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小洁癖》到《谁是凶手》,操盘手国韵文化浮出水面

2021-06-10 11:2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骨朵 骨朵网络影视

文 │ 飞鱼

“一见钟情不仅仅是荷尔蒙的吸引,一定还包含着形象与灵魂的碰撞互洽。”谈到《我亲爱的“小洁癖”》的治愈力,该剧出品方国韵文化董事长任晓锋这样表示。

从5月9日开播至今,《我亲爱的“小洁癖”》陪伴观众走过了整整一个月。5月被称为甜宠剧集体内卷的月份,在这样的“大考”下,该剧播出期间的微博话题阅读量达到了5.9亿+,讨论量约39W,微博热搜上榜35次;抖音话题播放量7.1亿+,抖音热榜上榜36次。不论演员、cp向还是洁癖这一社会话题都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而这些共同指向了一个事实:这部小成本网剧交出了不错的答卷。

这当然得益于国韵文化有着一套独特的创作方法论。作为一家2016年开始布局影视,2018年真正发力,在去年一年主控了《我有特殊沟通技巧》、《我亲爱的“小洁癖”》和《谁是凶手》三部作品的“新人”而言,国韵文化的成长速度不可小觑,只是这位成长型选手一直处于低调神隐状态,直到近日,在骨朵访问国韵文化董事长任晓锋时,才逐渐揭开了这家公司拥有如此差异化布局的神秘面纱。

“经常有人会问我:你们擅长什么类型的作品?其实我们的擅长领域不是以类型来划分的,我们倾向于创作能够深挖社会性与人性、符合时代审美的内容,那么它具体可能呈现为悬疑、古装、青春、甜宠等各种类型。”

不被类型、长短这些外在的形式所限制,而是把内容创作放在第一位。国韵文化正在践行着这样的理念,除了待播的悬疑剧《谁是凶手》之外,今年该公司大大小小的项目达到了30部,每个项目都是多类型的叠加与碰撞,“我觉得比类型更重要的是,作品要塑造美好、心向光明,为社会传达温暖和引导正向价值观。”任晓锋说道。

好嗑与治愈不是偶然

差异化细节见真章

《我亲爱的“小洁癖”》源自漫画IP改编,讲述的是一个有洁癖的机器人清扫公司总裁顾人齐与不修边幅的“邋遢少女”是双娇共同成长、互相治愈的爱情励志故事。整部剧定调走的是偏浪漫的童话画风,把观众的想象力控制在一个爱情故事里,通过一个人干净与否推动剧情,由此形成了跟市场同类型剧集的差异化竞争。

虽然是童话风爱情故事,但这部剧仍凭借“与有洁癖的人同居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和现实世界的观众产生了话题联动。“清晰的价值观冲突对于一部作品而言是必要的,一个邋遢鬼和一个洁癖这种天然的矛盾非常能让人代入其中。”

不管是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社会话题性是国韵文化选择作品的标准之一。《我亲爱的“小洁癖”》这部剧一开始就是奔着芒果TV定制剧去的,于是国韵分析了用户画像后,带着“女性在生活中会面对什么”的思路来渗透创作。“社会性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它可以揭示一些社会问题和现象。这部剧的一个小切口就是与洁癖的相处,这是生活中很容易引起讨论欲的一个话题。”

其实顾人齐起初表现出的龟毛行为会让这个人物看起来不那么可爱,然而,随着前史的出现观众会对男主产生深切同情,因为男主的重度洁癖来自他的原生家庭创伤,而当他与小邋遢是双娇“扶梯吻”的那一刻开始,他被治愈了。“从某种程度而言,其实每个人都有病,观众也更喜欢看弱者的成长,这种人性表达是激发观众同理心的重要一步。”

而除了社会性、治愈感之外,《我亲爱的“小洁癖”》能收到观众喜爱,还因为它不论是选角、服装造型还是影像风格等都踩在了时代审美的脉搏上。就剧情而言,《小洁癖》其实是一个经典的灰姑娘故事,但它有这个时代的壳。沈月的可爱邻家女孩形象,和刘以豪自带的高冷、干净的感觉,跟剧中角色人设契合,而导演蔡聪对情感的细腻把握和对影像的大胆运用,将二人的爱情渲染地异常唯美,让人沉浸其中。

“蔡聪导演自己创作了很多名场面,她特别善于酝酿和发酵情感细节,带来影像的层次感和梦幻感。”《我亲爱的小洁癖》不仅从主题上传递光和温暖,也让观众切实地感受到“光源”的美妙。

目前这部剧的播出将告一段落,回顾创作过程,任晓锋坦言:“这部剧创作还没结束时,疫情就来了,我相信在这种社会气氛下人们都能感受到清洁的重要性,这也是这部剧一点微小的社会意义。实际上,我们的方法论并不是说已经成熟了,国韵还在不断的学习和调整之中。”

影响力决定体量,光明与温暖至上

从试水甜宠剧到开发悬疑剧,国韵文化正在稳步进阶中。

去年,“迷雾剧场”凭借两部口碑爆款剧《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获得成功,而在爱奇艺公布的最新一季迷雾剧场片单中,由孙皓执导,赵丽颖、肖央、董子健主演的《谁是凶手》是大众最为期待的重磅作品之一。

