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央媒齐聚焦!云南这样守护人象平安

2021-06-15 09:5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大象又到哪里啦?

自从原本栖息在西双版纳的

野生亚洲象北迁以来

每天起床瞅一眼大象的行踪

成了许多网友的日常

近日

多家央媒纷纷聚焦

“出走”的亚洲象

报道与之有关的那些事

《新华每日电讯》

走近“追象人”

睡觉时,3头大象将1头小象紧紧护在中间。醒来后,小象发现自己被卡在里面动弹不得,几次起身都没成功……近日,无人机拍摄到的北迁象群“超萌睡姿”在网络上刷屏。

这段画面由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的象群监测人员拍下。连日来,云南北迁象群引发社会关注。避免人象冲突,达到人象和谐的背后,是当地政府精准布防和群众的积极配合、爱心守护。

其中,根据云南北迁亚洲象群安全防范工作省级指挥部安排,森林消防力量也加入“追象人”团队,携带侦观、通信和指挥等各类装备,对象群动向实施跟踪监测。

五月二十九日,工作人员组装用以监测象群行踪的无人机。新华社记者胡超 摄

野象看上去很“萌”,但大型野生动物也有凶猛的一面。这意味着,在象群迁移期间,必须提前发出预警,做好群众疏散等工作,最大程度避免人象遭遇。

大多数时候,象群行进在林间且夜间活动最为频繁。5月27日,象群在玉溪市峨山县附近活动。随着夜幕降临,常规监测手段很难定位野象的精准位置。为此,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的监测小组启动无人机热成像模式,结合当地气候,逐步调整无人机监测温度,在近30分钟后成功锁定象群。

在监测中,工作人员还探索出空地一体监测等方法,有效解决了复杂环境下难以获取象群位置的难题,为研判象群行踪、提前预警提供精准参考。

在监测象群任务中,监测人员有时还面临险情。尤其是夜间跟踪监测,得做好与象群面对面的准备。

5月30日,在执行监测任务时,无人机操作手张雄突遇象群。“与象群距离最近时不足10米,心里既惊喜又惊恐。”他和同事迅速靠边停车熄火关灯,缓缓退至附近老乡家,“大家屏住呼吸,待大象走后才下楼!”

连日来,监测象群虽然一路艰辛,但工作人员也收获了不少感动。在省级指挥部的统一部署下,沿线的县、镇、村提前做好人员疏散,采取渣土车堵路、投食引导等柔性措施。沿途很多群众主动拿出玉米等供象群食用。

昆明市晋宁区夕阳彝族乡高粱地村村民唐正芳说,听说大象要过来,就主动联系乡政府捐出了自家种的玉米来帮助投喂大象。

截至6月12日17时30分,象群持续在玉溪市易门县十街乡小范围内迂回活动。独象离群7天,于6月11日17时40分离开安宁市,向南移动6.15公里,进入晋宁区,距离象群14.3公里,人象平安。

当前,省级指挥部组织现场指挥部成员单位会同相关部门共同研究象群监测预警、电力安全保障等工作,并组织专家组召开工作会议,科学研判象群迁移动态,统筹指导相关州市制定工作方案,确保人象平安。

央视新闻

迂回十街乡近一周

大象“旅行团”为何不走了?

近一个月来,象群接连穿越数个县市,让人们一度怀疑,它们很快就会出现在昆明市区了。可是就在此时,象群却突然向西南转向,然后不走了,停留在玉溪市易门县十街乡,一待就是近一周。

独象离群9天

与象群直线距离约18公里

目前,象群持续在玉溪市易门县十街乡小范围迂回活动。而独象离群已有9天,位于昆明市晋宁区龙山附近密林内,与象群直线距离约18公里。现场指挥部13日共投入应急处置人员及警力319人,疏散群众3548人,为补充亚洲象食源供给,投喂象食1吨。

6月8日晚,象群由昆明市晋宁区夕阳乡进入玉溪市易门县十街乡地界后,前进速度明显放缓。

在一头公象离群的情况下,象群在6月9日向西南方向行走了3.7公里,在11日再次向西南方向行走了8.12公里,加起来也只有11.82公里。

大象“旅行团”在十街乡的活动轨迹

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无人机监测小组这一周的统计信息显示,其他时间,象群白天在树林中休息,傍晚沿山脊、河谷、公路活动,进入农田觅食,凌晨时分返回树林。

象群为何在十街乡小范围迂回活动?

到6月14日,北上的象群已经连续一周在玉溪市易门县十街乡活动,象群为何会在十街乡小范围迂回活动呢?

