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沉浮几十年:“失去名字”的林克如何跨越时间和次元

2021-06-11 15:3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Metor 次元研究 收录于话题#游戏业界11##任天堂1#塞尔达传说1#林克1

“说了多少遍,我不叫塞尔达!”

“好的,塞尔达。”

自2020后半年至今的游戏业界,无论是对普通玩家或是狂热爱好者,体验都不亚于在风口浪尖里寻找稳定的锚点。受各种原因影响,游戏市场蓬勃发展,备受期待的大作们在一年内“你方唱罢我登场”,却纷纷在通往神作的道路上逆向冲刺:《赛博朋克2077》陷入Bug深渊,跌下神坛;《战地5》惨遭EA放弃,中道崩殂;《钢铁收割》新鲜度逐步消失,渐行渐远;《光环:无限》演示被拿来和《穿越火线》比较,沦为笑柄……

▲《赛博朋克2077》已然成为Bug和残次品的代名词。图片:YouTube

好在也有《双人成行》《幽灵行者》《使命召唤:战区》等佳作令人眼前一亮,撑起新的热度话题。而随着E3发布会临近,从疫情中逐渐找回状态的游戏业卷土重来,潮水般地释出新游旧闻。各大厂商摩拳擦掌,箭在弦上,也是时候“不得不发“了。

大量新作的消息在狭窄的网页端挤在一起,用花哨的封面和内容攫取着用户的注意力。在无数备受瞩目的信息中,一条新闻透入眼帘:“正值系列35周年之际,《塞尔达传说:荒野之息2》发售日期仍不明朗,开发或已进入尾声,但还需时间。”

▲ 早在2019年就放出的续作PV,至今却没有新的动作。图片:2019年《BOTW2》的PV

“塞尔达”,我想起了那熟悉的绿帽子,“塞尔达又有的忙了。”

突然一股微妙的违和感涌上心头,是哪里出了问题?虽然我并非任天堂的忠实粉丝,但区区塞尔达我还是认得——

嗯……? 等等,男主是叫塞尔达吗?

如果说《美国末日》和《最后生还者》是对“The Last of US”中US的词义多解,《生化危机》是对《恶灵古堡》的提炼简化,《半条命》是对《半衰期》的通俗误用,《最终幻想》是对《太空战士》错译的拨乱反正——游戏翻译定名的过程,其实是在本源文化和用户习惯的区间内抉择、优化 ,无论官方最终采用哪个版本,都不是玩家能决定的。

但提起那个延续多年的任天堂IP,看到历经数十年历史岁月、无数次出现在眼前的那个头顶绿帽的人物形象,很多人脑海中还是会下意识地浮现出一个名字。日媒Inside曾经在推特上发起一个用户投票,主题是“你是否把《塞尔达传说》的主角称为塞尔达呢”,参加投票的696人中有47%承认有过这样的经历。甚至就连撰写推文的、拥有6年从业经历的编辑也承认,自己不止一次犯过这种错误。在童年和朋友玩《任天堂明星大乱斗》的时候,他曾遭痛批:“你丫刚才叫塞尔达了吧!那是林克!不是塞尔达!这游戏里没有塞尔达!”

好吧,塞尔达。哦不,我的意思是,林克。

▲ 网络上流传已久,甚至已经成为梗的表情包

《塞尔达传说》是任天堂旗下老牌IP之一,作为其标志性作品活跃在世界市场,在欧美尤其受到欢迎。该系列的男主角“林克”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同一个人,而是由不同的英雄附身于其上、抑或有某种血缘联系的不同男主角:时之勇者,光之勇者,无双林克……无论身份背景多么繁杂,他的名字永远就只有一个简简单单的“林克”。

如同有名无姓或是有姓无名一般,“林克”这个简短的名字并不符合西方的命名习惯,其缺失的一部分一直是网友和玩家们苦苦追寻的对象。直到2017年,Game Informer采访了《塞尔达传说》系列创作者宫本茂,他才“披露”了林克的真正名字:林克·林克(Link Link)。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任天堂另一大IP“超级马力欧”中的主角,那个红帽子管道工的所谓“真名”:马力欧·马力欧(Mario Mario)。看起来,这只是宫本茂打出的一颗带有戏谑意味的烟雾弹,仿佛解决了问题,却又什么都没有回答。

▲ 在访谈节目中“揭露”林克真名的宫本茂和青沼英二。图片:YouTube

作为经历过世纪交叠的老牌厂商,任天堂游戏角色的命名似乎都有相对“严谨“的考据:众人皆知的马力欧(Mario),来源于80年代初美国任天堂刚刚建立时,所用办公室的房东名——马力欧·西加列(Mario Segale);大金刚(Donkey Kong)则言简意赅地告诉美国玩家这就是“傻猩猩”;就连《塞尔达传说》的“塞尔达”也源于美国著名小说家塞尔达·菲茨杰拉德(Zelda Fetzgerald)。而林克作为贯穿整个系列的男主角,就连制作人都化身谜语人,即便最硬核的粉丝也难以在众说纷纭的谜团中确定真相。

