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美剧读懂近代中国:中国人与印第安人的相似命运

张洪彬
2015-03-10 18:21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1869年5月10日,横贯美洲大陆铁路在普罗蒙特里对接。

        2005年的六集迷你剧《西部风云》(Into the West)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9.1分。在该剧第4集末尾,时值1869年5月,太平洋铁路宣告建成。这条铁路贯穿美洲大陆,从此改变了美国的历史。

        在庆典上,一位白人演讲说:“在我们站立的地方,几个月前还是一条荒芜的小路,现在,世界上一半的财富将在这条铁路上运输。火车的烟雾会笼罩这里,把野蛮的印第安人吓得尖叫。我们是伟大的民族,可以完成伟大的工程。”在嘈杂的场面中,还有人高喊:“快点离开铁轨,你们这帮中国佬。”在修路工程中惺惺相惜的华人周平与一位有1/4印第安人血统的美国人亚伯拉罕•惠勒握手告别:“你也要小心白人。”

        全剧展示的是美国西进运动中,印第安人与白人的冲突和融合,但在白人主导的世界,中国人和北美原住民(俗称印第安人)有着相似的命运。这给我们启示:我们完全可以借助印第安人的命运来反观近代中国的遭遇。

《西部风云》海报

        首先,该剧第一集中可以看到,北美原住民各族群之间为争夺生存资源而相互残杀。严格说来,在白人到来之前,原住民的部落和族群并无统一的身份认同。随着白人大批深入西部,并与原住民发生越来越激烈的斗争和冲突,原住民部落之间努力寻求横向联合,并渐渐形成了共同的身份认同——印第安人。与此类似,在一定程度上,西人也为“中华民族”这一身份认同提供了他者。“五族共和” “炎黄子孙”等观念都是近代逐渐形成的。即便到了今天,中国境内各族群之所以能共享“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在一定意义上也得归因于真真假假的“西方人”。

        第二,最初一小批白人来到美国“西部”,目的是要向原住民购买海狸皮等商品,以供对外销售从而赚取利润。从白人的角度来说,这是极少数富有冒险和进取精神的人才能做到的,他们长途跋涉,历经艰辛,还要竭力掌握原住民的语言,甚至与他们不喜欢的野蛮人通婚,防止匪徒、野蛮人的抢劫和杀戮。比起原住民的坐地受益,比起普通白人的谋生收益,高额利润是他们应得的,至少他们自己是这样认为的。

        近代西人来华也可作如是观。1792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觐见乾隆皇帝,想要通过外交手段打开中国市场而未果,之后英国商人以走私手段向中国售卖鸦片,收购丝绸等中国物产,并运往欧美销售。接下来就是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及五口通商,以英国人为代表的“西方人”以武力和条约得偿所愿,打开了中国的市场。这个过程,中国人和印度安人一样,无论是在经济理性上,还是在外交和军事对抗中,都无法拒绝这样一个突破地域和族群边界的市场体系。

        第三,原住民不仅会用当地物产交换白人的平底锅、烧水壶等更好用的生活用品,还会从白人那里购买先进武器,学习枪支弹药的使用方法,其目的是为了在原住民族群之间的竞争中获胜。近代中国也一样。一方面,就像北美原住民并不排斥照相机一样,中国人大体上也不排斥西医、邮局、热水壶、自行车、蒸汽机、电灯、电报等西人带来的事物,因为它们的确能够更有效地帮助中国人解决问题,有助于改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一些政治势力也常常借助西方人的力量,或结盟,或购买坚船利炮。清廷利用洋人办洋务,对外交涉,管理海关,购买枪炮船舰,扑灭叛乱;孙中山、袁世凯及各地军阀,都力图借助外人(日、英、俄等)优长之处,达成政治目的。

民国时期的邮局

        总之,借助和学习“西方人”并不完全是为了对付“西方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对付内部的竞争对手。在这个意义上,学习西方并不完全是被迫的,也是因为真正认识到“西人”的某些知识和技能比本土的知识和技能更可取。对本土文化传统丧失信心和对西方文化日渐推崇,并不纯然是战败的结果,也不纯然是受西方意识形态洗脑所致,它同时也是文化市场中竞争的结果。不要低估历史人物的判断能力,他们对儒学、本土信仰、皇权政治等本土文化资源丧失信心,有他们的理性考量。

