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美国历史上最强势副总统切尼:我如何应对“9·11”

[美]迪克•切尼 莉兹•切尼 著 任东来 胡晓进 译
2015-06-08 18:01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迪克•切尼是小布什政府时期(2001-2009年)的副总统,共和党资深政治人物,三十多岁就出任福特总统的白宫办公厅主任(1970年代),后在国会任议员十年(1979-1989年,怀俄明州唯一的众议员)。老布什任总统后,切尼执掌国防部,经历苏联解体、柏林墙倒塌、入侵巴拿马、伊拉克“沙漠风暴行动”等重大历史事件。1990年代,克林顿政府时期,出任美国著名石油公司哈里伯顿(世界500强)首席执行官。2001-2009年任小布什政府时期副总统,领导美国反恐战争,推翻塔利班和萨达姆政权。

        迪克•切尼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有权势的副总统。2001年,他在女儿的协助下,出版了自传《我的岁月:切尼回忆录》,披露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内幕。

        
美国前副总统切尼       

坐镇白宫,应对“9•11”

        “9•11”事件发生时,小布什总统正在佛罗里达州的一所小学访问,世贸大厦和五角大楼遇袭后,白宫也成为攻击目标,情势十分危机,可总统却不在华盛顿,指挥紧急应对的任务就落在了副总统切尼身上。据切尼回忆,特工护送他穿过狭窄的白宫西翼走廊,沿着楼梯走向位于白宫地下的总统应急指挥中心(PEOC),他拨通了总统的电话:

        我告诉他,五角大楼被击中了,并敦促他远离华盛顿;因为整个城市都遭到攻击,白宫也是目标。我知道,他不希望表现出临阵退缩,但在我们进一步弄清情况之前,他真的不应该待在白宫。在开始的那几个小时,我们都处于战争的迷雾之中。我们接到报告说,有六架国内航班飞机可能被劫持了,随后又降到四架。对于五角大楼到底是被客机、直升飞机还是汽车炸弹击中,我们收到的报告也不尽一致。我们一开始还接到报告说,华盛顿爆炸四起,林肯纪念堂、国会山与国务院都发生了爆炸。我们还听说,一架来历不明、无人回应的飞机正冲向戴维营,另一架冲向德克萨斯的克劳福德(Crawford);我们还听到威胁空军一号的消息。

        上午十点一刻左右,一位身着军装的助手进入房间,告诉说,一架确信已被劫持的飞机正在八十英里之外,向华盛顿飞来。他问我,是否授权我们的战斗空中巡逻机靠近该飞机,也就是说,我们的战斗机飞行员是否有权击落确信被劫持的美国商用飞机?我好不犹豫地回答,“是的”。过了一会儿,他又回来了,“副总统阁下,现在飞机距我们还有六十英里,是否授权他们靠近?”是的,我又一次回答道。

        我无法找到其他的答案。过去的一个半小时已经非常残酷地表明,一旦飞机被劫,就成了敌人手中的武器。在我们早些时候的通话中,总统和我曾讨论过我们战斗空中巡逻机的问题,它们是在空中保护我国的战斗机,它们需要战斗规则。总统同意了我提出的建议:他授权战斗空中巡逻机向被劫持并且不转向的民航飞机开火。数以千计的美国人已经惨遭涂炭,我们毫无疑问要采取行动拯救更多人的生命。但是,我刚刚下达的残酷命令,还是震惊了总统应急指挥中心里的所有人,整个房间陷入一片沉默之中。

        那天上午,在我的脑海里,有两件事最为重要:清除空中的所有飞机,预防进一步的攻击;保证美国政府继续运转。我们立即采取预防措施,确保任何攻击华盛顿的行为,都不会使我们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在事态明晰之前,总统不得回到华盛顿。我们疏散了众议院与参议院的主要领袖,将他们送往华盛顿之外的安全处所。

        由于所有飞往与飞离美国大陆的飞机都停飞了,滞留各处的高级官员开始要求派飞机去接他们。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被困在了瑞士的苏黎世。袭击所带来的经济影响,范围巨大,我们需要艾伦回到美国来帮我们处理。我请五角大楼给他派了一架飞机。

        截至那天下午早些时候,我们已经清除了领空中的绝大部分飞机。我们还了解到,很多袭击与劫机报道都是子虚乌有。事态与信息交流趋于稳定。我知道,总统一定急着返回华盛顿,在他飞往奥马哈附近的奥富特(Offutt)空军基地的途中,我们通了一次电话,我建议他考虑一下返回华盛顿的时机。他已经在奥富特安排了一个保密视频会议,以便与国家安全委员会取得联系。但是,我很确定,在此之后,他就会返回华盛顿特区。

