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梁小民:1月读的28本书,以及《美洲纳粹文学》,我评错了

梁小民
2015-03-01 18:15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在新的一年开始时,先要把旧账结一下。

        去年12月我把罗贝托·波拉尼奥的《美洲纳粹文学》评为当月读的最烂的书。有读者指出,这是一本小说,我评错了。回来又读了一次,的确是我的错。我从书名和形式判断它是一本介绍拉美作家的书,顺这个思路去读就全错了。其原因有两点:一是我对拉美文学几乎一无所知,二是我还没读过这种形式的小说。我总觉得小说应该是讲故事,而不知道故事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用介绍作家的方式其实也是一种。读时只是一篇篇读下去,没有探寻其中的故事与说明的问题。真的是年龄大了,对新的小说形式不了解也不习惯,作出误判。大概像我这样的老读书人还有一些,为了帮助我们与时俱进,出版这类书时是否可加一个译者前言或译介进行引导?当然自己错了也不能归罪于无译者前言。在此向受误导的读者和无形中受损的上海人民出版社致歉,并向指出问题的读者朋友致谢。

        1月份外出四次,讲课九天,读书二十八本。

        1.《制度改变中国:制度变革与社会转型》(樊纲,中信出版社)

        制度对社会嬗变的重要性人人都知道。但什么是制度、如何改变社会,并不是每个人都十分清楚。尤其这些年来哪些制度变化改变了中国,还需要更多人知道才有利以后中国的深化改革。这本书写得通俗、易懂,任何一个识字的人都可以读懂。不过从专业角度来看就有点浅。另外,我觉得加一个“参考书目”会更好。一本书的读者层次不同,对有些还想深入了解的读者,给个“参考书目”就是师傅引进门了。

        2.《理念的力量:什么决定中国的未来》(张维迎,西北大学出版社)

        讲人的观念、理念对变革的重要性。没有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就没有资本主义的产生,同样,没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以来的思想解放,也没有改革开放。以后的深化改革也有赖于进一步的思想解放。思想解放就是换观念、换理念。作者论述了我们在哪些方面还需要解放更新理念。

        这两本书都属于作者以前文章的汇编,内容的连贯性、一体性还是相当强的。不过令我感慨的是学者专注于写零星文章,有研究的专著少了。适合媒体的文章自然深度受限制。我们需要这类书,也别忘了还需要有深度的专著。

        3.《自由的阶梯:美国文明札记》(钱满素,东方出版社)

        从副标题可以看出是写美国的。我记得读过钱先生的《爱默生和中国:对个人主义的反思》(三联书店,哈佛燕京学术丛书,1996年4月),写得相当好,也有深度。相比之下,这本书更通俗一些,也更适合一般读者阅读。这本书写美国政治、制度、文化的方方面面,说明了美国今天的文化与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这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美国,也为我们学习美国提供了借鉴。当然,也可以了解为什么不能照搬美国。尽管文字较为严肃(也有幽默之处——如写美国人不怕出洋相,因为他们是洋人),但内容值得一看。

        4.《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埃尔德·沙菲尔,浙江人民出版社)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经济学的核心观念“稀缺”,说明贫穷与忙碌不是自己拥有的资源不足,而是心态上欲望过大,即“稀缺俘获大脑”和“稀缺心态”降低了“带宽”,即认识能力和执行控制力引起“管窥”,专注于一事物,忽略了其他事物。作者还提出了解决办法。这是一本行为经济学著作,其中引用了许多心理学的实验。不过这本书并非行为经济学专著,而是一本通畅的书,不难读。处于贫穷中的人也许不会看,但处于忙碌中的人应该读一读。

        5.《失败的帝国: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弗拉季斯拉夫·祖博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论述苏联帝国如何垮台,也可以说是从战后到苏联崩溃的历史。不过这本书的中心在苏联的对外关系,论述冷战和对抗如何削弱并引起苏联解体。对改革一败再败和苏联解体也有涉及,但并不是中心。书并不难读,也不枯燥,只是长了一点,有四十五万八千字。

        6.《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修订版)(王振忠,三联书店)

        一本相当严肃也相当优秀的学术著作,研究了徽商中一些重要问题,如“占窝”、“首总”、“务本堂”、“月折”、“商籍”、“占籍”等重要概念,清政府对盐业的控制,以及徽商流动对江南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学术考证、资料相当丰富,但并不难读,对历史和商帮文化有兴趣的人都可一读。

        7.《旷代大儒:纪晓岚传》(何香久,作家出版社)

        由于电视剧效应,纪晓岚已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名人了。电视剧追求轰动效应,当然不实之处甚多,但这本传记既严肃,又不难读,且作者系少有的研究纪晓岚的专家,内容皆可信。纪作为文化名人,贡献当然相当多,但最突出的还是主编《四库全书》。这本书写他在乾隆的文化专制之下编此书之难,以此为中心展开他的一生。唯一的缺点是太长了,多达四十六万字,非一般读者能读得了的。我想这类普及性的书应以二十万字为宜。如此长之著作可作为专著,不适合作为普及读物。