        第四,白人大量进驻西部,无论是以购买还是抢夺的方式占有了许多本土的生存资源,挤压了原住民的生存空间。一个例子是,原住民赖以生存的野牛被(原住民或白人)捕杀殆尽。另一个例子是,白人大量前来淘金、修路,占据并毁坏了原住民的牧场、山川和河流等生存资源。由于语言、文化、知识、信息等方面劣势,以及种族歧视等原因,原住民往往难以在白人主导的人力市场中成为有用的人。其结果是,旧式生计被摧残,新式营生又无能力或不愿获取,这造成了他们的生存危机。这是白人与印第安人之间发生战争的原因之一。

        近代中国的中外冲突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此而起。西人来华修建铁路、开采矿产、制造产品、售卖物美价廉的商品。其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使得中国本土固有的商业、农业、手工业等难以为继。西人占据主导优势的市场体系,有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即便是通商口岸之外的营生,往往也不同程度遭遇冲击。

        能够学会新式知识和技能,从旧式营生中安稳过渡到新式生计甚至反败为胜的人只是通商口岸的极少数精英。大量从业者生存状况恶化,甚至断了生计,大多数人的生存空间被挤压。这必然导致对改变固有状态的新来者、对在新系统中占据优势者的憎恨。在新系统中处于劣势的普通人为反对西人的斗争和战争提供了“士兵”。

        第五,在西进运动中,原住民的文化基本得不到白人的理解和尊重,他们的信仰、禁忌常常被侮辱和践踏。绝大多数白人在乎的只是商业利润,他们根本没有兴趣去理解那些“野蛮人”。即使是真诚想要帮助原住民的白人校长,也以强迫的方式力图让原住民孩子彻底忘记其固有的生活方式和信仰传统,“把印度安人浸在我们的文明中,按住他们直到完全被开化”,让“他们的头脑中完全都是我们的思想”。

        近代中国,大多数西方人在中国人面前也表现出很强的文化优越感。祭拜天地、风水信仰、祖宗崇拜、英雄崇拜、蓄辫、酷刑、小脚等等,在西人眼中都是愚昧、迷信、野蛮,应该被禁止,被革除。宗教上的基督教正统论也是突出的表现,任何他者皆是异端、迷信,遂肆意攻击和侮辱。文化冲突、宗教冲突,是近代教案频发的原因之一。

辫子成为愚昧、落后的象征。

        第六,在与白人的冲突和交往中,原住民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被证明无法应对新的生活境遇。一个原住民巫师,渐渐感到他们的神灵的神力正在消逝,它不再能帮助原住民战胜敌人。另一个剧中人物则深深地感受到本土文化式微导致的意义危机,她多次向人哭诉:“我的心里有个洞。”对原住民来说,要存活下去,不得不放弃一些本土信仰、知识和生活方式,努力学习白人的知识、技能和生活方式。

        这个学习过程在近代中国,叫“师夷长技以制夷”,叫“革除陋俗”“破除迷信”,叫“打倒孔家店”,叫“现代化”“西化”,叫“向西方寻求真理”,越到后来,越倾向于否定本土文化传统的价值。在一个西人占据绝对主导的世界体系中,本土的文化资源不敷应对新的生存局面,因而不得不放弃。新的生存之道是成为“在西人世界中有用的人”,以西方人的方式存活下去甚至夺回主导权。

        第七,随着被同化的程度越来越重,也给不少人带来另一种焦虑:如果我们都变成了“白人”,丢失了自己的传统,那我们还是我们吗?剧中有人指出:“白人的知识虽然具有神力,但也是非常危险的。”危险之处就在于,它能让原住民丧失固有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这样的焦虑,在近代中国也是真实存在的,其实质是不得不适应强者的生活方式与维持自我身份认同之间的张力。这种张力,迄今仍是中国人的一个鲜活的问题。

        第八,由于接受白人的知识和技能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得不如此,自然有人质疑: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就更好吗?近代中国情况相似,中国人被迫接受火轮车、邮局、枪炮、铁甲船、议会、人民主权等等,总有人质疑:西化了,现代化了,就比我们原有的生活方式更好、更值得追求吗?尤其是在竞争格局有所变化,甚至逆转的时候(比如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相当一部分人对本土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的评价会变得异乎寻常的高,这可以理解为一种心理补偿。

        吊诡的是,弱者之所以变成强者,往往并非坚持本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所致,而是以强者的方式成长为强者的。这也是中国人与北美原住民命运不同之处。

        
《西部风云》剧照:印第安人。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