一支5人小队

对离群公象进行实时监测

总台央视记者 蒋树林:根据前方指挥部的综合消息,离群的公象是6月8日傍晚独自进入昆明市安宁市一带的密林中,三天以后,就是6月11日17点到达这个昆明市的静宁区,距离象群的距离大概是14公里。云南省消防总队专门派出了一支5人小分队,对独象进行实时监测。

多次科研证明

大象可通过次声波互相交流

云南大学的生态与环境学院的教授陈明勇表示,分析统计信息可以发现,分别于6月11日和12日监测到象群与独象叫声沟通。

12日它们的互相叫的这个叫声比较长,随后发现了这个独象在往象群方向移动。那么根据国外和国内多次的科研可以证明,大象能够通过次声波互相交流,次声波传播可能是叫声也可能是其他的途径。那么次声波传递的信息可以到达十几公里甚至是更远的距离,因此,象群和独象还是有机会再次相逢的。

像孩子一样、贪吃点儿没事儿……

这是村民眼中的北迁大象

目前,象群持续在玉溪市易门县十街乡小范围内迂回活动。由于这里属于干热河谷,气候条件和庄稼物产都适合大象生活,可以说象群在易门“住得安逸,吃得香甜”。所以连续几天,它们都是白天呼呼大睡,晚上集体出门觅食。

大象有多高?脚有多大?

总台央视记者 蒋树林:我现在就是在南山村的村道上,随处可见大象的粪便。跨过沟渠,看到在这里庄稼地旁边的一棵树,那么大象从跨过这个沟渠以后,树上留下了大片的擦痕。那我的身高是1.75米。现在看起来这个擦痕,应该比我的身高还高出20到30公分。所以说大象的身高应该在2米左右。但是据当地的老乡说,这个亚洲野象的身高最高可以达到3米多。

易门县的十街乡处于干热河谷的腹地,山势平缓,土层较厚,盛产玉米、芭蕉和杧果。这些都是大象喜欢吃的食物。受到美食的诱惑,象群连续几天都是昼伏夜出,按照自己的节奏出门觅食,“干饭”之后现场一片狼藉,但象群不管不顾,吃完就溜。

总台央视记者 蒋树林:我们来看一下它在现场留下的痕迹,这应该是它的脚印,我两个脚迈进去,还绰绰有余。

总台央视记者 蒋树林:再看这个玉米,象群咬过的这个咬结,是非常新鲜的。

尽管好多块玉米地都被象群光顾,今年收成受到影响,包括部分芭蕉林也被象群啃食,但记者回访村民的时候,当地老乡却并没有多少抱怨。

当地村民:

大象贪吃点儿没事儿 它想吃就吃

易门县十街乡村民:我们庄稼吃掉了明年可以长,大象如果损坏了就没有了。

易门县十街乡村民:这个怎么说,像孩子一样,贪吃点没什么事儿。

记者:贪吃的小公象,在你们眼里就像小孩一样?

易门县十街乡村民:对对对。

易门县十街乡村民:它不走了,大不了就养起来。

记者:这现实吗?

易门县十街乡村民:这是我们村民比较朴实的一个想法,因为这里的环境,你看山上有苞米(玉米),田里有甘蔗、有水稻,它想吃就吃,想玩儿就玩儿,玩儿累了,它可以去山上树林里面睡觉。

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野生亚洲象搜寻监测任务分队成员 张凡兵:老乡很热情地说,跟我们说,赶紧过来我家这边拍吧。快看一下我家庄稼地里面的景象,其实他没有说,我要赔这个玉米地,要赔多少钱,他其实他说你看我这里也有大象的踪迹,方便你们来搜寻大象,发现大象的一些活动规律。

记者:他的重点是放在了帮助大家来搜寻大象,而不是为了赔偿。

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野生亚洲象搜寻监测任务分队成员 张凡兵:是的,是这样的。

正值端午 野象群如何过节?

6月14日是端午节,合家团聚、品尝美食是少不了的。但北迁象群眼下还游荡在外,14头野象组成的象群和落单的一头小公象还没有聚首。它们啥时候再相逢,这个端午节象群如何度过?正在前方总台央视记者蒋树林介绍了最新情况。

苞谷芭蕉都不错

象群过节饿不着肚子

记者现场展示玉米和芭蕉,水分多、纤维素较少、进食较易的食物是大象的理想美食。但记者在现场却有新发现。

过节独象单身在外更想家

监测人员在身旁

截至6月13日22时,北迁象群持续在玉溪市易门县十街乡活动。独象离群8天,位于昆明市晋宁区白龙山附近密林内,与象群直线距离约18公里。人象平安。特别是单身在外的小公象,可能此时此刻更想家、更想念象群、更想念大家伙儿。

除了一路寻象、追象,我们的监测人员还更贴心地“护象”,呵护、保护、维护它的安全。

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亚州象野外监测组组长 杨翔宇:我们在监测象群活动的时候,也会关注它们下一步的去向,“会不会回到原栖息地的家,或者是找到适合它们生存的新家”,我们也有这样的疑问。白天监测象群时,看到它们睡觉休息以后,我们会拉高无人机高度,避免无人机的噪音影响,或者是保持静默,利用红外望远镜、人工观测的方式,尽量不打扰象群休息。我们在监测象群位置,为指挥部下步部署方案提供信息,及时疏散、撤离群众,保护百姓安全,其实也是在保护野象本身,避免人象冲突,确保人象平安。

野象群造访

如何保护自己和大象?

