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的父老乡亲|三线老厂:被杂草与破败征服的,是逝去的光荣
【编者按】
从1964年开始的三个五年计划里,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在时代的号召下,来到当时被称为“三线地区”的西南和西北地区。
他们用青春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被称为“三线厂”。
随着九十年代国家体制的改革,大部分三线厂经历了改革重组并迁址。也有少部分职工选择了留守。
今天,我的父老乡亲是一位在宜宾的厂里人。

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的一次大规模工业迁移,自1964年开始在云贵川的山沟沟里面搭建起了一个个小社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在这里成长和老去,数着小河边、上学路上的大树一轮轮地发芽和落叶。


2005年工厂搬迁至成都,一万多人的工厂只剩下不到400名职工和家属选择了留下。
因为子弟校划归当地教育系统,当音乐老师的涂慧慧选择留下。虽然在新厂有房,但是爸妈选择了跟女儿在一起。

新年前,慧慧帮爸妈处理掉了家里养的鸡鸭,开始慢慢收拾家当准备搬家。

关于铁门以及很多铁门后的故事,很多时候是听涂爸爸他们这一代建厂初期的元老们说起的。

回忆起当年只有一个煤矿矿洞的小山沟,涂爸爸还记得当年大家是怎么样一个车间一个车间地建起了这个大厂。


这个宽不到1米的小阳台,曾经被改成慧慧的卧室,住了12年。慧慧说:“可能就是那个时候留下了阴影,从此以后就想要住大房子”。

表彰、演出、过节,但凡重要的活动都是在这里,而慧慧曾经在这里演出过好多次。

当时怀孕的她一到夜里就馋,一天夜里终于忍不住,硬是出了门沿着大路去找吃的。走在这条路上,想起人们谈论的抢劫一类的事情,也是背凉心凉。


因为厂里的学校有熟悉的小朋友,香香妹并不想换到城里去读书。那种小世界里的自由和撒野,也是外面的孩子很难拥有的。

从这里开始友情的工厂子弟们,总是会一起回忆当年的汇报演出,还有各自的呆萌傻。

现在厂区总让涂妈妈想到过去:“那么大的一个厂,搬了之后这里彻底就荒了,不舍得更觉得太可惜。”

更多澎湃新闻视觉产品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观看方式” thepaperphoto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