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线一天保费超2.3亿,“惠民保”正加速撬动老年保险市场

2021-06-20 13:1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撰文丨格格

编辑丨陈苗

开篇:

2020 年下半年,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俗称惠民保)遍地开花,从1.0到3.0版本,短时间内惠民保版本不断升级,将医疗险市场推向新的风口。

以2021年4月上线的沪惠保为例,上线12个小时,参保人数就突破100万,24小时突破150万……上线的31小时后(4月28日下午5时35分左右),参保人数突破200万,按每份115元的保费计算,累计保费规模超过2.3亿元,参保率达到10.4%。

同样,去年10月上线的“北京京惠保”投保数据也很惊人,截至今年3月11日,已有超过140万人投保,50岁以上被保险人数超过65万,其中60岁以上被保险人数则达到39万。

惠民保火爆的背后,显示了传统健康险的缺乏。事实上,传统健康险的入场券非常难拿,中老年群体因为年龄和身体状况的影响,投保商业险并不容易,市场上大部分保险产品都对受保人的健康状况、年龄和职业有着严格的限制。

而没有健康告知、没有职业限制、没有年龄限制、价格还便宜的惠民保无疑也让很多无法投保商业险的中老年群体看到了希望,对于年纪太大无法购买医疗险的老人来说是一个福音。

目前我国老龄化加速,随着老年人患病率的不断上升,当下社会保险保障体系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对于商业健康险的需求开始不断增加。惠民保这一保险产品的火爆,也让我们思考:老年商业健康险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到了吗?

part 01

惠民保发展情况梳理

1、惠民保的发展历程

2015 年,深圳尝试城市定制商业医疗保险。2015年11月1日,深圳市政府推出、由平安养老保险承办的深圳市重特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简称深圳重疾补充保险),它也是深圳“惠民保”的最初形态。

之后,南京、广州等地陆续推出类似产品。2018 年底,南京推出“惠民健康保”,两个月时间,超过 40 万南京市民投保。2019年12月,“广州惠民保”推出,引入高额特药保障,一个月内 67 万人参保。

2020年开始,惠民保成为现象级产品。根据公开资料,截止2021年5月12日惠民保发展情况数据:

2021年惠民保19省56地134地市69款超过4000万人参保,30亿保费;

2021年惠民保3个月参保人数达到2020年全年的50%;

2021年惠民保4.5个月参保人数达到2020年全年的100%;

2021年惠民保4个月总保费达到2020年全年的50%。

除此之外,随着惠民保的进一步发展,它已演化为三个版本:1.0 版仅保医保目录内住院医疗费用,2.0 版扩大到医保目录外住院医疗费用(此两个版本大多将既往病症作为免除责任),3.0 版既保目录内也保目录外住院和特定门诊医疗费用且不设既往病症的理赔限制。

2、全国典型城市惠民保情况

图:全国惠民保地图

当前全国已有100多个城市推出“惠民保”产品。我们对几个典型的一二线城市的惠民保产品进行了梳理。

1)一线城市惠民保梳理

除了上表一些基本信息对比外,在增值服务方面,一线城市也各有特点。

京惠保有七大类、共18项增值服务。特药服务方面包含特药直付、特药购买及配送、慈善赠药和临床试验申请指导;疾病预防含风险评估、癌症及肿瘤筛查;健康咨询含公益咨询、在线图文问诊、药事咨询、健康问问;慢病管理含健康专栏、慢病药品配送;健康促进含用药提醒、用药福利计划;健康体检含健康体检服务;就医服务含重疾就医指导、重疾门诊绿通+陪诊、康复追踪。

上海、深圳两地的惠民保中则体现了有抗癌新技术,质子、重离子医疗保障。

广州惠民保增值服务,则包括肿瘤疾病咨询、分诊服务、早筛问卷及体检建议、处方咨询、用药咨询、药品配送、患者随访、新药试验协助、慈善援助指导9项健康服务,以及拆线、拔管、灌肠3项护理服务。

2)二线城市惠民保情况梳理

根据上述图表,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惠民保的几个特征:

A、一城一特色。惠民保被命名为带有城市特征的不同名称,补充医疗保险市场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惠民保”产品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地区,西部地区较少,目前有 8个省份(新疆、西藏、甘肃、青海、陕西、吉林、云南、内蒙古)还未推出“惠民保”相关产品,这可能与当地经济发展和保险行业发展情况有关。

B、投保门槛低。年龄:无年龄限制,多数产品没有年龄区分;职业:无职业限制;既往症:通常在10-12种;核保:社会医疗保险参保人均可投保;费率:年保费通常不超过100元。

