递员退回去的挂号信(农村邮递员当时只见过贴邮票的信件,没见过挂号信,以为是问题信件,准备退回去),上面写着“周叮收”。打开发现竟然是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被工程力学系固体力学专业录取了。

/ 1980年代/

化工学院教授

居沈贵教授

高考时间:1987年

录取学校:南京化工学院

岁月的记忆 无悔的青春

1987年的高考是7月份的7、8、9日三天。因为考试的地点在县城,而我是在镇上读的中学,所以在考试的前一天必须赶到县城。记得那天下着倾盆大雨,道路狭窄泥泞,原本1小时的车程,走了好久,总算安全到达学校早已联系好的县党校招待所。

考试的三天天气特别的晴好,但同时也带来了酷热的煎熬,如果手紧贴着试卷,试卷就会被手汗浸湿,手臂悬空写字方显“功夫”。因考场内是靠电风扇、冰块进行防暑的,几乎每个考生都会在手臂上扎条擦汗用的毛巾。出了考场,一群挂着毛巾的走在路上,倒是一道特别的风景。

高考期间,我们的带队老师特别辛苦,要全程关心每个考生的实时状态:胃口如何、睡眠如何。一般情况下,老师不会问“你考得如何”,只会说“过去的就让它翻篇,下一场好好发挥”之类。老师们还特别有心,我们高考前,考上大学的学长学姐们总有放暑假回老家的,在当年联络方式极其不便的条件下,老师们还是精心地安排一场“偶遇”,请学长学姐们给我们现身说法,加油打气。

高考结束后,除了放松一下“紧张“的心情,还有件必须要做的事,那就是“估分”。面对7门功课的标准答案,我们极力回忆自己的答案,时间的推移和记忆的“丢失”,让标准答案对照的准确性“大打折扣”,往往出现“高估”现象,因而必须在估的分上“打折”,才是靠近真实的分数。

/ 1990年代/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胡秀兰教授

高考时间:1992年

录取学校:西北轻工业学院

两次高考 终于圆梦

我来自四川省仁寿县凤鞍乡的一个小村庄,日复一日的乡村生活让我有了一定要走出山区的梦想!当两个表哥都考上了大学,我更是决心一定要上大学。

也许是有了梦想的力量,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我的成绩越来越好,但我还是经历了两次高考才圆了大学梦。

第一次参加高考是1991年7月的7-9日,感觉自己发挥稳定,应该是可以圆大学梦的。记得高考出分那天,我徒步20里走到学校时,却被告知差0.5分没有上线(全校上线的只有2人)。那一刻的心情现在记不清了:也许除了惊讶更多的是想接下来该怎么办?之后从钟祥区坐大巴去了40里外的县城(人生第一次去)的仁寿一中(全县最好中学)报名了补习班。第二天回到家已接近黄昏,妈妈还在地里干农活,我轻声地告诉妈妈,我没有考上,但已经报名参加了补习班。

第二年7月,我再次参加了高考。经过一年的复习,心里似乎更踏实了,进考场前一直提醒自己,不要紧张,务必好好审题!当我拿到分数并得知自己上了重点线时,并没有特别激动,因为始终坚信自己是能上大学的。回到家后,知道消息的妈妈非常激动,她写信告诉远在乐山工作的爸爸,爸爸回信说一定努力工作,争取给我买一双旅游鞋(照片是妈妈的手工编织的五彩毛衣,爸爸的奖品鞋)。

1992年8月8日,中国邮政快递送来了西北轻工业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全国八十八所重点大学之一,我终于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韩国志教授

高考时间:1992年

录取学校:东南大学

年少轻狂的我们“叛逆”了一次

直到现在,我依然清楚记得,1989年到县中高邮中学报到的那一天,父亲陪我一起去,船停泊在城北。上岸之后,我和父亲雇了一辆三轮车,带着两担行李,穿过一条狭长的小巷,过一条主干道,再穿过蝶园路,就到了学校。

