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2021贵州生态日】生态“引擎”牵引“四轮”驱动 绿色发展擘画壮阔“黔”景

2021-06-20 13:0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林木茂盛、空气清新、设施齐全、气候宜人,贵州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端午假期,在贵阳百花湖森林公园,来自重庆的游客彭城说。

天蓝,水清,林茂,粮丰……多彩贵州,目及之处,皆为胜景。

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提出,坚定不移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全力以赴围绕“四新”抓“四化”,全力以赴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

贵州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持续用生态“绿色”描绘发展“底色”。高质量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贵州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个轮子”一起转,“生态引擎”贯穿始终,保养好生态这台“发动机”,至关重要。

理后的毕节市七星关区碧阳湖,为市民提供了宜居环境。

生产方式绿色转型

实现工业大突破,要利用好绿色生产方式这一“润滑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关键在于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

位于黔西市的黔希煤化工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拥有每年30万吨乙二醇的产能,是西南目前最大煤制乙二醇生产基地。

黔希化工采取目前最先进的煤制乙二醇生产工艺,自动化程度高,安全性高,煤炭经过加压气化,碳转化率能达到99%以上,是煤炭清洁利用的典型代表。

立足新发展阶段,全省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已然不同,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成为主要方向。

黔希化工针对生产废水、工业废气、生产噪声等方面都进行了有针对地改善。为减少碳排放,该企业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供应给二氧化碳类食品生产企业,实现了企业二氧化碳零排放,传统生产方式成功向高效绿色转型。

赤水竹海国家森林公园。

生态宜居利民惠民

实现城镇大提升,要常更换生态宜居环境这一“滤清器”。绿色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迫切需要。

目前,贵阳市完成了230个山头的绿化提升和景观美化,建成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山体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等各类公园660个,公园数量累计达到1025个,极大拓展了市民休闲娱乐空间。

未来,贵阳市将依托城市山脉、水系、绿地,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持续优化自然生态格局,扮靓生态环境。

位于黔东南州剑河县的华润希望小镇,依托清水江畔良好生态,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产业化相结合,打造出一个集合传统精粹与现代艺术的秀美苗寨小镇。

与许多纯粹打造商业小镇的项目不同,剑河华润希望小镇帮助村民实现房屋改造,彻底改变农民的居住环境,仅这一项目便惠及143户村民,共473人。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村民参与到小镇的建设,让希望的种子真正地在这里扎根。”剑河华润希望小镇负责人郑海涛说。

工人在江口县德旺乡净河村生态鲟鱼养殖基地内捕捞成品鱼。

生态产业风生水起

实现农业大发展,要调整好生态产业发展这一“变速器”。遵循生态规律,依靠绿色科技,壮大生态农业,从而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铜仁市江口县,因水而名,也因水而兴。近年来,江口县充分利用优质水资源,发展特色冷水鱼养殖,打造集繁育、养殖、科研为一体的冷水鱼综合产业体系,不断擦亮当地特色水产新名片。

从深山里涌出的清冽泉水,引来了高端冷水鱼养殖企业,当地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走进正安县谢坝乡东礼居“半亩鸡”养殖基地,松树林下遍布鸡棚,圈地散养的林下鸡悠闲觅食。去年,该基地共卖出“半亩鸡”26万羽,全部销往上海,销售额2600余万元。

近年来,酱香酒、茶叶、辣椒、林下鸡等充满“遵义元素”的绿色农特产品,在上海、广东等沿海城市成为“俏货”。

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既是遵义资源禀赋所在,也是遵义赖以生存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绿色食品工业正成为遵义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绿水青山风光无限

实现旅游大提质,要保养好生态旅游品牌这一“传动轴”。良好生态是推进旅游产业化的“加速器”,旅游的良好品牌效应与生态环境密不可分。

贵州平均海拔1100米,从梵净山到万峰林,从苗乡侗寨到百里杜鹃,从黄果树到小七孔……风光无限好,贵州美丽经济的蓬勃发展,正是得益于眼前实实在在的风景。

黔贵大地生态美,贵山贵水迎贵客。旅游产业化的推进离不开宜居宜业宜游的环境,不仅能让本地群众享有生态福祉,而且极大吸引游客、人才和投资者,成为引来“金凤凰”的“梧桐树”。