        8.《吴宓与陈寅恪》(增补本)(吴学昭,三联书店)

        由吴宓先生的女儿吴学昭女士写这本书很合适。内容相当翔实,使我们对这两位文化巨人和他们的友谊有更深的了解。写陈寅恪先生的书很多,但由晚辈,且从两个人的交往来写,有新的角度。也可以把这本书看成以吴宓为主的两个人的传记。民国文人的话题是写不完的,且越写认识越深。

        9.《中国古代的士人生活》(孙立群,商务印书馆)

        介绍中国古代当官或在野的士人的衣、食、住、行、读书、聚会结社等各方面的生活,对我们了解那时的知识分子很有帮助。不过我认为还应加一点中国文人对当局的反对和抵制。魏晋南北朝文人的隐逸写了,但对东林党写得少了一些。作为一本普及性的通俗读物,还是有可读性的。

        10.《三国纪》(易中天,浙江文艺出版社)

        也许是有《品三国》的基础吧,我认为这本在已出的十本“易中天中华史”中是写得最好的。比如指出三国并不像其他朝代一样是一个独立的时期,而是与东汉末和魏晋并存的一个时期。因为《三国演义》影响太大了,所以从历史的角度来纠正一些错误的认识很有必要。历史学家都十分重视这一点。读日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中金文京先生的《三国志的世界:后汉三国时代》也有同感。

        11.《盘活:中国民间金融百年风云》(王千马,现代出版社)

        写从宁波商帮的钱庄、晋商的票号到现在的民间银行、金融的历史。不过从内容看,不仅写金融,还写了其他商业活动。我觉得,缺了“徽商”对金融的贡献。徽商的四大产业是盐、茶、木、典(即典当业)。盐当然是主业,但徽商的当铺也相当有名,号称“北典为晋,南典为徽”。且当铺亦应包括在金融业之中。

        12.《特权:哈佛与统治阶层的教育》(罗斯·格雷戈里·多塞特,三联书店)

        并不是全面介绍哈佛大学的,也不是写哈佛史或哈佛及其毕业生与政府的关系,仅仅是一个哈佛学生写的回忆录,回忆自己在哈佛的学习与生活,可以了解哈佛大学生的一些缺点。我没在哈佛学习过,但从全书来看写得还是相当真实的。哈佛是“精英”教育,从这本书中也可以看出,美国一代精英是如何培养出来的。不能否认精英教育的重要性。这本书值得有志的学子读。

        13-16:《心灵的探寻》、《周作人论》、《世纪心路:现代作家篇》、《精神梦乡:北大与学者篇》(钱理群,三联书店)

        这是三联出的“钱理群作品精编”中的四本,整个系列共十一本。我只买到这四本。钱先生是我同届研究生同学,同校而不同系。我对钱先生极为敬佩,在我们那一届研究生中,学术成就最大、社会影响也最大的,当数钱先生。这四本书,体现了钱先生对北大传统的继承。北大传统一是认真做学问,这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大学者做大学问也。钱先生的《心灵的探寻》和《周作人论》代表了他的学术水平。他以“二周”为中心,又扩展到对现代文学的研究,《世纪心路》则是这种研究的成果。北大传统二是对国家、社会的关心,五四运动正是这种传统的开始。钱先生的《精神梦乡》反映了这种传统,他在北大百年校庆时所发出的对大学教育的担忧,是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而他在退休后到贵州等地从事中学语文教育改革,与各层次学生的交流,则是这种关心的实践。即使不以文学为专业的人,钱先生这四本书也是值得一读的。钱先生的文笔也极好,读起来很爽。

        17.《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冉云飞,鹭江出版社)

        作者故乡在重庆,居于成都。这本书是通过山河、往事与人物再现巴蜀风采的。从这本书中可以更进一步了解重庆、四川。如今现代化进程使过去的一切都在淡化、消失,这大概就是“故乡都在沦陷”之意,作者有点伤感。

        18.《我的九十九次死亡》(袁凌,广西师大出版社)

        通过九十九个事件或人物,反映了中国最基层社会与人民的生存状况。真实而感人。经济发展的一大特征是城乡差距拉大,当城市已进入二十一世纪时,农村仍然在中世纪,生活、思想、观念变化甚小。所谓城市是欧美、农村是非洲的说法正缘于此。生活在城市的人很难理解农村,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农村生活的真实画面。也许我们没有能力改变这种现实,但起码要了解这种现实。作者出身于这样的农村,与家乡仍有着关系,所以才有如此真切、感人的记录。

        19.《反读书记》(胡文辉,花城出版社)

        不是读书笔记,是一种思想随感录。中心是死读书不如不读书,或者说,读书又不要受书之约束,要有自己的见解。这对读书人当然是一种善意的提醒。读读当然有益,其实《论语》就是这种发散式随感。如果以后胡文辉先生暴得大名,此书当称为新“论语”。

