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俄关系,不是西方想的那么脆弱

相蓝欣/瑞士日内瓦高等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
2015-05-07 08:48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最近,笔者在美国参加了一个由前国务院主官主持的“俄罗斯东山再起研讨会”。不少美方发言者认为,普京总统志在恢复前苏联超级大国的地位,因此对付俄罗斯只有靠强硬手段,包括经济制裁和战略遏制,即便不能迫其就范, 至少可以逼其收敛。

        这个思路的主要依据之一,是基于对中俄关系前景的低估。可以说,冷战结束以后,华盛顿圈内人多数认为,俄罗斯本来就没有朋友,在国际上十分孤立,而中俄关系是互相利用的短期行为,不可能帮助俄重振帝国雄风。笔者对此类略带傲慢的主观臆断不愿苟同,与发言者多次交锋。这里不妨再做一阐述:

        首先,美俄两家的历史观有根本差异。俄罗斯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普京在叶利钦治下的混乱中异军突起,成功收拾了苏联解体后的残局。在重建稳定的俄罗斯国家体制和公民意识的过程中,普京的历史观起了巨大作用。

        普京的历史观有两大特点:其一,对历史和现实政治的关系看得非常清楚,笃信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其二,他明确反对把任何历史阶段作为断层的错误史观——历史是连续的,把某个历史时期作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阶段是对历史的歪曲和亵渎。

        早在1999年的那篇著名的“千禧年谈话”中,他就明确反对阶段论史观,对沙俄时期和布尔什维克时期的历史同样尊重。更重要的是,俄罗斯历史和世界史不能由单一、垄断的政治意识形态来解释。所以,俄罗斯不能再来一次割断历史的、“胜者王,败者寇”的革命和由得胜者垄断的意识形态。国家的稳定与民生的改善需要结束内乱。普京这个超越政治派别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大动荡中独树一帜,深受民众的理解和欢迎,为此后的经济复苏和社会稳定起了关键作用。

        和俄罗斯不同,美国作为移民国家,有多重的文化背景和短暂的历史,政治意识形态是国民团结和自信心的主要来源。所谓“美国梦”,就是对自身体制优越性的全民认同,根本上讲是非历史的观念。任何其他的成功体制对基于文化优劣和制度高下论的“美国梦”就是挑战,所以美国的治国理念对“南桔北枳”的道理无法理解和接受。

        华盛顿对普京的治国方式不以为然,乃至嗤之以鼻,这是冷战结束后美国以“赢家”自居的逻辑延续。1991年圣诞节那天,苏联解体。这被认为是“历史的终结”,在一场“自由民主VS共产专制”体制决战中,优胜劣汰。苏联作为曾经的存在,其积极面完全被抹杀了。俄罗斯既然不过是“劣者”苏联的继承者,又有什么资格要求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当然,戈尔巴乔夫得了个诺贝尔和平奖,但那看起来更像是西方的打赏。

        其次,华盛顿对普京外交的误读根深蒂固。在政策圈子里,以为普京要恢复前苏联地位的判断已成常态,但凡普京对美国政策不愿屈服,就会从这一逻辑进行读解。事实上,从北约东扩到乌克兰危机,莫斯科从未主动挑衅西方,也谈不上张牙舞爪。

        普京要什么?曾对普京进行“性格解析”的菲欧娜•希尔认为,“他无意重塑一个俄罗斯帝国,也不打算炮制以俄罗斯为中心的地缘政治秩序——他想要外国的敬畏,但不是他们的臣服。”普京认为,叶利钦时期对美国忍让的结果使得西方变本加厉。

        虽然西方并不(愿)理解,但普京在俄罗斯民众那获得了充分的同情和支持。这与他诉诸公众的一贯风格有关——他通过媒体向公众解释其政策思考;公众则在提问之后包容了他的难处。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俄罗斯人对普京外交支持的力度屡创新高,甚至超越左中右的党派竞争。去年底卢布暴跌,不少人预测莫斯科将发生街头骚乱,但事实是,莫斯科很平静,甚至一度卷席街头的“反普京游行”也褪去无踪。

        对此,华盛顿政策圈视而不见,以致近日近乎破裂的局面。正如近日两名著名的美国国际关系学者所言,虽不能说战争一触即发,美俄之间出现军事对抗局面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与此同时,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迎来了大发展的利好格局,其协作共赢的前景甚至超过1950年代的基于意识形态的“蜜月期”。这么说,大概有人是要反对的:一则今日中俄之间不存在共同的意识形态,而1950年代两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二则虽然都面临来自美国的战略压力,但远不足以让中俄结成冷战背景下那种反美同盟。

        的确,但反对者忽略了影响中俄关系的最基本的一个要素,即双方力量对比。做为毗邻的大国,中俄之间的实力从未像今天这样接近,而这为双方交往提供了一个相对平等的基础,使一种健康平稳的关系成为可能。反观1950年代的“蜜月期”,就不存在这个平等的基础,中国只能“一边倒”向苏联老大哥,即便结成了意识形态的同盟,终归不可长久;非但不能长久,更有后患无穷。

        在实力对等的基础上,中俄之间还有一些共通之处。比如,两国都有厚重的历史传统,又都处于转型阶段,在治国思路上颇有相通和共鸣——中俄都试图回归历史。这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为当下乃至未来的转型提供方向和启示。

        笔者久居西方,常听人说中国的发展必然向西方体制趋同。从经济增长看,后发追赶是事实,也不可避免;但在治国理政上却并非如此。世上没有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一个国家的变革无法脱离它的过去,或者说,变革若要取得成功,只能以本国传统可以接受、本国民众能够理解的方式来推进。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俄罗斯再怎么变,也变不成美国那样。而这,就是历史的选择。

        最后,中俄在内政外交上都不乏互补之处,互相借鉴和学习的空间很大。比如软实力。在中国,“软实力”常年不足,对外是这样,对内也是这样。国内有些舆论工作,不仅观念陈旧,而且方法简单,历史阶段论还有市场,对历史及历史人物的评价不乏断层,不是以偏概全,就是以全掩偏。本来旨在获得理解的叙事,往往因为回避,反而疏远了民心。在这方面,我们实在应当学习普京直面历史的无畏态度。

        总而言之,中俄关系的基础并不是像美国和西方想象的那么薄弱。但或许,美国怎么想,并没有那么重要。倒是有些国内学者,到美国开了几次会,就不断宣讲俄罗斯“靠不住”,声势不小。殊不知欧亚大陆首次出现的和平大环境,为中俄全方位合作提供了坚实基础。现在,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战略则为欧亚经济的融合和发展提供新的机遇,中俄关系大发展的新阶段已经到来。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