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全省文化旅游市场运行平稳,旅游需求有序释放。根据第三方抽样调查结果初步测算,假期3天贵州累计接待游客1544.0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4.93亿元。

如今,贵州切实谋划实施一批旅游发展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平台,加快推进多彩贵州旅游强省建设,让境内外游客走进贵州尽享养眼、养肺、养胃、养身、养心“五养之福”,尽得“五福临门”。

2020年,贵州地区生产总值1.78万亿元,同比增长4.5%,增速高于全国2.2个百分点,连续10年位居全国前列,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

坚定发展信心,奋斗正当其时。贵州依托良好生态,围绕“四新”抓“四化”,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壮阔“黔”景,近在眼前。

天天都是“生态日”

18日是第五个“贵州生态日”。全省各地紧扣“绿色发展高质量 生态文明出新绩”这一主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扎实有效的活动。抓实抓好“贵州生态日”活动,已经成为我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举措。

贵州的夏天,平均气温只有23℃左右。凉爽的气候,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贵州当之无愧的“金字招牌”。

蓝天更多,全省9个中心城市优良天数比例提高至99.2%,仅贵阳市,一年中就有362天的好天气,位列全国第十;

河流更清,全省地表水优良断面比例提高到99.3%,9个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家园更美,全省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总数达到318处,世界自然遗产全国最多,森林覆盖率达到61.51%……

这份绿意满满的“生态答卷”背后,是贵州迈上绿色发展之路的坚定步伐,是贵州干部群众用实际行动推动绿色转型的不懈努力。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贵州开展的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从“三线一单”到“三挂打法”,划红线,把关口;从“以渣定产”到“生态补偿”,抓保护,重落实;从“绿盾行动”到“清废行动”,换思路,定责任;从“双十工程”到“单株碳汇”,滚动治理,创新举措,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已取得“国家级”“国际性”两张名片:一张是国家级生态文明试验区,一张是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按下绿色发展快进键,贵州生态文明建设驶入快车道。今日之贵州,正走在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大道上。

一年一度的“贵州生态日”活动,以制度化和仪式感提示全省干部群众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依然任重道远,绝不能有半点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需要我们持之以恒,需要我们久久为功。

生态宜居 赏心悦目

“凤凰山空气新鲜,每天在这里锻炼,感觉身心都被治愈了。”家住遵义市红花岗区的蔡女士说出的,正是遵义市民尽享城中美好生态环境的真实感受。

过去5年,遵义市红花岗区始终坚守生态底线,努力推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7.05%,绿化造林8.3万亩,区内道路绿地管护和游园广场绿地面积达到了46.48万平方米,成功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百姓幸福指数稳步提升。

“红花岗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是从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城市环境整治、农村环境整治等方面进行的,任何一环都不能松懈。”遵义市红花岗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副大队长赵桃坤说。

以贯穿遵义城区的湘江河为例,这条遵义人民的母亲河,如今水质正逐渐改善。

“污水经过处理后,能够达到城市污水处理一级A类标准。”据遵义市生态环境局红花岗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湘江流域内的污水处理能力目前已得到有效提升,自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以来,遵义市湘江流域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3.9万吨,目前总处理能力达55万吨;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红花岗区有4个乡镇,紧抓农村环境整治是该区保护辖区生态最重要的一环。

“现在我们生活的环境比以前好太多了,家家户户都十分注意自己的生活环境,日子过得很舒适。”遵义市红花岗区金鼎山镇莲池村村民杨开治笑着说。

近年来,红花岗区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加快推进农村污水治理设施建设,总投资7000万余元,实现各镇集镇污水处理全覆盖,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下一步,我们将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推动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更上一个台阶。”遵义市生态环境局红花岗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石斛产业 生态富民

