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建厂的图样只能记在脑子里,不能画出来

2021-06-20 13: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原创 中国核工业 中国核工业 收录于话题#口述核史56个

56

◎ 顾全华 口述 何星 整理

五〇四厂是中国第一座浓缩铀生产工厂,也是“一五”期间前苏联援助中国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这个本该拥有数不尽辉煌的老厂在我的记忆里却有些“灰头土脸”的模样。年轻的我见证了五〇四厂的逐渐成形。这是我与核工业结缘的地方。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艘核潜艇所使用的浓缩铀全部产自五〇四厂。从五〇四厂的建设到现如今我国核工业的迅猛发展,艰辛与掌声我都曾经历。

▲年轻时的顾全华在枣树林留影

01

—— 大学毕业,我从江南烟雨来到西北狂沙中 ——

我1957年大学毕业以后就分到兰州工程总公司,也就是后来的兰州工程局,大学在南京工学院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那时候大学生少,但也都是实实在在地干,从来不娇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想得到真知识就得在基层沉下去干。当时中央下的命令是:大学生毕业后必须经过劳动锻炼一年,才能在机关从事管理工作。

我是在兰州工程总公司炼油厂一处班组锻炼,在班组锻炼期间,我在预制厂实践做混凝土,我的另外三名同学在做瓦工,都是很基础的工作。从南京的江南烟雨突然转到兰州的西北狂沙中,那样的环境转变实在让我印象深刻。我们整个班组全挤在一间土房子里,睡的是拿木板搭成的临时通铺,双层通铺中间留一个走廊,全住得满满的,一个挨着一个,风沙大的时候铺盖上都是沙尘。

不久,西固的一、三、六,三个处合并组成了兰州总公司下的一公司,一处是炼油厂,在兰炼靠近黄河边的位置,三处是电厂,六处就在福利区,主要是住宅区和一些生活供给。当时的我就是个愣头青,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工作有什么不一样,每天就跟着老师傅们打混凝土,从来没想到自己能与核工业发生关联。

02

—— 建五〇四厂,清华等大学毕业生是技术核心、部队军人是建设主力 ——

1958年刚过完国庆,10月4日我稀里糊涂地被通知调走了,不知道要去哪里,也不知道要去干什么,胡乱收拾些轻便的行李就出发了。到了地方才知道是去建设五〇四厂。五〇四厂地方很偏,从厂区坐火车去市里要半个小时。那时候我所在的公司名称是直属一公司,机构也很小,是个正处级。回想起来,其实来到五〇四我才真正开始了我的技术工作生涯,自此我参与了五〇四厂、八一四厂的建设全过程。1984年四〇五厂开始建设,我作为21公司的总工也参与了4个月,把前期规划做完后才离开。

五〇四厂是按照原版的苏联图纸来建的,只有少数的标注是中文,我们大部分人是不懂俄语的,但为了看懂图纸,只能自学。苏联专家都住在兰州招待所,上班由大巴统一把他们拉到我们厂里。他们在专家楼办公,一般人是不能进的,我们也接触得少,很多技术问题只能靠自己琢磨。厂房分三个工段,一段负责建福利区,二段负责建设厂前区,我所在的三段负责建设主厂区,当时是单永峰担任工区主任,李国章担任书记。整个五〇四厂建设任务非常重,光是三段就有两千多名员工,整个厂里除了苏联专家外有三批人马,一小部分清华等大学的毕业生是技术核心,部队调来支援的军人是建设主力,兰州各个县的临时普工负责一些基础性工作。1959年我们三段从铁道部调来了一个工程师名叫陈自立。

五〇四厂自1958年开始建设,1965年完工,作为核工业第一套核燃料浓缩工厂,工程建设难度相当大。五〇四的主厂房长600多米,宽50米,每一节三万到四万平方米左右,作为核工业工程对温度、湿度、清洁度控制要求也特别严格,稍有一丁点误差都会出大问题。同时,五〇四厂厂房因为保密、安全等因素,主体都在地下,只高出地面二三十公分,两侧是两条长600米、宽约2米、深约3米的现浇通风沟,通风沟钢筋很密,内壁大概15到20公分。厂房中间有一条中央沟。除去这三条长沟,厂房里都是排列得整整齐齐的设备,一号机、二号机、三号机不停地运转,当设备运转时会产生大量热量,厂房各处设有通风帽帮助散热。预制的盖板小的长一米五、宽一米三左右。地面刚开始也都是水磨石,加工难度也很大。400米长的钢筋共600多条,一条一条紧挨着,除了走道各处都是这样的钢筋。当时外面没有人知道这个巨大的黑盒子是做什么的,而我们就在里面工作。