县中是高邮最好的高中,考上的孩子都是四里八乡优秀的学子,竞争非常激烈,稍有松懈可能就会掉队。那时县中每个年级只有四个班,三个理科班一个文科班。每天放学时,经常看见一个女生紧靠着院墙走,后来同学告诉我,她在利用路上时间背英语,为了不影响其他行人才这样。后来得知这个女生考取了北京外交学院。

我是1992年参加的高考,志愿是在高考之前填写的。那时学校为了保证升学率,对学生的高考志愿加以调控。我之前志愿首选的是西安交大或东南大学,但学校认为风险太大,容易滑档,后来家长找班主任沟通了很久,学校才同意我报考东南大学。

高考前一周,班主任开班会给我们减压,叮嘱我们注意放松,但特别提醒不能去看电影。可是年少轻狂的我们,终究还是叛逆了一回。高考前的一天晚上,我们一个宿舍的同学集体去电影院看了一场电影。坐在电影院里面,我们几个人互相开导、打气,却发现几个同学的腿在轻轻颤抖。虽然大家嘴上说没事,但内心对这样的离经叛道还是有些忐忑的。第二天进入考场,我倒是心无杂念,完全沉浸在考试的氛围中。整体发挥正常,考上了东南大学。

现在想来,高考是一场马拉松,平时的积累与练功才是最重要的。

/ 2020年/

经济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类学生

鲁明玉

高考时间:2020年

录取学校:南京工业大学

爱和守护都化作了对抗困难的铠甲

“生于非典,考于新冠。”这是属于我们这一届考生的特殊回忆。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2020年的高考时间从6月延迟到7月,备考变成了“加时赛”,但所有的困难都挡不住年轻的心和梦想的力量,我们挺过来了,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高考前的寒假,我从读书的县城回到老家过年,本以为只是一个短暂且平常的寒假,没想到疫情打乱了一切的安排。我们居家不能外出,寒假一再延长。和父母在田间挖野菜,在家打羽毛球,母亲变着花样的美食,全家人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和鼓励......家人的爱与守护让这个漫长的寒假分外幸福,也让我慌乱的内心笃定下来。

回校待了短暂的几个月便到了七月,本以为可以安心走进考场,却没想到遭遇了洪水灾难。看考场的那天真是风雨交加,我清晰地记得那天父亲把伞倾向了我这边,一路护着我穿过人群;我记得校门口抽水机不停抽水的声音;我记得地理老师给了我一个暖心的拥抱……回想起来,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温暖让人倍感珍惜和幸运。

这就是我的高考故事,当时的种种困惑与迷茫现在回想起来都是满满的感恩与知足,都化作了考场上的动力和对抗困难的铠甲。

艺术设计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学生

徐平平

高考时间:2020年

录取学校:南京工业大学

感谢努力的自己和老师

因为疫情,高考前的寒假放了很久,直到3月中旬才回到了学校上课。

教室背后墙上的倒计时开始了,老师们争分夺秒为同学们补课。4月开始,月考变成了周考,伴随着的还有数不清的各门课堂考试,三个月的考前生活就是在不停的考试中度过。

那时,我们最大的乐趣便是课间十分钟同学之间的互怼,在调侃和笑声中缓解着自己的疲惫与紧张。我记得每每早读课后,有一大片人趴在桌子上。晚饭就是站在校门口吃妈妈送来的饭菜,晚自习时拼命地刷题。日子过得很累很充实,时间也过得飞快。

很快,到了7月,高考来临了。考试的那几天一直在下雨,走进考场后鞋袜都是湿的,但打开试卷后便感觉不到了,因为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试卷上了。感谢老师们的辛苦付出,也感谢一直努力的自己,准备充足的我在考场上并不紧张,从容应对。

高考结束后,我整个人都放松了下来,也没去估分,因为觉得已成为定局,顺其自然即可。7月23日,我查到了自己的分数:607分,和自己想象中差别不大。填报志愿时我填报了心仪的南京工业大学,当得知第一志愿被录取时,内心无比的激动。

心有所期,全力以赴

前路漫漫亦灿灿

祝愿每一位考生都能超常发挥

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

原标题:《有趣!几代人的高考故事!有人的录取通知书差点被退回……》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