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回望五四:那天北洋警察以为曹汝霖门上贴了封条学生就不敢撞

冯学荣
2015-05-04 08:47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编者按】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一个存在感没有其他节日那么强的纪念日。

        除了教科书告诉我们的,“五四”到底是怎样一种过程?

        独立学者冯学荣在《不忍面对的真相:近代史的30个疑问》(九州出版社,2015年5月版)中,从中国近代史中找出30个事件,以凿实的第一手史料为证据,刨根问底,呈现了另一种历史。

        在他看来,从近代史上的“五四运动”,我们不难看出,当年“五四运动”中的学生,的确是爱国的,而且学生对维护青岛主权这件事,也是有功的。

九十年前五四当晚,学生火烧赵家楼(曹汝霖住宅),原址只留下石碑,记录历史。

        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大中专院校学生,在北京举行了一场游行示威。

        学生们高举“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还我青岛”的口号,从天安门出发,游行到东交民巷使馆区,外国使节拒绝接待之后,学生们转向游行至交通总长曹汝霖的住宅——赵家楼。

        学生们高喊着“打倒卖国贼”的口号,四处搜寻曹汝霖,可是曹汝霖躲在了一个安全的角落,学生们没有找到他。

        学生开始放火,焚烧赵家楼。其时恰好在曹汝霖家做客的中华民国驻日本公使章宗祥被学生看到,学生们顿时群起而殴之,结果,将章宗祥打成了脑震荡。

        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五四运动”中的一幕。

        在这次活动中,学生们口号中的“还我青岛”,是怎么回事?而学生们为什么认为曹汝霖是“卖国贼”?

        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简单地说,是这样的。

        青岛早在1898年3月,就被大清国租借给了德国。因而,青岛曾经长期是德国的租借地。

        1914年8月15日,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政府当天通知中国北洋政府:日本准备出兵青岛,攻打德军。北洋政府同意了。

        果然,日本很快就出兵青岛,并很快就把德军打败,将德国人从青岛赶走了。

        赶走了德国人之后,北洋政府这时才猛然发现,日军战后竟然盘踞在山东,不肯走!北洋政府这时才慌了,连连抗议,要求日本无条件撤军。

        打仗,不但是要花钱,而且是要流血牺牲的。当时的日本帝国,以扩张殖民版图为国志,当然不愿意免费打仗。于是,日本军队赖着不走。

        于是,1915年,日本政府派了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来到北京,和北洋政府进行谈判。众所周知,在这次谈判中,日置益代表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了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要求。

        大总统袁世凯在惊慌之余,使出浑身解数,和日本谈判,砍掉了七条,最终签署了其中的十三条,统称《民四条约》(民国四年签署的条约)。中方认为,这是一个“不平等条约”。

        签约之后,日本依据这个《民四条约》,开始移民青岛,经营青岛。

        四年之后,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巴黎召开了一次和平会议,讨论处置德国等战败国的问题,中国北洋政府派了一批外交官,前去参加这个会议,史称“巴黎和会”。

        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依据1915年不平等条约《民四条约》而被日本控制的青岛,应该归还给中国,但是英、美等大国代表不认同中国的要求。

        英、美代表的看法是,《民四条约》及其各种附约,是有效条约,谁叫你跟日本签?签了,它就是“有效”的。

        直到这时,中国代表在情急之下,临危抱佛脚式地提出,中国政府愿意给日本支付(1914年)出兵青岛(打德军)的军费补偿,但是中国希望能收回青岛的主权。

        可是,无论是日本,还是英美等国,没有一个支持中方这个要求。

        无奈之下,北洋政府从北京,拍发电报给巴黎的中国与会代表:如果实在没办法的话,就妥协,在《凡尔赛和约》上面签字——等于是准备放弃青岛。

        这时,身在北京的国联同志会理事林长民,获知了这个电报的消息,他立即写下《外交警报敬告国人》一文,并火速于1919年5月2日刊登到当时北京的主流报纸之一《晨报》上,呐喊道:“山东要亡了!同胞奋起!”矛头直指当时北洋政府里以曹汝霖为代表的亲日派高官,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