惠民保的低门槛使得这一产品非常适合老年人。受限于价格和普惠性,惠民保的保障作用虽无法和百万医疗险以及其他高端医疗险相比,但它解决了因年龄太大、身体不好等原因,无法投保百万医疗险的人群的保障需求,弥补了百万医疗险、高端医疗险的市场缺口,为老年人的医疗保障需求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C、全国性“互惠保”产品也在逐渐铺开。比如“360城惠保”和“众安全民普惠保”两个全国版的产品。

360城惠保是360携手多家保险公司(泰康在线、中国人寿、众安在线、永诚财产、中华联合、众惠财产等)组成的公益基金作为赔偿金来源,其中泰康在线作为主承保方负责出单及理赔。

而另一款明星产品众安全民普惠保是一款普惠型补充医疗险产品,交一年保一年,只要是参保了全国范围内的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就能买,不限年龄、职业、健康状况,等待期为30天。另外,这款医疗险保险责任包括医保目录范围内外需个人支付的医疗费用、25种院外特定疾病药品费用,免赔额各2万,报销比例为80%。

part 02

深度理解惠民保:惠民保为何爆发式增长?

惠民保的发展得益于宏观政策的支持,市场需求、以及保险公司等三方面因素的驱动。

1、政策助力惠民保的发展

惠民保作为补充医疗保险,是连接商业健康保险和基本医保的“桥梁”。当前,我国正大力推广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商业健康保险作为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保障,在政策层面受到了高度关注。而“惠民保”得以快速推广,离不开国家和行业层面的政策东风。

银保监会发布的《健康保险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健康保险是国家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健康保险的保障属性。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提出2030年,要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促进各类医疗保障互补衔接,提高重特大疾病和多元医疗需求保障水平,在医保治理创新中,规范和加强与商业保险机构、社会组织的合作。

2020年10月29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简称“十四五”规划建议)中也提到,我国要加快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并强调了商业健康保险要发挥更深层次的医疗保障作用。

2020年11月《关于规范保险公司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业务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中提出要规范保险公司定制医疗保险业务的开展,切实提高参保群众的保障水平,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长期稳健可持续发展。

2、健康险市场潜力巨大

虽然有政策的助推,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商业健康保险覆盖率较低,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口来说,商业健康保险的投保比率明显不足。现有的商业健康保险的投保要求较为严格,保障对象主要集中于身体健康的年轻人口,且保险费用较高,无法满足广大居民的多层次健康保障需求。

公开资料显示,健康险是增速最快的险种。2020年,我国人身险公司的商业健康险实现保费收入达7059亿元,同比增长13.38%;财产险公司的商业健康险保费在1114亿元,同比增长32.62%,共计8173亿元。

同时,根据2019年12月份银保监会等13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力争到2025年,健康险市场规模超过2万亿元。”

3、惠民险“搅动”保险市场,险企纷纷入场

惠民保承保公司主要以财产险公司为主,健康险和农险公司数量相对较少。而众多保险公司纷纷参与进入加入“惠民保”承保行列,从保险公司维度来看,惠民保在以下几个层面可获得极大的优势:新增客户资源,获取医保数据;普及保险知识,强化保险意识;塑造企业形象,深化政府合作。

1)普及保险知识,强化保险意识。对保险公司来说,惠民保是商业健康险自我创新的产物,惠民保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有助于提升民众医疗保障能力和健康保险意识,扩展健康险的深度和广度,扩大健康险的业务规模。

2)可通过微利业务开拓新的市场和客户,变相实现低成本获客。惠民保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保险公司的获客渠道,用户投保后,保险公司可获得用户信息,多了一条用户触达渠道,有机会对客户进行二次开发与转化,成为更多保险产品的客户。

3)有利于建立与当地政府及医保部门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开发当地资源。对保险公司而言,逐步切入下沉市场、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与当地政府合作,无疑是最快捷、最方便的方式。

part 03

如何进一步打开健康险市场?