孩子们对动物总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野象群的突然造访,也给云南的小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野生动物课。

《经济日报》

“出走”的大象如何“返乡”?

大象又到哪里啦?

连日来,每天起床瞅一眼大象的行踪成了许多网友的日常。

来自云南北迁亚洲象群安全防范工作省级指挥部的通报显示,截至6月13日,14头亚洲象组成的象群持续在玉溪市易门县十街乡小范围迂回活动,目前人象平安。

6月13日,在指挥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易门县十街乡南山村,农田里几处大大的脚印,一处被撞倒的道路标志,路边半坡上成片被压倒的植物都显示着附近“有象出没”。

“象群基本上白天在山上林间休息,夜间才出来活动、觅食。”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队员张雄告诉记者。作为前方指挥部监测队的一员,张雄已经持续跟踪象群十几天。他和20名队员借用南山村村民一处二层楼房,每天用无人机24小时轮班监测大象的活动。

为妥善应对此次象群迁移活动,云南省充分听取国家林业工作组、指导组和省直有关部门专家意见,成立北移亚洲象群安全防范指挥部,指导前方分析研判,并采取地面人员和无人机跟踪相结合方式,分析象群活动轨迹,提前研判象群动向,对亚洲象可能经过的区域提前采取交通管制,有效避免了人象冲突。

滇中地区人口密,建筑多。6月2日,象群进入昆明市晋宁区双河乡后,指挥部果断采取用大型车辆、机械设置障碍拦截,用食物引导等一系列处置措施,将大象向西、向南引导,避开人口密集区域。

云南大学生物与环境学院教授陈明勇分析,目前象群在玉溪市易门县停留时间较长,一方面因为天气,另一方面当地河谷气候环境和比较充足的食物也给象群提供了生活空间。

一路上的保驾护航使象群在迁移活动中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不过大象一路“逛吃”给沿途村民造成了一定的经济作物和设备设施财产损失。玉溪市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绍宏介绍,截至6月8日象群返回玉溪市境内前,象群在玉溪市内活动共计41天,途经9个乡镇(街道)辖区,穿过多个乡镇及村庄,造成400多户群众财产损失。

值得一提的是,云南已对北迁亚洲象沿途造成的群众经济财产损失启动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保险定损赔付工作。云南省林草局动植物处处长向如武表示,“该保险会对大象肇事损失进行补偿,保险由省里统一购买,已经实现了全省覆盖。待统计定损工作完成,将对沿线居民损失进行赔付”。

大象们下一步会往哪走?

向如武告诉记者,目前云南进入了雨季,工作人员尝试利用降雨降温等有利条件,通过科学适量的投食引诱、疏堵相结合的方法,助迁亚洲象返回西双版纳。

一路跟踪一路守护。如何让这群亚洲象尽快返回原栖息地,成为当前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最好的情况就是它们能找到路,自行返回到普洱或者西双版纳。”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高级工程师沈庆仲表示,指挥部工作人员还将一路跟随,一方面给各地提供防范亚洲象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为沿线群众做好安全意识宣传。“投食一是满足象群的食物需求,减少大象侵扰村寨,二是想引导大象前往南方更理想更适合的栖息地。”

6月15日

《云南日报》报道了

我国亚洲象保护和研究工作进展

一起来看

↓↓↓

6月12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研究中心召开专家见面会。来自省林业和草原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研究中心的相关专家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研究中心工作开展情况、云南省亚洲象保护措施和成效等情况进行了全面介绍和深入解读。

亚洲象种群数量不断增大

分布范围不断扩大

20世纪90年代,云南亚洲象种群数量降至150头左右,面临着分布区狭窄、零散,栖息地质量下降,种群遗传多样性降低等诸多问题,一度濒临灭绝。

为拯救保护亚洲象,我省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的发展理念,以高度的责任感勇担重任,重点采取8项措施,努力改善亚洲象生存环境,维护人象和谐。一方面,严厉打击盗猎和非法贸易,通过普法宣传和严厉惩治违法犯罪人员,形成有效震慑,使保护亚洲象的观念深入人心,已基本杜绝盗猎亚洲象的情况。另一方面,加强栖息地保护与修复,在亚洲象主要分布区已建11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50.98万公顷。2001年开始实施栖息地恢复改造试点,2019年编制《亚洲象栖息地生境保护与恢复实施方案》,截至2020年已完成修复面积600余公顷。

