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党史撷英·微故事 | “烈士遗书的故事”之汪裕先写给家人的信和诗

2021-06-20 07:3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党史撷英·微故事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波澜壮阔,共产党人的信仰和初心,历久弥坚。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征途中,无数先辈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以身许党许国,不畏牺牲,留下了感人至深的红色记忆。

@团中央权益部携手“益小青”,接力“我是党史讲述人”,推出“党史撷英·微故事”音频栏目,让我们一起,从故事中感受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和无畏气概,从文字间体会共产党人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信念与忠诚,从红色记忆中汲取不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

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致我深爱的中国——烈士遗书的故事》——汪裕先写给家人的信和诗。

汪裕先(1908-1934),又名汪佐农,化名陈石卿,上海市南汇区人。1926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上海华商电气公司工人武装纠察队负责人,并参加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1927年8月,任中共南汇县周浦区委书记、南汇县委委员。其间,创办工人夜校,秘密组织工人武装,发动农民开展斗争。1928年任中共川沙县委书记。1929年当选中共淞浦特委委员。1930年4月在苏州被捕并押解到南京,1934年5月牺牲于南京雨花台,年仅26岁。

汪裕先写给家人的信和诗

我亲爱的姐姐:

流水般的时光谁也挽不住牠(它),浑浑噩噩的(地)过着,居然又到了(民国)二十一年的新年了。在这过去的一年中,我是完全过的阶下囚的生活。简单说一句话,机械的牢狱生活消磨了我这一年宝贵的青春罢了。

现在在这新年的时候,我想将我的真情发泄一下吧,姐姐但我要劝你,看了这一封信勿必伤感,尘世间的事情本来就没有十全的啊!我们的父亲是在我们幼年就离开了世俗的。照理讲呢,我就应该平平稳稳的(地)过那世俗的平凡生活,使得母亲和其他的家里人劝(欢)喜,这是我的责任。

然而我却始终在兀突中过着,这样终于走进了牢狱的大门。然而,我起初也想埋身在世俗的生活中,使得家里人勿至于担惊受怕,可是这个办法的实行,仅使我感到了梦想的空虚,要实现却是万万不可能的。

因此我终于走进了革命的圈子,进了牢狱的大门,然而再也无烦恼。在现社会中间同我同一命运的人,正不知多少呢?最使我痛心的就是入狱后,非但不能负担家里的费用,反而时常的(地)向家里要钱。

母亲的一生是“劳苦”二字接连着的,并且历次的伤心,使得母亲更见衰老了。然而,我这次入狱,更重伤了老母的心。所以对于母亲,我希望姐姐特别地劝慰劝慰,使得老人勿要过分伤感才好啊!

新春安乐并进步!

裕弟

上元月五号

这是曾担任中共川沙县委书记的南京雨花台烈士汪裕先于1932年初在南京国民党中央军人监狱写给姐姐的信。

1908年,汪裕先出生于上海南汇。8岁时父亲病故,靠母亲做针线活维持生计。贫困的生活和幼年丧父的经历,使汪裕先比同龄人具有更多的坚韧气质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为了能让汪裕先多读些书,尽管生活困窘,母亲却一直坚持让他在镇上公办小学学习。几年的读书生活使汪裕先增长了知识,激发了他对新思想的渴望和期盼。汪裕先小学毕业后,贫困的家庭再无能力供养其读书。13岁的汪裕先到上海一家小钱庄做学徒。在繁杂的工作中,当目睹有钱人嚣张跋扈,劳苦大众衣衫褴褛,钱庄老板刻薄势利,他常常陷入沉思:社会为何如此?美好的社会应该是什么样子?如何让百姓摆脱劳苦,过上幸福的生活?

三年后,汪裕先经其表舅父介绍到上海华商电气公司灯务科专司抄表收费工作。大革命时期的华商电气公司,是中共在上海南市活动的一个重要据点。受到共产党员颜梦屏和宋凤翔的启发,1926年初,汪裕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历次的工人运动中逐步成长为华电工人运动的一名骨干。

北伐战争期间,汪裕先积极参加了在中共领导下的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白色恐怖笼罩着整个上海。党的活动完全转入地下。汪裕先在法租界租了一个亭子间,一面深入各个工厂向工人群众揭露反动当局的罪行,一面组织部分共产党员和工会骨干撤退转移。

1927年7月,宁汉合流后,国民党上海第二区党部被撤销。汪裕先按照党的指示,回到家乡周浦镇,组建中共南汇周浦区委,任区书记和南汇县委委员。他在周浦大中华火柴厂创办工人夜校,向工人宣传革命道理,用“一碗饭要大家吃”的道理号召工人们团结起来。还自任编导,组织工人编排节目,用文艺形式揭露社会的不公和黑暗,启发工人思想觉悟,并秘密组织工人武装。