▲ 据信是“塞尔达”来源的美国著名小说家塞尔达·菲茨杰拉德。图片:Wikipedia

而“林克”的真正意义,我们也只能从过去的采访中一寻端倪。Link在英语中意为“连接”,在《塞尔达传说》的世界中,男主角林克是一位对抗黑暗的勇者,为了拯救塞尔达公主在虚拟的海拉鲁大陆上四处奔波、战斗。在游戏的设计中,男主角无法言语,没有任何对白,从某种程度上,是一具等待玩家代入、与其连接的“躯壳”;而跨越不同时间线、不同作品中的每一个林克,都是玩家在游戏中的化身。2011年,官方设定集《塞尔达传说:海拉鲁历史》(The Legend of Zelda: Hyrule Historia)披露了宫本茂的解释:林克正是一个象征,他“连接”了游戏和玩家,是维系的纽带。

▲ 宫本茂和他的《塞尔达传说》。图片:3DM

而回到游戏本身,在幼年与青年、过去与未来之间来回穿越,不变的是那个绿帽子,是那把剑,是那个永远为了拯救公主而行动的主角,他自然而然地连结起时间与故事——“游戏是设定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于其中穿梭战斗的是林克,所以称其为连接的钥匙。”(摘自2012年Game Kult对宫本茂的采访)。虽然他话语中提到的“时间旅行”,并没有在系列第一部实装,但或许是因为喜欢,也或许是单纯地想要保留此“遗产”,“林克”这个名字依然留在了系列首发作品之中。这一论证在美版《众神的三角力量》以及《众神的三角力量2》的译名中也能简单粗暴地显现出来:该系列分别命名为《A LINK TO THE PAST》和《A LINK BETWEEN WORLDS》。

除了身负重任的设定以外,林克的缄默成为他与玩家“连接”的绝妙接口。或许有人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但事实上,无口的主角并不少见。从《极度恐慌》大杀四方的男主角,到《光环》系列拯救银河系的士官长,又或者是《半条命》手持物理学圣剑的戈登·弗里曼,游戏制作者在塑造角色时,一方面要保证角色性格的圆满,另一方面却要“让他像一张无瑕的白纸”,促使玩家去带入自己的喜怒哀乐,借玩家之口抒发感情。而玩家由此全身心地投入到角色扮演中去,正是一种强烈的幸福。只不过其他作品中无数个主角被赋予各式各样的姓名和代号,而怀着同一目的的“林克“就简简单单地采用了“连接”的本名。《塞尔达传说》系列的制作人青沼英二曾称“林克不说话的这部分设计,正是他个性最宝贵的部分之一。”因此,这是一种绝不罕见却又难能可贵的特性,造就林克的,就是“林克”本身。

▲《光环》中士官长“人狠话不多”的经典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图片:XBOX官网

粉丝群体的扩大、对游戏的热爱总会产生许多有趣的想法,文化的交融也为新说法提供了全新的论证。在层出不绝的猜测中,一些粉丝曾经提出:德语中的“左”就意为“连接”,而林克本人一直以左撇子形象出现,这是巧合使然还是有意为之?但遗憾的是,直到如今,任天堂官方也从未承认这种说法,毕竟林克的“左撇子”形象也没能贯穿系列始终。

▲ 在“左撇子”和“右撇子”之间反复横跳的林克形象。图片:reddit.com

尽管众说纷纭,讨论热度长年不减,但历经几十年,被无数人、无数次叫错名字的“林克”,其名字的意义可能早已盖棺定论。在17年的那场采访中,开出“林克·林克”玩笑的宫本茂最终还是澄清:林克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所以我们熟知的命名方式并不适用于这片大陆。

于情于理,于权威性,宫本茂无数次强调的“连接”都将是最为合理的答案,只不过其中深意和玩家的意会杂糅在一起,共同构建了“林克和塞尔达”这个充满魅力的话题。游戏制作人,或者扩展到角色的创作者们,在对待自己一手创作、培育大的角色时,总有一种类似孩童般的顽皮。或许是他们深知,自己笔下驰骋在故事之中的主人公们还是虚拟的产物,只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才能够以超脱现实的方式装点篇章。

他们想要创造的,并不是一个只会在不同时间线上跳来跳去的角色,而是一个即使以不同身份出现,也可以口口相传、流芳千古的英雄标志。

▲ 无论结果如何,林克仍旧是故事中的英雄与玩家意识的具现化体现。图片:gamerant.com

参考资料:

The Legend of Zelda: What is the Origin of Link's Name? - Den of Geek

Aonuma unsure about having Link speak in Zelda games - Nintendo Everything

Link - Zelda Wiki (fandom.com)

The Legend of Zelda: Link's Full Name Revealed - Den of Geek

How Old is Mario? The Many Mysteries and Myths of the Character's Age - Den of Geek

为什么塞尔达传说系列的主角是林克,但却叫塞尔达传说?-知乎 (zhihu.com)

承认吧,你也曾把“林克”叫成“塞尔达”!- 知乎 (zhihu.com)

原标题:《沉浮几十年: “失去名字”的林克如何跨越时间和次元》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