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论】中国不再为地方债务托底

2015-03-21 19:30
来源:澎湃新闻
社论 >
字号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两会”后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一旦发生“个案性金融风险”,将“按市场化的原则进行清算”,并称此举“是为了防止道德风险,也增强人们的风险意识。”

        预算软约束、刚性兑付一直以来是中国金融行业面对的一大顽疾。李克强总理此次表态,意味着中国金融改革将向前跃进一步,打破预算软约束和刚性兑付这一老大难问题。

        一直以来,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以其背后隐性的国家信用担保,积极从金融市场举债,而银行、债券投资者也正是看到了国家最终会埋单这一点,愿意将资金提供给效率低下的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

        由于国家信用隐形担保的存在,资金持续流向那些没有效率的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等公共部门。这导致中西部一些大而无当的基础设施投资,产能过剩领域里也不断出现不计盈亏的追加投资,而私营部门得不到金融支持。

        这种扭曲的金融格局是导致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李克强关于允许个案性金融风险发生的声明,正是打破这种扭曲格局的必要手段。

        目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但中央政府还有许多工具可以预防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产生。一旦金融风险有零星发生,中国经济和金融也有能力承受。

        地方债和利率市场化可作为我们观察中国金融改革进度的两个观测对象。2015年是新预算法实施的第一年,也是地方政府债务到期的高峰年。新预算法有一条,就是要使得地方政府的举债透明化、规范化,而为了解决存量问题,财政部已于近期下达了1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的额度,占2015年到期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的53.8%。这表明,国务院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地方债的方式偿还部分将于今年到期的债务。

        表面上看,预算软约束的弊病仍然存在,但实际上,这项政策对地方政府的新旧债务做了切割,而且在对老债务的偿还上,也只是部分允许通过发新债的方式偿还。少数地方政府还是有可能偿还不了所有今年到期的旧债,它们会否成为“个案性金融风险”,值得持续关注。

        利率市场化方面,前不久,中国人民银行将存款利率的上浮区间从原来的1.2倍提高到了1.3倍。与之前提高到1.2倍后各银行将存款利率上浮到顶不同的是,提高1.3倍后,仍有不少银行并没有将存款利率上浮到顶。这意味着,存款利率上浮区间的取消时机越来越成熟,有望在今年完成。而作为利率市场化的配套政策,存款保险制度已经确定将在今年年内推出。

        中国政府如果能够抓住这次推进金融改革的机遇,真正打破预算软约束和刚性兑付,中国的金融结构扭曲的状况将会得到纠正,金融效率将大大提升,这也将成为中国经济完成调结构夙愿的基础安排。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