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百年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沂蒙革命斗争中党和群众如何生死与共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刘泾
2021-06-17 14:55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继全国两会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关键词、“四史”关键词等专栏后,澎湃新闻继续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政治学会联合开启“百年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关键词。

今天的关键词是:沂蒙精神。

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在沂蒙山区这片红色沃土上的具体承载、展现和升华,是党和人民群众共同铸就的伟大精神。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这首已经传唱了70余年的《沂蒙山小调》,唱出了巍巍蒙山、滔滔沂水,更唱响了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沂蒙精神是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她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革命初心的红色基因

沂蒙精神孕育生长之初就深深烙上了革命初心的红色基因。沂蒙是一片红色的沃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沂蒙不是一个特定的行政区域,是指以蒙山和沂水为地域标志的革命老区。沂蒙山区是山东建党较早的地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山东党的最早组织者和领导者王尽美,就是沂蒙山区莒县大北杏村人。五四运动后,王尽美和邓恩铭就在山东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在济南成立共产主义小组。1927年春,沂蒙地区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中共沂水支部诞生。此后,许多党的地方组织相继成立。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广大共产党员用自己的行动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大爱情怀、英勇不屈的精神品格。邓恩铭、刘谦初、刘晓浦、刘一梦等22名优秀共产党员高唱着《国际歌》,高呼着“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口号,于 1931年4月5日英勇就义。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沂蒙地方党组织领导的著名的苍山暴动、日照暴动、龙须崮暴动、沂水暴动等,都显示了共产党人和沂蒙人民的大无畏的革命斗争精神。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刘少奇、陈毅、徐向前、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一道成为强大的价值引领。

爱党爱军、无限忠诚的坚定信仰

当年山东根据地传唱着这样一首民谣:“鱼靠水来箭靠弓,抗日要靠毛泽东。 船靠舵来屋靠梁,百姓要靠共产党。”在抗战最艰苦的时期,沂蒙人民积极响应党组织“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掀起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沂蒙,抗日战争时期共有4次参军热潮。第一次出现在1938年至1939年,此时根据地尚未建立,但立志报国的热血青年纷纷投入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中,呈现出空前的参军高潮。第二次参军热潮发生在最艰苦的1941年到1943年。那时参军往往意味着牺牲,但群众的热情不减反涨。

1940年,临沂莒南县农民刘永良把长子刘福林送到了抗日战场;1942年,抗日战争到了艰苦卓绝的相持阶段,他又把年仅17岁的次子刘孟林送到了区中队,参加地方抗日武装;1946年,为夺取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他的小儿子刘洪林也走上解放战争的最前线。战争是残酷而无情的。1947年春,刘永良的长子在对敌作战中不幸牺牲;1948 年夏,他的次子刘孟林血洒疆场;1950年冬,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的小儿子刘洪林壮烈牺牲。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为支持党和人民军队为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事业,像这样“一门三英”、“一门四英”、甚至“一门七英”的事迹在临沂地区发生得太多,而且还出现了佛教会首领组织几百人加入八路军,回民阿訇组建八路军回民连的全民参军场景。

从1938年中共山东省委领导抗日武装起义开始,到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在长达12年的革命斗争岁月里,蒙山沂水间发生过大大小小的战斗4000余次。当时,沂蒙420万人口中,有120万人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多万人血染疆场。“你就是核心,你就是方向,我们永远跟着你走,人类一定解放”,诞生在烽火沂蒙的这首歌《跟着共产党走》,成为人民“永远跟党干革命,砍下脑袋也不叛党”的生动写照。粟裕在他的战争回忆录中这样描述沂蒙群众:“他们是那样地坚定勇敢,不怕困难,奋不顾身,竭尽全力地支援人民子弟兵。”沂蒙人民用实际行动写下了中国革命史上最精彩、最感人至深的篇章。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

“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这段来自现代京剧《红嫂》的唱词在20世纪60年代一度风靡全国,讲述的就是沂蒙红嫂的感人故事。1941年冬,在沂南县马牧池村西河岸边,红嫂明德英救下了一名被日寇追击身负重伤的小战士。明德英不顾危险,毅然将这名战士藏起来,机智地躲过日寇的搜查。因伤口流血过多,小战士陷入昏迷。正在哺乳期的明德英毫不犹豫地解开衣襟,将乳汁挤进战士的嘴里。随后,她又和丈夫宰了家中仅有的两只鸡,做成鸡汤,一口一口地喂小战士。

“沂蒙母亲”王换于,多次冒死掩护首长和战士,巧妙保护党的绝密文件,并受党的委托,创办了八路军地下托儿所。她动员邻里的哺乳期妇女献出奶水,养育革命后代。她还把烈士的孩子抱回家,让儿媳妇用乳汁喂养,却让自己的孙儿吃粗粮。她说:“烈士的孩子饿死了,就断根了,咱的孩子饿死了,你还能生育。”从1939年秋到1942年底的3年时间里,八路军地下托儿所的41名孩子在她和家人的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1943年后,王换于又抚养了45个革命后代。

明德英、王换于,她们只是千千万万个“沂蒙红嫂”、“沂蒙母亲”的缩影。据统计,仅抗战期间,沂蒙老区15.5万余名妇女先后以不同方式掩护了9.4万余名革命军人和抗日志士,4.2万余名妇女参加了救护八路军伤病员的工作,共救助伤员1.9万余人。沂蒙人民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碾米磨面烙煎饼、做军鞋送战士、抬担架救伤员、推小车送弹药,无私抚养革命后代的事迹感天动地。 “没 有沂蒙父老乡亲,我迟浩田活不到今天!”“好红嫂,永难忘!”这是迟浩田将军发出的肺腑之言。

在“一起为了前线”的全民支前运动中,沂蒙人民创造出无数感人事迹。孟良崮战役时,为夺取胜利,蒙阴人民不但倾其所有为子弟兵提供吃穿,还毅然割下刚刚扬花秀穗的麦子,扒掉刚建好新房上的屋草,为华东野战军喂马。淮海战役期间,沂蒙地区有 340万名妇女参加后方支前工作。仅滨海区,就有数十万妇女在一个月内加工粮食1000万公斤。平邑县有4000盘石碾在昼夜不停地运转,全县参加碾军粮的人数高达20多万人。山东还出动民工218万余人参加支前。他们在地方政府和军队的组织下,组成运输队、担架队,用小车、毛驴向前线运送粮食、被服,用担架运送、抢救伤员,同时还执行打扫战场、押运俘虏、修路架桥等工作。莒沂县群众推着400辆小车运送5.5万公斤白面上前线,他们从沂蒙家乡出发,路经江苏、安徽,长途跋涉数千公里,吃完了随身带的干粮和咸菜,也绝不吃车上的白面。淮海战役胜利后,陈毅曾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 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从民族苦难中、从战火纷飞中、从顽强奋斗中走来的沂蒙精神,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具有跨越时空的意义,是一种永不歇息的历史传承。“人人都说沂蒙山好”,沂蒙精神因其平凡伟大的人民,展现出沂蒙红色基因一脉相承的厚重大气;“我们永远跟着党走”,沂蒙精神也因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不忘,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耀眼的党性光辉。沂蒙军民用生死与共的实际行动,树起了一座巍峨的历史丰碑,昭示和激励着中国共产党必须植根于人民,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

 

    责任编辑:蒋晨锐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