大棚里、树桩上、石块上、花盆里,金钗石斛、铁皮石斛、束花石斛、鼓槌石斛……各种品种的石斛或枝叶繁茂或花开正艳。

贵州大学石斛研究院,位于贵州大学西校区,占地30多亩,设有种质资源保护区、示范种植区、成果展示区、产品研发区。

“石斛是生态产业、富民产业。”贵州大学副校长张大林介绍,为助推全省石斛产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贵州大学批准成立石斛研究院。该研究院成立以来,专家们围绕石斛种质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新品种选育、绿色生态种植、药材质量调控、产品开发利用等进行深入研究,致力于解决我省石斛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科技问题。

为优化石斛品种提供理论支撑。团队成员李金玲纠正了长期以来学界对石斛碱生物合成代谢为生物碱途径的不准确论述,找准了石斛碱代谢调控的靶点为萜类代谢途径,为石斛碱调控技术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团队成员黄明进、刘红昌、罗春丽联合研究石斛道地性特征和遗传多样性,为品种选育、基因库建设、加工技术提升奠定了理论基础……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实现科技兴农。截至目前,该研究院已收集了50多份石斛种质资源,研究其遗传多样性,经发掘和培育,已申请认定贵州省石斛新品种两个——赤钗1号、锦斛1号,它们产量高、抗性强、药用成分含量高,目前已在全省推广种植数万亩。此外还开发了扦插育苗、种子直播和瓶苗免洗等节本增效创新技术,以及产品冷冻干燥加工技术,大大地提升了石斛产品质量。

贵州大学农学院副教授、石斛研究院院长黄明进介绍,截至目前,贵大石斛研究院为我省赤水、锦屏、沿河、凤冈等20多个市、区、县提供了石斛育苗、栽培、加工等技术支持,并承担起社会责任,2020年累计向贫困户捐赠25万丛优质石斛种苗,技术培训累计超过500人次,通过支持企业开发应用新技术,利益联结农户47户、190余人。

既要产值 更要“颜值”

近日,记者走进黔西市黔希煤化工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探访这家有着“西南最大煤制乙二醇生产基地”之称的煤化工企业。

黔希化工拥有每年30万吨乙二醇产能,是西南目前最大煤制乙二醇生产基地。市场覆盖华南、华东、四川等地,在以聚酯行业为主的乙二醇消费市场占重要份额,2020年工业总产值达11.51亿元。

黔希化工生产技术部负责人潘斌说,基地采取目前最先进的煤制乙二醇生产工艺,自动化程度高,安全性高,煤炭经过加压气化,碳转化率能达到99%以上,是煤炭清洁利用的典型代表。

做大做强煤化工产业,黔西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挥黔希化工资源禀赋,通过强链补链延链,拉长产业链条,全方位提升产业附加值。

黔希化工党群部部长蒲鉴表示:“目前,企业已对上下游产业链和副产品生产线进行了整体布局,除煤制乙二醇项目外,新增4个规划项目。其中,年产1万吨碳酸二甲酯(DMC)项目已经投产,并计划将产能扩大到5万吨;年产15万吨双氧水招商引资项目即将落地;年产30万吨甲醇项目正有序推进;乙二醇精馏脱醇塔节能项目已进入试验阶段,投产后将实现从工业级乙二醇向聚酯级乙二醇升级,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要经济产值,也要生态“颜值”。

“针对生产废水,建成了200立方米污水处理系统;废气方面,设置有3台烟气处理装置,投入4500万元引入脱硫系统,对酸性气体进行处理,保证水、气达标排放;固废方面,气化灰渣、锅炉灰运往砖厂、水泥厂处理,并计划引进第三方进行提质改造处理。噪声方面,投资1900万对空压机厂房、空分空气过滤器装置区、动力厂厂房等高噪声源进行隔音降噪。”黔希化工安全环保部部长宋光俊介绍。

为减少碳排放,该企业早在两年前就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供应给园区内一家10万吨食品级二氧化碳生产企业,用于制作碳酸饮料,实现了企业二氧化碳零排放。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尚宇杰 谢巍娥 申云帆 王远柏 袁燕 刘苏颉

监制:文静

原标题:《【2021贵州生态日】生态“引擎”牵引“四轮”驱动 绿色发展擘画壮阔“黔”景》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