“我个人认为,体量不是以集数、成本等因素来粗暴决定的,除了IP影响力和创作水平,更重要一点就是我们所选取的题材,是否具备真正的社会性和人性的张力?一部作品的影响力越大,体量才会越大。当我们讲述一个非常小的群体的故事,影响力就只能这么大,当我们揭露的是人性时,每个人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

国韵文化在《谁是凶手》的剧本创作上用了将近三年,能遇到爱奇艺的迷雾剧场,任晓锋感到很幸运。理念的契合与平台在主创搭建上的主导作用赋予这个故事无限惊喜,而国韵的制作管控能力也在这部剧的高效落地上得以彰显。据悉,《谁是凶手》的筹备工作只用了29天,并比预计时间提前两天杀青。

“类型片对观众的吸引会相对高一些,我们幸运的是,爱奇艺具有超强的内容把控力和主创搭建能力。这个项目并没有刻意地去注重流量,毫无疑问大家会认为肖央和董子健是优秀的电影演员,赵丽颖既有演技又自带流量,而导演孙皓则调动了很多自己的社会资源投入到这部剧里,之后会看到这部剧有很多演技派加盟。”

在不久前的爱奇艺世界大会上,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王晓晖发表了《勇气下的蛋》的主题演讲,他认为:“相比做爆款、做流量,平台更想做出令大家喜欢、令人尊重的作品。就好比面对商业化、利润的石头,鸡蛋有没有勇气去碰撞、去思考。”其实,迷雾剧场对短剧模式的打通就跟这一注重社会价值、内容至上、勇于创新的内容思维脱不开关系。

在任晓锋看来,《谁是凶手》是寻找真相和自我尊严的故事,而他理解的“迷雾”代表一个问号,既指事件本身带来的悬疑感,也指人心理上的一层迷雾,故事的终极目的还是为了拨开心里的迷雾来呈现生命的意义,正如他在这次访谈中多次提及的东西——“为社会传递光明和温暖”一样,这是一部作品的基石却也意味着最高的要求。

作为“迷雾剧场”的新朋友,国韵文化的成长与平台的发展密切相关。“跟每一个优秀的视频平台合作,是会反向塑造我们的方法论的。比较关键的一点是平台以用户为中心,改变了我们的思考模式。平台的大数据推算能够判断我们的受众和未来创作趋势,特别在创作方向的选择上,与我们某一个人的天才想法和自说自话相比,我们更尊重平台的需求和意见。”

30部作品布局圈层赛道

深挖社会性与人性不能求速成

2016年国韵文化决定进入影视行业时,恰逢行业低谷,但任晓锋却始终对这个行业充满信心。

如果说央视大型晚会导演出身,有着丰富综艺制作和艺人经纪的从业经验让任晓锋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创作资源,而对韩剧、美剧如数家珍则增强了他对影视作品的敏锐度与洞察力,那么把创作放在第一位,对内容的悉心投入则给了他经营好一家影视公司的底气。

在他看来,任何经营都一样,所有的低谷都是高峰,所有的高峰也可能是低谷,二者祸福相依、相辅相成,这需要创作者们拥有一颗平常心。当然,国韵之所以会做出主攻影视的决定,除了企业经营的考虑外,还有一个社会价值考量——要做能为社会带来温暖和光明的公司,而影视作品无疑能够送达更多受众,为社会带来更大影响。

“一开始进入影视行业接触制作的时候,其实有点束手束脚,后来慢慢发现所有项目的原理都一样,无非是提高质量、控制成本。在疫情期间,我们操盘的项目全部都是在最紧张的制作时间里面做到了快速、节约和高效,而今年我们主控的项目大大小小达到了30部左右。”

在精品短剧集赛道,国韵文化储备丰富。其中,《玻璃屋》和《饮痛者》将以每集70分钟、共12集的形态跟观众见面,前者聚焦家暴群体,讲述不同阶层的女性如何获得尊严;后者讲述三个发小因一起爆炸案人生被改写,在寻找真相过程中,他们的痛苦终将被阳光照亮的故事。

“任何一个时代里的人性是不变的,但社会性会因环境变化而有所不同。《玻璃屋》和《饮痛者》都需要我们对社会问题和人性进行深挖,做这样的作品需要从业者对创作拿出足够的耐心,不能求速成。”同时在具体创作中,从世界观设定、价值观冲突、人设、人物关系等方面给予体系化的方法论支撑。

任晓锋认为,现在每一个观众都是一个创作者,他们看了大量的作品,作为从业者应关注观众要什么,而国韵之所以注重不同类型的叠加,不是为了破圈,而是为扩大圈层,将圈层的高陪伴性、高成长性以及粉丝互动度发挥到最大。未来,国韵文化的目标是本着尊重用户的原则去创作,希望将光明与温暖传递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永远怀着敬畏和学习的心态。”

原标题:《从《小洁癖》到《谁是凶手》,操盘手国韵文化浮出水面丨专访任晓锋》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