        不少的国人把林长民这个举动解读为爱国,可是作为当事人的曹汝霖,却有不同的看法。曹汝霖在自己公开出版的回忆录《一生之回忆》中说:林长民和他是老相识,林长民此前有一次找曹汝霖借钱,曹汝霖没有借给他。曹汝霖认为,林长民是借“爱国”做工具,实际上是要激起民愤,报复曹汝霖。因为曹汝霖是北洋政府里出了名的亲日派高官,在北洋时期,相当多的对日妥协的“卖国条约”的洽谈和签署,都少不了曹汝霖的参与,例如《民四条约》。

        当然,曹汝霖的说法,只是一面之词。

        1919年5月4日上午10时,被《晨报》的消息激怒了的北京13所大中专院校共约3000名青年学生,由学生代表召开碰头会,商定游行路线。

        下午一点钟,3000余名学生汇集到天安门,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的口号,并要求惩办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这三位亲日派政府高官。

        依据张国焘所著《我的回忆》中的记载,1919年5月4日当天上午,北京大学学生从海淀区马神庙出发,参加游行示威活动,北大校长蔡元培气喘吁吁地追了上来,苦口婆心地劝阻同学们。

        游行示威的学生领袖之一张国焘这时挺身而出,驳斥蔡元培:“蔡校长!这事与你无关!你本来就不知道此事!你不必干涉!”就这样,张国焘和北大的同学们,硬是把蔡元培校长给劝走了。

        游行的学生,于是高呼口号,到了使馆区,向外国使馆提交了《陈情书》,可是,列强的外交官拒不接见。学生们只好调整目标,直奔“卖国贼”曹汝霖在北京的住宅——赵家楼。

        此前已经听到游行风声的曹汝霖,十分恐慌,他显然不想在街上被学生们认出并被当街打死,于是,他立即飞奔回家躲避。

        回到家门口时,曹汝霖遇到了北洋政府临时派来保护他的三四十名警察。警察问曹汝霖:“你需要我们怎样保护你?”

        曹汝霖哭笑不得地回答道:“你是警察?还是我是警察?怎么保护公民,你问我?我还问你呢!”

        警察说:“上面有指示,要求我们这些警察务必文明对待游行示威的学生。所以,我们这次连警棍都没有带,不知怎样保护你才好。”

        曹汝霖苦笑一声,实在是无奈。商量之下,警察只好开始帮忙往曹汝霖住宅的大门上贴封条,意图堵住曹汝霖家门的入口,以抵挡愤怒的示威学生。

        这批北洋警察以为,只要往门上贴了政府的封条,游行的学生就不敢撞了,否则就是犯法。显然,警察低估了游行学生的能量。

        很快,大队的游行示威学生涌到了曹汝霖家门口。有一个愤怒的学生执起一块大石头,朝曹汝霖的围墙内扔了进去。石头差点儿砸中了曹汝霖年迈瘫痪的老父亲。说时迟,那时快,曹家的一个丫鬟挺身上前,替老人家挡了这块石头,丫鬟为此受了伤。

        怒火中烧的学生,撕破了门上的封条,猛冲进赵家楼,四处搜寻曹汝霖,可是搜来搜去,始终没能找到。当时,曹汝霖躲在家中一个十分隐蔽的地方。

        这时候,学生们在车库中,发现了曹汝霖的一辆车,车旁有一桶汽油。学生们临时起意:点火!烧掉卖国贼曹汝霖的家!

        结果,学生们泼油、点火,顿时,赵家楼燃起了熊熊烈火。

        当时,曹汝霖家中恰好有两个客人,一个是中国驻日本公使章宗祥,另一个,是日本知名自由民主派思想家中江兆民的儿子中江丑介。

        大火一起,章宗祥被熏得难受,出于本能,只好冒死逃了出来。

        结果,章宗祥被学生们误认为是曹汝霖,学生们高喊着:“他就是大汉奸曹汝霖!打死他!打死他!打死他!”拳头如雨点。

        章宗祥被误认作曹汝霖,遭到了学生们激烈的围殴。其中有一位学生拿起一根铁棍,一下子就朝章宗祥后脑抡过去。章宗祥当即晕倒了。

        这个时候,中江丑介从赵家楼中冲了出来,用自己的身体死死护住章宗祥,对学生们说:“我是他的朋友!你们要动手的话,就冲我来!”