因为主厂房太大,所以被分为三段来施工,其中1号工程的钢筋、混凝土总量约47000立方米,全现制支模板约十多万平方米,全是用的东北的红松,通风沟上层隔板的误差只允许正负2毫米,当时国家能给我们的不多,但是能给的全给了。在主厂房1-37轴线交付安装后,从1960~1964年期间,主厂房还有大小不同的20多项工程尚未完成,有的属于新建,有的完成主体待装修,有的处于收尾阶段。1960年建设的8号工程为最大的项目,约有6千多平方米,由于1959年主体施工1~3层,因电焊原因造成2~3层局部被烧,经鉴定后,不合格的拆除,重新施工,经一年多的努力具备交付安装条件。

▲国营101公司第三工段生产技术组部分同志留影(前排右二为顾全华)

1958年正赶上全国“大跃进”,干部职工都是白天干活晚上一同加班,加班也不计报酬。晚上十点左右收工后,一个馒头、一碗菜汤就是最好的犒劳。当时班组发的奖金大家是不会收的,都敲锣打鼓将奖金送回,那时候大家对个人利益都计较得少。洗衣服、做家务都留在大礼拜放假的时候做,职工在仪容仪表上舍不得花时间,所以偶尔出门还被外面的人戏称“远看像要饭的”。1961年国家暂时困难时期,单位在“保人保机器”形势下迎来了一项特殊的施工项目,即15号工程。它结构特殊,经半年准备,终于进行到顶盖施工阶段。因其钢筋稠密,混凝土厚度为1.5米至2.5米,混凝土总量约为2000多立方,而且要求一次性浇满,不留施工缝,为此工段调集了8台400公斤的搅拌机,50多台振捣机,组织200多人,白天晚上三班倒,经三天三夜的奋战完成了任务。

液氮在当时技术上需求很大。过去,五〇四厂为了液氮的生产已经建立9号和新9号两个工程,不过建筑面积都不大,液氮产量仍不能满足需求,1962年组织要求再建一个规模更大的工程叫新新9号,必须在9个月内建起交付安装,我们也没有辜负组织的信任,按期完成了任务。

五〇四厂建设过程中没有起重机,更没有塔吊这类好设备,十多米高的厂房需要的砂、石、砖不是靠人挑肩扛就是靠马车拉,我们的职工就挑着砖从架子走上去,稍不留神就会跌下来。工程的建设一开始全靠手推车,到后面才增加了架子车。就是靠这些简陋的设备和这样一群一心为着国家大事的人,才把五〇四厂一砖一瓦建起来。

五○四厂建设时期的图纸都是绝对机密,绝对不能拿出保密室或者偷偷记在别的纸上。存放图纸的保密柜都是由厚铁铸成,四壁厚达30多厘米,拉开门都十分费力,我们只能抽空去保密室学习图纸,怎么学习呢?靠记。想画一部分带出来是根本不可能的,图纸是建筑的生命啊,我们只能把它刻在脑子里。

03

—— 深刻教训引发“设计革命” ——

厂房在建设期间也发生过事故。1958年冬天天气转冷时,一颗螺丝从厂房顶钢架上掉落下来,别看只是一颗小小的螺丝,这可是大问题,一颗有问题整个厂房就可能都会发生问题。检查后发现1号工程骨架的螺丝粘合不合格,后经过检验发现混凝土强度也没有达到标准。当即,队伍就将1到37号骨架全部砸掉重来,所有的混凝土块体也全部重新在西固生产,为此工期也延误了3个月。1959年年末1号工程一段就要交付安装,厂房第一段就有10000多平米,这一拆又是大问题,工期可误不得,最后还是干部工人拼尽全力才将工期抢回。这次事故给我们带来深刻的教训,我们再次认清一个理念:工程必须要将质量、安全放在首位。

▲1998年,在深圳华泰企业办公室留影(左四为顾全华)

有了五〇四厂的经验与教训,三线建设时公司就格外谨慎,一定要按施工规律、按程序办事,严格把关,好中求快,好中求省,绝对不能含糊。1965年国家也讲究“设计革命”,改进施工工艺从设计开始,总工程师李日余就第二套系统怎么建也费了很多心思。他亲自带队去设计院谈了三天。后来814厂建设时根据实际采用了车厢式施工,也不像以前那样做现浇,而是大量采用预制,类似于现在的工业化生产,非常成功。

(顾全华,1957年参加工作,全程参加五〇四厂建设,1958年~1963任国营21公司第一工程处主任工程师,1983年~1986年任国营二一公司总工程师,1986年12月任华泰企业公司总工程师。)

策划 | 杨金凤

原标题:《建厂的图样只能记在脑子里,不能画出来》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