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黄泉下,古人依旧饮酒斗茶

徐婵菲
2015-04-25 12:06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在五代辽宋金元的墓葬和传世的画作中,我们常常能看到晚唐出现的器形——注子。瘦长腹,细长颈,带盖,一侧有把手,另一侧有流的注子,既可以做酒具又可以做茶具。

新安县宋庄北宋墓温酒图

金代邹复墓煎茶图

        在五代辽宋金元的墓葬和传世的画作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一种器物,它瘦长腹,细长颈,带盖,器身一侧有把手,另一侧有流。这种器物是在晚唐时期才出现的新器型,名叫注子。

        注子,在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陈列的宋金墓中也有,它主要出现在开芳宴和备宴的画像中。如:1994年发掘于洛阳新安县宋村的北宋雕砖墓,在开芳宴图中的桌子上就有一把注子,它被放在一只又大又深的注碗中,在注子两边各有一只小碗;1974年发现的金代邹复墓,墓中的备宴图中也有两把注子,它们被放在熊熊燃烧的火炉口上,在炉子周围站着三个人,其中一人手拿扇子正在煽火。人们在介绍这两幅画像时,通常不加区分地说这是在温酒呢。其实这是不对的。放在碗中的注子,是酒器,它叫酒注,那是在温酒,而放在炉子上的注子,是茶具,名叫茶瓶,那是在煎茶(用现在的话叫烧水)。

        饮酒风俗,历史悠久。古人习惯于饮热酒(尤其在寒冷的季节),温酒的方法是先将酒倒入酒注中,再将酒注放入装有热水的注碗中,酒是通过热水间接加热的。这一情形在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中就有表现。

        饮茶风气的形成较饮酒要晚得多。中国饮茶史上有“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北宋末年的蔡绦在《铁围山丛谈》中说:“茶之尚,盖自唐人始,至本朝为盛,而本朝又至祐陵(宋徽宗)时益穷极新出,而无以加矣。”

        然而,唐宋在煎茶、饮茶的方式上是有差别的,唐代饮茶叫分茶,是煮饮法,用釜煎水,煎水用具也是煎茶用具,水开后放入茶末,煮一会儿再从火上端下,用勺向茶盏中分茶;宋代饮茶叫斗茶,所用煎水之具,据宋徽宗《大观茶论》和蔡襄《茶录》中所言是瓶,用瓶煎水。待水开后,将瓶中之水点注到事先调成茶膏的茶盏中。

        宋代煎水的茶瓶颇为讲究,因为它不单是用来煎水,更重要的是要用它注汤,即点茶。茶瓶的形状从元初画家赵孟頫的《斗茶图》中可以看到,它与宋金墓葬中所见的注子造型基本一样。由此可知,置于灶上的注子是用于煎水的茶瓶。

        注子既可以做酒具又可以做茶具,是个一器两用之物,那么如何辨别它是酒注,还是茶瓶呢?这要根据它所处的环境以及周围其他物品的种类去判断。

        (作者系壁画研究专家、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副馆长)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