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曙光·链接】两本书,一生情——蔡淦教授讲述《中医内科学》第五版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编写背后的温情故事

2021-06-16 17:2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6月11日,上海中医药报以《两本书,一生情》为题,报道了我院蔡淦教授在《中医内科学》第五版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编写背后的温情故事。

报道内容如下

——蔡淦教授讲述《中医内科学》第五版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编写背后的温情故事

专家简介

蔡淦,1938年出生于上海,全国著名中医脾胃病临床专家和中医教育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终身教授,首届上海市名中医,首届全国名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顾问,第三、四、五、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胃病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1956 年蔡淦从上海晋元中学考入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六年制本科医疗专业,成为该校的第一届学生,业界尊称本届学生为中医的“黄埔一期”。1962 年大学毕业后进入曙光医院工作。早年深受程门雪、黄文东、张伯臾、童少伯和张羹梅等一代中医大家的悉心指导,在多年的临诊过程中荟萃众家之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特色。其与张伯臾老师在长期交往过程中,形成了特殊而深厚的师生情谊。曾担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及学位评定委员会内科分会主任。自20 世纪80 年代起,连续10年负责举办全国中医内科高级师资进修班, 为全国培养了一大批中医内科师资骨干。还借助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上海中医药大学名师工作室和曙光医院蔡氏书屋等平台,以团队带教的模式,致力于丁氏内科教学的发展与创新,为上海乃至全国培养了一批中医内科学专家和后继人才。

中医要发展,人才是基础;人才要卓越,教材和教师是根本。教材,顾名思义乃施教之材。过去的教材乃教师所有,以兹确定教授的范围,学生未必全有。如教授“四书”,便以“四书”为教材;教授《内经》,便以《内经》为教材。“四书”《内经》基本为原文,最多加少许名家之阐释,以为举一反三。现在的情况略有不同,教材乃教师和学生共有,故教材不仅是教师教授的材料,亦为学生学习的材料,这便成为教材编写者必须考虑的两个基本因素。古代中医,往往因为时代局限,物力维艰,人才培养年限非常短,往往跟师抄方一两年,便尝试着治病救人,独当一面。有不少人甚至是因病学医——因为自己或者自己的家人不幸遭遇疾病,延请医生,却又未能获得理想疗效,于是就自学中医学知识,摸索着走向临床。对于当代社会来说,这种粗放式的临床人才培养模式,显然风险很大,无法适应时代需求。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西学思潮冲击下显得无比衰弱的古老中医获得了全新的发展环境。1956年,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全国总共有四所中医学院建成并开始招生,做了古人从来没有做成过的事情——通过院校模式开始批量培养优秀中医人才。既然是院校模式,自然就离不开好的教材,否则,老师在课堂上就失去了基本的凭据,教学进度、教学深浅度都难以控制,这显然不是现代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样子,于是,中医教材的编写就水到渠成地被提上议事日程。

因缘际会担大任

在中国古代,培养医生,一般都是老师指定读经典原著和几本名家的著作以及药性赋汤头歌诀等,根本不会涉及系统性规范化等话题,但院校教育必须积极主动拥抱标准化规范化,于是,就有“文革”之前的第一、第二、第三版中医药教材。等到“文革”结束,中医药高等教育迎来新的局面时,1979年,卫生部又主持编写并出版了第四版中医药系列教材。时间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很大发展,中医界也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于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主导之下,抽调全国各地的中医精英,组成第五版中医药教材的编写班子。当时,为了更好地激发全国各地专家的积极性,让教材编写者的确定更有说服力更有影响力,也让教材编写者更有工作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要求必须采取打擂台的形式选拔主编。上海中医学院作为首批成立的老牌中医高等学府,在这个方面显然不能落于人后。学院党委经过认真仔细的研究之后,决定由当时的学院副院长金寿山先生挂帅,去打擂台,争取获得《中医内科学》主编资格。可惜的是,金老接受任务之后不久,就被查出罹患肺癌,且疾病进展很快,不久之后金老就不幸辞世了。学院党委审时度势,在听取各方意见之后,决定由曙光医院著名中医临床大家张伯臾先生来承担竞争《中医内科学》教材主编的任务。张老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深感责任重大,深受鼓舞,愿意担当大任。张老是一个比较纯粹的临床大家,长期负责中央领导同志的医疗保健工作,而对于编写教材,因张老年已耄耋,很难从极度繁忙的临床诊务中挤出时间来下笔成文,并且字斟句酌,确保文从字顺。学院党委本着对党的中医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政治意识,周密谋划,知人善任,决定让蔡淦作为张老的助手和学生,具体负责教材文本的编写和诸多协调工作。

当时的蔡淦,因为没有共产党员的政治身份,不能正式拜张老为师,二人之间并没有组织承认的师徒关系,但其实二人不是师徒胜似师徒,因为曾经的种种人生际遇,蔡淦早已把学识渊博、活人无算的张老当作自己的恩师,而一贯爱才惜才的张老也早已把心地纯良、好学精进的蔡淦当成自己的入室弟子。因为种种并非自身的原因,蔡淦的职称发展受到耽搁,当他的不少同龄人都已经晋升教授时,他还只是一名讲师。按照当时的有关规定,蔡淦的名字都不能出现在国家统编教材的编委会名单里,即使要出现,最多只能以工作秘书的身份出现。但蔡淦对此并没有半点不快,相反,他非常积极主动地接下这项任务并暗下决心,一定竭尽所能把所有工作做好,绝不辜负学院党委的信任,绝不辜负张老多年来的谆谆教导和悉心关爱。