目前,亚洲象分布区域均已制定《亚洲象保护与安全防范应急预案》,针对亚洲象进入公路、居民区等紧急情况,实施交通和人员管制,减少人象遭遇的概率。

为推动中老跨境联合保护,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老挝北部三省签订合作协议,形成了南起“中国尚勇-老挝南木哈”,北至“中国勐腊-老挝丰沙里”总长约220千米、面积近133平方千米的5个联合保护区域,保障跨境象群栖息安全。

省林草局动植物处副处长杨华介绍,随着保护力度加大,亚洲象种群发展呈现明显变化:一是数量不断增长,30年间,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由150头左右增长至300头左右;二是分布范围不断扩大,上世纪90年代,亚洲象分布于云南2个州市、3个县区、14个乡镇。到2020年底,长期活动范围扩大到3个州市、12个县市区、55个乡镇。

加强亚洲象科学研究

树立野生动物保护典范

长期以来国家和各级林草部门高度重视亚洲象的保护和科研工作,全国各相关高校、研究机构、管理机构的专家学者也开展了大量科学研究,比如在亚洲象行为学、遗传学、栖息地、人象冲突等方面开展了研究。

“随着我国政府保护力度的加大和公众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亚洲象种群数量增加、栖息地生态环境向好,亚洲象的行为习惯、食性和分布区域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比如以前大家都认为亚洲象是站着睡觉,结果发现并非如此;以前认为亚洲象只吃象草、芭蕉,结果火龙果、菠萝、甘蔗、玉米、水稻,老百姓种的农作物它们基本都吃。这也对科研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专家们也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创新研究方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主任陈飞说。

为进一步加强亚洲象保护管理工作,2019年12月19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研究中心在昆明揭牌,加挂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昆明勘察设计院。

亚洲象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一直积极联合国内外相关专家开展亚洲象和栖息地的研究工作,着力打造亚洲象研究的开放平台。目前,亚洲象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亚洲象的团队由动物学、植物学、地理信息等专业的博士、硕士组成。成立一年多以来,中心积极开展亚洲象保护管理亟需基础应用研究,为国家决策提供理论支撑。目前已取得多项成果:成功研发和改进了脉冲电围栏设备,为社区群众能安全劳作、安心睡觉提供一份保障,同时,脉冲电压对人和对象都不会造成伤害;根据国家林草局安排,中心正在积极开展人象冲突机制研究;承担外交部澜湄合作项目:跨境亚洲象种群调查与监测等。

自今年年初以来,在国家林草局指导下,亚洲象研究中心积极配合云南省林草局开展亚洲象各项工作。实现亚洲象情况日报制度,每天汇总全省所有县区亚洲象分布情况、肇事情况和各地的监测预警情况,实现每天一报,各级林草部门实施掌握亚洲象动态。

近年来,作为国际履约任务“大象非法猎杀监测(MIKE)”的中方联络人陈飞和亚洲象研究团队的成员们持续对北迁象群、勐海象群、橄榄坝象群等开展监测研究工作。亚洲象研究中心研究团队通过研发和改进实用设施设备,对此次北迁的象群提前预判,在墨江、元江、峨山、晋宁等地多次安装脉冲电围栏,指导地方政府提前开展防象工作,在防止象群进入集镇、适度引导纠偏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目前亚洲象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正在深入前线持续开展对该象群的监测、研判、引导、防范等工作,分析象群完整活动轨迹、沿路植被、食物资源、地形、温度等情况,和云南大学的科研团队一起,结合此次大象实际情况和遥感影像,实事求是地用数据分析,协助当地政府和林草部门及时制定监测预警和防范措施。与此同时,各方专家将开展系统研究,群策群力开展野生亚洲象资源本底调查,跟踪种群数量变化和种群交流情况,深入研究亚洲象行为决策,全面开展栖息地质量评价,综合亚洲象物种栖息需求和社区群众实际生产需求,为进一步缓解人象冲突、提高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保障、保护野象安全提供科学支持。

“这是一场国内较为少见的野象远距离迁移活动,也是一幕较为少见的人象和谐相处场景,更是一次人与野生动物的友好对话,是我国探索解决‘人兽冲突’的新范本。对于亚洲象来说,没有比中国更安全的国家了。”陈飞说。

撰文:严勇 赵珮然 曹松 胡晓蓉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央视新闻、经济日报、云南日报

原标题:《央媒齐聚焦!云南这样守护人象平安》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