切尼与布什

        晚上八点半,总统回到白宫,从椭圆形办公室向全国发表讲话。他说,“对于实施这些攻击的恐怖主义者,以及包庇恐怖主义者的人,我们会不加区别地予以打击。”随后,他在总统应急指挥中心主持了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会议结束后,我离开了地下室,通过外交人员通道,走出白宫,到达南草坪。在那儿,有一架白顶的直升飞机正等着将我带到不为外界所知的安全处所。如果恐怖主义分子试图对我们的政府实施斩首式打击,我们希望确保他们不会同时干掉我们俩。

        随着海军陆战队二号升空,我可以看到五角大楼。这栋楼正在冒烟,救援队仍在抢救,烟只往上窜。我一整天都在看电视里世贸大厦与五角大楼的画面。看到被攻击的地点,很直观地让我们认识到美国的弱点,以及美国所面临的威胁。我想到1814年华盛顿市遭受英国占领、打击的情形。如今,187年后,基地组织显示出,他们有能力对美国的经济与军事心脏实施毁灭性打击。在这一天,关于我们自身安全的所有认识都改变了,这是一种根本性转变。        

如何阻止和打击恐怖活动

        当天晚上,为了防止遭受进一步攻击,特勤处将我疏散到戴维营,一个与总统分开的安全处所。9月12日,星期三早上,我们飞回已是战时首都的华盛顿,以便我能参加九点半举行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在直升飞机上,我随身带着报纸。《华盛顿邮报》的头条大标题是,“恐怖分子劫持了四架飞机,两架撞上了世贸大厦,一架袭击了五角大楼,第四架坠毁。”《华盛顿时报》的标题只有两个字:“无耻。”

历史上最恐怖的一日

        在遭受袭击的最初几个小时内,我们对这场战争还是一头雾水,但现在,很多事情都清楚了:我们正遭受着无情敌人的攻击,他们屠杀无辜平民,藉此让美国人屈服。这个敌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武装力量,而是恐怖分子,他们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安全庇护所,实施恐怖活动。此前,他们也曾袭击过我们,1993时曾将纽约世贸大厦炸了一个五层深的大坑。1998年,基地组织袭击了我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大使馆,数百人死亡,其中包括十二名美国人。2000年,基地组织领导人奥萨马•本•拉登亲自挑选恐怖分子,炸了停在也门港口的美国军舰“科尔号”;十七名船员死亡。在1990年代,美国基本上是将恐怖袭击视为执法问题,尽可能地起诉、审判恐怖分子,将其中一些送进监狱。但这种方法没能阻止袭击。基地组织刚刚对我们的本土实施了有史以来最具毁灭性的打击。

        我们需要一种全新的进路,前提是承认我们处于战争之中。我们需要找出恐怖分子的藏身之所,在他们实施恐怖活动之前就将其斩草除根。我们还要让那些庇护与支持恐怖活动的人付出代价。正如总统在“9•11”当晚对全国发表的讲话所言,“我们将一并打击实施恐怖活动与庇护恐怖活动的恐怖分子。”

        在这种新型战争中,情报至关重要了。我们必须找出恐怖分子,才能打掉他们的网络。我们必须阻止其他人支持恐怖分子。我们需要首先找出买卖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网络与国家,这样才能切断其来源,阻止恐怖分子获得武器。“9•11”已经够恐怖的了,下一次的攻击,如果用上核武器或者生物武器,后果将比现在糟糕几个级别。

        在那天早上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我们讨论了危机管理工作,会议决定,当军事警戒等级从目前较高的三级防御,恢复到四级防御时,就应该重开商业航班。我们都认为,空中巡逻的战斗机应该继续在华盛顿与纽约上空巡航。我们还讨论了向国会通报目前的危险形势。

        那天下午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更关注我们的军事应对措施。总统决定使用我们国家力量的一切手段,打败我们所面对的新型敌人,并要那些支持他们的人付出代价。我强调说,重要的是对支持恐怖活动的国家穷追猛打,让他们为恐怖分子的行为负责;为此,我们将着手阻止恐怖分子获得庇护所与基地,这两样是他们密谋、筹划与实施袭击活动的基本依据。

        我们确信,在未来的行动中,我们将得道多助。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历史上头一次宣布,她将启用组织章程第五条,该条规定,任何针对其中一国的攻击,都是对所有公约国家的攻击。虽然说,在反击“9•11”袭击时,其他国家将与我们并肩战斗,但我认为,我们不应该由别人来决定自己的使命,这一点也很重要。我们有义务采取一切行动,捍卫美国,我们需要愿意加入我们阵营的合作伙伴。使命决定了我们应该与谁结盟,而不是反过来由结盟决定使命。总统明确表示,他愿意接受盟友,但我们处于战争之中,如果美国必须独自面对,没有盟友也在所不惜。 

 

       ( [美]迪克•切尼、莉兹•切尼著,任东来、胡晓进译,《我的岁月:切尼回忆录》,译林出版社2015年1月版。)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