        章宗祥在场的另一位朋友丁士源,则质问在一边旁观的北洋警察:“动手打人了!你们当警察的,怎么还不管一管?!”北洋警察们由于有上面“文明对待示威学生”的命令,纷纷扭头不理。

        幸好,这时候,京师警察总监(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公安局局长)吴炳湘及时赶来。吴炳湘大喊一声“住手!”学生们才散开。

        京师警察总监吴炳湘驱赶了学生们之后,连同曹汝霖一道,到医院去看望被抢救的章宗祥。

        医生告诉曹汝霖:“章宗祥的身体,大大小小的伤,一共有五十六处。而且还有脑震荡。”

        学生火烧赵家楼的惊人消息一出,北京卫戍司令段芝贵立即放出了狠话:“老子我要派部队进京,吓唬吓唬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暴徒学生!”

        而当时北洋政府的总理钱能训闻讯,大吃一惊,立即发表异议,说:“中华民国的国防军队,是一支对外的武装,怎么可以用来对付自己的老百姓?!”

        京师警察总监吴炳湘也说:“国内的治安,是我警察的事儿,怎么可以动用国防军队?!段芝贵竟敢出兵镇压!妈的,老子我不管了!”

        事后,有部分参与火烧赵家楼的学生被逮捕,其中,包括张国焘在内。

        对于在北京爆发的这场“五四运动”,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在声势浩大的全民舆论之下,北洋政府不敢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不敢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青岛的殖民特权。

        迫于舆论压力,1919年6月10日,北洋政府撤销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位亲日派高官的职务。

        但是,学生的游行示威活动,尽管迫使政府不签字,却并没有把日本兵从青岛吓走。之后,日军在青岛一直驻军,并保持了对青岛长时间的实际控制。问题一直僵持到两年之后的1921年。

        1921年,美国牵头召开一个华盛顿会议,并于次年,迫使日本签署了旨在“保全中国领土主权完整、经济利益各国均沾”的《九国公约》。

        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压力之下,日本人服软了。1922年2月4日,日本和中国签署《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签约之后,日本从青岛撤军回国,把青岛还给了中国。至此,青岛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需要注意的是,美国当年迫使日本归还青岛,并非因为美国害怕游行示威的青年学生,而是美国出于自己的国家利益考量。而北洋政府成功地利用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使青岛回到祖国的怀抱。这个策略叫作什么?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它叫“以夷制夷”。

        这就是当年那场“五四运动”的简要经过。

        在文章的最后,请容许我将这个事件,简要梳理如下:

        1.1898年,由于德国传教士被杀,大清国将青岛租借给德国。

        2.1914年,日本出兵青岛,赶跑了德国人,占领了青岛。

        3.1915年,日本迫使中国签署《民四条约》,“继承”了青岛的租借权。

        4.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要求归还青岛。

        5.各国列强普遍不同意,北洋政府准备签字屈服。

        6.林长民在《晨报》上透露了这个惊人的消息。

        7.北京学界大为震怒,5月4日,学生举行游行示威。

        8.学生原计划游行至东交民巷使馆区,找列强评理。

        9.列强不接待,学生临时改变计划,前往赵家楼,殴打亲日官员曹汝霖。

        10.曹汝霖躲起来,学生找不到他,于是火烧赵家楼。

        11.中国驻日公使章宗祥被误认作曹汝霖,被学生打伤。

        12.学生运动激起舆论呼声,北洋政府不敢在和约上签字。

        13.事情一直拖到三年之后的1922年,其间日军一直占据青岛。

        14.华盛顿会议上,美国向日本施压,日本最终将青岛还给了中国。

        近代史上的“五四运动”,简要来说,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我们不难从这件事中看出,当年“五四运动”中的学生,的确是爱国的,而且学生对维护青岛主权这件事,也是有功的。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