蔡淦教授与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合影

首先,按照学院党委的指示,蔡淦乘坐飞机从上海来到南京,找到教材编写打擂台的“对手”之一、南京中医学院(现南京中医药大学)院长周仲瑛老师。在蔡淦简要介绍了基本情况之后,周仲瑛老师以宽广的胸怀,大气地摆摆手说:由德高望重的张老出任第五版《中医内科学》教材的主编,这是最好不过了,我很放心。“初战告捷”,蔡淦马不停蹄,又直接从南京飞到北京,找到了当时另一位擂台“对手”、著名的中医大家董建华老师。知悉来意之后,与南京周仲瑛老师态度高度一致,董建华老师也非常大气地表示支持和信任,同意由张伯臾先生担任教材主编,而自己可作为副主编协助工作,并且特意指派自己的一位研究生参与此事。至此,蔡淦长吁一口气,内心极为感动,一方面是张老交代的事情顺利办妥,另一方面,作为晚辈,他也为南京周老师、北京董老师的高远格局而深深感佩。在与这些大师们的频繁接触中,蔡淦看到了很多,听到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他更加明白,前方的学术与人生之路该怎么走,该如何走稳走踏实,走出自己的风格与风采。

从北京回到上海之后,根据张老的安排,蔡淦全身心投入了第五版《中医内科学》教材的编写工作中。那个时候,蔡淦和张老住在一个院子里,是前后邻居。初次担当国家统编教材编写任务的蔡淦不敢有丝毫懈怠,每每写好一个章节之后,他就会登门到张老的家中求教,请张老对书稿提出具体意见。张老也当仁不让,指点迷津,直抒胸臆。蔡淦再根据张老的具体意见对书稿进行深入细致的修改。如此反复,细细打磨,精益求精,在全体编委的共同努力下,第五版《中医内科学》终成精品。当年,师生二人白炽灯下的亲密对谈、讨教问难的情景,早已化为蔡淦心中的温暖记忆,温润其心灵,照亮其前路。

实践证明,国家力量,精英汇集,大师把关,众多参与者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使得第五版《中医内科学》一书经受住了时代考验和岁月淘洗。今日中医界的中流砥柱几乎都受到过这本书的润泽和滋养,其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对包括《中医内科学》在内的第五版中医系列教材称颂不已。

趁热打铁着先鞭

在张老的直接指导下,蔡淦作为幕后英雄很大程度上成就了国家统编教材《中医内科学》,他不仅对得起当初立下的宏愿,而且自己也获得很好的成长,在学术上有了很大进步,个人事业也蒸蒸日上。这个时候,人民卫生出版社又主动邀约蔡淦和南京的周仲瑛先生一起,再行编撰一本有别于国家统编教材的《中医内科学》教学参考书。该书思路非常明晰,即不仅仅文字容量大为增加,而且知识的深度、广度都要在原先教材的基础上大大拓展和延伸。

欣然领命之后,蔡淦再次发挥自己的苦干精神,在日渐繁忙的临床诊疗工作之余,携带着前几年编写大学教材积累的各种经验以及思考,利用边角时间投入到紧张的书稿撰写修改工作中。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编写教学参考书,得到周仲瑛先生和他的团队的大力支持,双方的合作融洽而顺遂,在基本体例和样稿讨论定型之后,后面的事情就交给了时间和岁月,也交给了勤劳和汗水。

书稿基本成型之后,在人民卫生出版社要求下,蔡淦专门向单位请假,来到北京,住进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招待所里,排除一切干扰,专心致志对书稿进行统稿工作。为了更快完成艰巨任务,蔡淦可谓宵衣旰食、精勤不倦,每天的实际睡眠时间都只有四五个小时。他足足利用了暑假两个月和寒假一个月时间,在逼仄的招待所里心无旁骛地驰骋于岐黄之术的茫茫草原上,虽然很辛苦甚至有几分疲惫不堪,但他却觉得极为充实和振奋。最终,修改之后的书稿被提交给出版社,获得上下一致认可。1988年,100余万字的皇皇巨著《中医内科学》高级参考书终于问世,一时洛阳纸贵。跟前面那本教材类似,因为全体编委用心用力,也由于蔡淦经过历练,更加富有经验,所以此书获得更大范围更高层面的认可,为中医内科以及临床各科人才的培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蔡淦充满深情地说:编写教材时,有张老时时严密把关,他的压力小多了;编写教参时,张老已经不幸辞世,只得一人跋山涉水。两相对比,更显良师益友之珍贵和学术攀登之艰险。

进入21世纪,中医内科学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进一步适应中医内科及其他各科的教学需要,出版社再度邀约周仲瑛教授和蔡淦共同牵头组织修订了原书,使之更加符合当今中医内科学教学实际。曾经赢得广泛赞誉的《中医内科学》,于2008年再次出版,再次造福天下莘莘中医学子。

一个医生,毕生致力于救死扶伤,已是功德无量,而蔡淦不仅仅是一位脾胃病临床大家——直接帮助了许许多多身受疾病困扰的患者,更为重要的是,他还是众多医生的老师——他在张老的指导下披肝沥胆撰写了两本极为重要的图书,影响到更多的医生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和技术水平,从而间接地造福更多的患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蔡淦就是苍生大医的典范。

原标题:《【曙光·链接】两本书,一生情——蔡淦教授讲述《中医内科学》第五版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编写背后的温情故事》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