1、惠民保快速发展过程中伴随的问题隐忧

当前惠民保虽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但其问题也在逐步显现出来:

1)从产品定价看,惠民保带来的收益有限,保险公司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和成本,配合政府搭建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并且,当前有些地区出现了多个“惠民保”产品相互竞争的局面,而这种“一城多保”不单形成行业竞争,也为各个惠民保项目可持续性带来隐忧。

由于惠民保一城一策的特性,大部分惠民保仅对所在城市医保参保人开放,相当于每个城市内的可参保人数基本固定,而我们发现,有的地区推出了不只一种惠民保产品,大量惠民保的推出必然会造成相互竞争,也会对各项目的参保率造成影响,进而影响惠民保发展的可持续性。

2)就健康险而言,相对于标准体占据主流的年轻群体,老年健康险产品在定价、核保上缺乏大数据支持,逆选择风险相对较高,市场上针对老年人为主的“非标准体”健康险产品存在严重的供给缺口。

因此,结合复旦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安全研究中心联合善诊海唯发布的研究报告,未来普惠保险发展应依托保险科技,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运用到产品设计、营销、理赔等各个环节,加强医疗监管,帮助保险公司降本增效,识别保险欺诈,有效控制风险,从而保证普惠保险可持续发展。

同时,在2021年5月17日,银保监会针对健康险保险业务进行了相关规范。要求做好短期健康保险业务客户服务工作,提出保险公司要加强销售人员管理,严格规范销售行为,严禁虚假承诺、夸大宣传等违法违规问题。各保险公司要严格规范短期健康保险产品条款中的续保表述,不得使用可能引起保险消费者误解的表述,并对已备案产品条款进行自查整改,这也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健康险市场。

2、案例分析——美国老年健康险的借鉴意义

1)Alignment Healthcare

Alignment Healthcare是美国Medicare Advantage市场的一家保险公司,成立于2013年,其利用独有的AVA模型,将老年群体分为四个层次,包括健康体(Healthy)、意外事故人群(Healthy Utilizer)、即将罹患慢病的群体(Pre-Chronic)和慢病群体(Chronic),并将大部分医疗资源配置在慢病群体,开发 Care Anywhere模型,覆盖患者生活的方方面面,达到降低住院率和医疗费用的目的。

当前,Alignment Healthcare已获三轮融资,总额共计3.75亿美元,并于今年三月底在纳斯达克进行IPO。Alignment利用自有的AVA模型,将老年群体划分为四个等级:健康体、意外事故人群、即将患慢性病群体、以及慢病群体。为降低住院率及医疗费用,Alignment将大部分医疗资源给予慢病群体,为其开发Care Anywhere模型。

随着美国Oscar Health、GoHealth、Quote等多家保险科技平台的逐一上市,既可以让我们看到美国老年健康保险市场的成熟,也向我们说明:保险领域细分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过程,未来我国健康险市场前景广阔。对老年群体需求的深度挖掘与满足背后,必然是巨大的市场,我国保险行业将为老年群体做一次具有颠覆性的细分。

因此,商业医疗保险产品的推出应多采用“模块化”设计,要抓住老年疾病细分领域。既要考虑中高端老人的保障需求,也要顾及小额医疗保险的保障需求,填补保障缝隙,扩大保障覆盖面,提升保障精确度,供投保人根据自身需求灵活选择,既防止保障不足,也避免重复消费,维护消费者利益。

2)Clover Health

老年健康险市场很大程度上需要政府和市场机构的相互配合。比如,美国联邦医疗保险优良计划,它是美国政府在1965年建立的一个全国性的社会医疗保险项目,主要面向65岁以上的老年人和患有特定疾病的残疾人,它也是美国联邦医疗保险计划中允许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的一个分支计划,

而成立于2014年的Clover Health就在新泽西州提供联邦医疗保险优良计划。其创始人为Vivek Garipalli,也是癌症医疗数据公司Flatiron的创始人。目前,Clover Health已经获得了超过4亿美元的融资。

Clover Health商业模式的核心是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与传统的保险公司仅通过理赔信息判断客户的健康情况不同,Clover Health收集病历数据、病理检验数据、影像数据、医疗处方以及大量外部数据来判断老年会员的健康情况,通过数据分析技术识别潜在的慢性病风险,在满足了用户个性化的保险需求的同时,也降低了公司经营的风险。

因此,在我国当前惠民保这股浪潮下,险企也要明确惠民保运作机制,选择合适的经营模式。在通过惠民保打开下沉市场后,商业保险公司可利用现代大数据系统,结合每个老人的健康状况以及风险特征,为他们打造量身定制的专属产品以及个性化定制的保险方案,更合理、精准地满足老年人的保险需求。

结语:

随着各地惠民保产品的一一上线,可以预见的是当前我国健康险发展的市场空间仍然巨大。而各地纷纷上线的惠民保进一步打开了下沉市场,给保险公司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因此,市场需要更多适合老年的低门槛、高保额的保险产品,尤其在当前社会各行各业都纷纷驶入适老化改造“快车道”的今天,保险公司也应推出“适老化”的保险产品,把握政策与市场机遇,充分理解老年人的保险需求,提供适应其养老生活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END-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