        20-22.《分歧者》、《反叛者》、《忠诚者》(维罗尼卡·罗斯,四川文艺出版社、华夏出版社联合出版)

        这是一套科幻小说,作者为二十二岁的天才少女罗斯。三本是一个系列,写一个社会根据每个人的个性分为诚实、博学、无畏、友好、无私五派,不入派的人则流离于社会之外。本意是突现社会和谐,但人利己的本性膨胀使博学派想当老大,故而用高科技操纵无畏派、消灭无私派,于是引起内斗。另外具备不同派别特征的人成为分歧者,也成为要消灭的对象。最后才知道这源于人类用基因改造人所引发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人类基因改造的实验。这套书有两点值得看。一是高科技发展对人类的影响。用基因技术改造人引发了问题。人的利己的本性是无法改造的,基因技术改造出了某些方面特强的人就会成为人类的灾难。王晋康先生的科幻小说《豹人》也曾涉及这一问题。这就告诫我们科技发展后有可能毁灭人类。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都说明,这并非杞人忧天。二是小说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塑造成功,读之甚有趣。一个二十二岁少女写出如此好的小说,真让人不得不称为超天才。

        23.《空巢》(薛忆沩,华东师大出版社)

        也许因为我也是老人吧,所以对这本书深有感触。这本书写老年人的生活,孤独、空虚、受骗等等,极为真实。所写的老人形象亦各有特色。就我的生活而言,与这样的老人打交道的机会并不多,但我非常理解他们。如果我不是可以读书与教学,生活与心态跟他们也差不多。我想就老年人而言,如何通过自己努力摆脱这种状态,靠别人、靠社会不现实,关键是靠自己。对年轻人而言,也应该想想如何设计自己的老年生活,不要进入这种状态。作者并非老人,但如此了解老人,真不容易。这本书老年人与年轻人都应该看一看。

        24-25.《2018》、《时间移民》(刘慈欣,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刘慈欣的中短篇科幻小说集。这两本书中,有些小说写得不错,但有些写得平平。总体已经看不出《三体》中闪光的天才。我还是喜欢长篇的科幻,能展现更为广阔的内容,也能体现出作者的天才与独到见解。中短篇写好的确不容易。有些体裁就要写长篇,如侦探、科幻。当然,也不能要求刘慈欣篇篇小说闪现天才。平心而言,这两本书都有可读性。

        26.《暗杀1905》(巫童,海峡书局)

        写清末纷乱政局中的暗杀事件。在历史上,这的确是一个暗杀的年代,有革命者刺杀反革命者,也有革命者之间的互相刺杀,当然还有反革命者杀革命者。那时真是乱世。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故事曲折,写得生动,颇为吸引人。闲来无事读读最好。

        27.《桃花井》(蒋晓云,新星出版社)

        蒋晓云是居美的台湾作家。这本书写两位老人,杨敬远和李谨洲。一位是富家公子,一位是县长,解放后逃到台湾,在台湾“反共”的白色恐怖时期又被抓入监狱。台湾开放之后,又回乡探亲,杨敬远终于回到大陆死于亲人面前。李谨洲则有了更多的经历。小说以人性为中心,既有台胞对亲人思念的善,又有大陆亲人贪婪之恶。整部小说十分感人,也极为真切,也是许多台胞和大陆亲人的真实写照。语言之纯熟、亲切,让人感到作者是以心为笔、以情感为墨汁写下的文字。蒋晓云早在1980年代前已成名,沉寂三十年后又拿起笔,依然宝刀不老。这本小说并不长,近十六万字。我读了两遍,每次读都有更深的感受。小说写到这个水平就有了永生的意义。有一家媒体曾把此书评为2014年十大好书,可惜知道的人并不多。我想为这本书做宣传,希望每个人都读读这本并不长、但甚为感人的书。

        28.《老牌政敌》(迈克尔·道布斯,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作者的另一本书《纸牌屋》已经极为出名,根据这本书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使小说名噪一时。不过我的感觉,就小说本身而言,《纸牌屋》远不如这本《老牌政敌》。这本小说写津巴布韦的代总统为阻止自己的丑闻外泄,指使人绑架了英国某报社社长的儿子,逼社长交出有记其丑事的曼德拉日记。孩子的家人为救孩子而努力,最后由琼斯(孩子母亲的旧情人,孩子的生父)和孩子的爷爷肖恩出生入死,终于救出孩子。琼斯为英国上议院议员,曾参加镇压北爱的战争,肖恩则为北爱分裂主义者。他们两人为老牌政敌,最后他们互相谅解。这本书不仅情节曲折,极为吸引人,而且包含了一种民族和解、人与人互相宽容的思想。不仅吸引人,而且令人沉思。

        本月我建议读两本好看又有趣的书,《桃花井》和《老牌政敌》。如果还有时间可读一本钱理群的《精神梦乡》。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