在周浦开展工作时,汪裕先不慎牵扯到工人内部的青帮派别斗争,惊动反动政府,军警随即前来抓捕他。汪裕先得知消息后,立即奔赴上海。1928年下半年,在组织安排下,汪裕先先后到太仓、川沙工作。在川沙县任县委书记时,以小学教师的职业为掩护,化名陈振球从事革命活动。1929年七一前夕,他带领多名进步学生,深夜到上海街头张贴革命标语。1930年4月,汪裕先根据党的指示,赴太湖组织农民武装,由于叛徒告密,在回苏州的途中被特务跟踪搜查,因查到随身携带的党的文件而被捕。

汪裕先被捕后,即化名陈石卿。起初他被关押在国民党苏州“剿匪”司令部,不久被解到上海淞沪警备司令部受审,被判刑13年。同年10月21日,他和200名政治犯被押往苏州监狱关押。不久,汪裕先被定为政治要犯,又从苏州监狱转到南京国民党中央军人监狱,同恽代英等人关在一起。

在狱中,汪裕先没有消极悲观,而是对革命胜利充满了信心和期待,他与同志们组成狱中秘密党支部,领导和组织大家开展绝食斗争,争取政治犯的权利。他母亲得知儿子在南京被判重刑后四处奔走,多方托人营救,但最终无济于事。

在狱中,汪裕先以写信作诗来表达对家人的思念与不舍。在这封给姐姐的信中,他讲述了他为何要走上革命的道路,“我们的父亲是在我们幼年就离开了世俗的。照理讲呢,我就应该平平稳稳的(地)过那世俗的平凡生活,使得母亲和其他的家里人劝(欢)喜,这是我的责任”。

长期从事革命工作,无法承担孝顺母亲、抚育儿女、恩爱妻子的家庭责任。对此,汪裕先是愧疚和遗憾的。他信中写道:“最使我痛心的就是入狱后,非但不能负担家里的费用,反而时常的(地)向家里要钱。”

为了支持汪裕先的革命活动,亲人也作出了极大的牺牲。直到就义前,汪裕先一直没有和妻子正式办过婚礼。两人原育有一子,但孩子出生才三天,家里就被特务包围了。妻子拖着虚弱的身体偷偷跑出去,给还在外面的汪裕先报信。再回家时,远远就看到屋子外面又多了不少看守的人,根本没法回去。一直到第六天,人渐渐少了,邻居帮忙回去一看,孩子因为没人照料,已经饿死在床上。

汪裕先被捕时,妻子再次有孕在身。汪裕先入狱不久,孩子出生了,是个女儿。母亲四处托关系,终于得以到狱中见汪裕先一面,并告诉他,他妻子生了个女儿,给孩子起个名吧。汪裕先开心极了,给女儿起名“慧儿”。并立即提笔写了一首绝句,作为送给女儿的第一份礼物:

狱室栖留四月奇,炎炎正值夏初期。

监门探慰高堂至,报送妻生一女儿。

汪裕先在狱中一关四年,直到牺牲,再也无缘夫妻相见、家庭团聚。四年期间,汪裕先多次给家人写诗寄信。1934年2月,他收到妻子寄来的一张照片,照片上是已四年不见的妻子和从未见过面的女儿。他感慨万分,在照片背面题诗两首,一首写给日日担忧的妻子:

遥寄芳荣慰寂岑,黛眉双锁意沉沉。

遥对芳荣无言语,已解卿卿一片心。

另一首诗写给照片上从未相见的可爱的女儿:

娇娃生小不知愁,头角轩昂意态悠。

只恨阿爷身在狱,数春未把饼钱留。

两首诗的字里行间,皆是对妻女深深的爱。

三个月后,因汪裕先在狱中托人秘密带信与上海地下党组织联系一事暴露,被反动当局改判死刑。5月14日,汪裕先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时年26岁。

本期讲述人

党史撷英·微故事 | “十一书”之卢德铭的“行军书”

2021-04-17

党史撷英·微故事 | “十一书”之王尔琢的“托孤书”

2021-04-11

党史撷英·微故事 | “十一书”之寻淮洲的“请战书”

2021-04-10

出品:益青春工作室

来源:人民网

校审:许一苇、章 菲

原标题:《党史撷英·微故事 | “烈士遗书的故事”之汪裕先写给家人的信和诗》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