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徘徊一周的北迁象群端午夜下山,半夜结束觅食“可能已挪窝”

澎湃新闻记者 王万春
2021-06-15 14:10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6月14日,端午节。黄昏时分,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十街彝族乡南山村后山脊上,14只亚洲象隐隐约约地掩身在树影中,沿着山脊鱼贯而行。

十街乡位于玉溪市易门县城西南部,东接晋宁县夕阳乡,南与峨山县甸中镇相连。扒河自东向西流过境内,高山坡地交错,河流与良田并存,处于干热河谷地带,属中亚热带季风型气候。

象群已经在十街乡呆了近一周。“连续几天都这样,它们经过一天的休息,准备下山觅食了。你看,头象正在观察山下的情况。”北移亚洲象群安全防范工作指挥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象群下山,正在指挥部吃晚餐的十街乡乡长李胜春果断地扔下碗筷,结束了晚餐。

象群进入十街乡后,全乡进入紧急状态,公职人员全员配合指挥部展开工作。这一晚,李胜春工作到凌晨5点钟才躺下。

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野生亚洲象搜寻监测任务分队陈胜瑶和队友这个晚上要到南山村的监测点值班。从5月27日亚洲象进入峨山县城,陈胜瑶和战友们就成为“跟象人”。吉普车行驶在通往南山村的公路上,路上不时能看见大象头天拖拽到路面上的玉米秸秆,路边的土梗上有大象留下的脚印,甚至有一条它们踏出的1.5米左右宽的“路”,向山顶延伸。

晚上7点钟,山上的象群观察了陈胜瑶的吉普车一会儿,做出了下山的决定。

“象群下山的速度不会太快,因为他们的前腿比后腿短,下山不太方便。”趁着这个时间差,吉普车通过了象群觅食的必经之路,来到了地势更高的南山村。

南山村住着146户人家。这几天,亚洲象群监测点设在农户张忠林家的二楼。这个监测点白天由玉溪特警坚守,晚上换班给森林消防队。监测点的成员里还有当地易门林草局的工作人员和乡里、村里的工作人员。“遇到下雨天,无人机无法工作,地面监测小分队的林草局工作人员就要贴近象群去观察,乡里和村里的同志对地形熟悉,成员之间能够互相补位。”

前方监测组已经在张忠林家4天了。家里的玉米地被大象也光顾过,端午节他给监测队员煮鸡蛋,送粽子。

暮色四合,象群溜溜达达地下了山。

队员们开启了无人机红外夜视仪。14个大大小小圆滚滚的黑点在屏幕上一会儿排成行,一会儿分成组,向着玉米地前进。此时,在指挥部,这些画面都能实时看到。

忽然,无人机发现对面的山谷里有人出没。监测队员马上通过无人机反复喊话:“象群下山,无关人员请立即离开”。指挥部收到报告,立即派出人员进行核实,是外出务农的村民。

“盯紧象,管住人,这是我们监测点的职责所在”,监测队员说。

天色越来越黑,象群离监测点的距离只有200米,因为白天在象群的途经点上投喂了食物无人机红外夜视仪显示,象群一直在这里流连。监测队员每隔几分钟就要数一次象群的头数。“哪怕有一头象进入村庄,都会带来隐患。”在热成像的显示屏上数清楚大象是件不太容易的事情,很多时候,要数了又数才踏实。

对于监测队员来说,已经有强迫症——要在监测仪器上能看见“齐齐整整”全部大象。

这个夜晚,象群总的来说移动较少,没有了平时“好动”,监测人员觉得与前几天夜里不一样,对着屏幕反复研究,讨论良久。

每40分钟左右返航一次更换电池的无人机提醒了时间的流逝。

“我们之前一直从事护林防火监测,北移的象群让我们对森林里的动物有了新的认知,特殊的感情。”同事换班以后,陈胜瑶喜欢一遍遍地看无人机拍摄的象群细节,尤其是有小象的部分。

夜里2点半,大象比平日更早地结束了山下觅食,在上山的路口,它们没有停留继续前行。“大象可能挪窝了”,监测队员们小声说。

    责任编辑:汤宇兵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