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大学何为|朱清时:高校改革核心是重建教师队伍,要淘汰差的

澎湃新闻记者 孙丹 发自安徽合肥
2015-07-08 15:42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人物 >
字号

2014年9月1日,即将卸任的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在自己的办公室里。 权义 澎湃资料

2014年9月,深圳。在南方科技大学的校长室里,朱清时与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谈及教改和南科大时,言语间透着谨慎,但仍有问必答。彼时,他即将卸任南科大校长。

2015年7月,合肥。澎湃新闻记者在中国科技大学再次见到朱清时。再聊起教改,他神色间不再拘谨,畅所欲言。此时,他过上了退休生活,可以研究感兴趣的领域,比如古砚台、人文科学。

“在南科大的五年里,我们做的就是回答钱学森之问。而首届教改班毕业面临的考验是,社会是否承认自授学位。目前来看,他们已经被承认了。”赋闲后,朱清时根本闲不住,每天早上,他都会浏览新闻、南科大网站、查收邮件和微信,偶尔帮南科大的学生写写推荐信。

他给澎湃新闻记者看了最近南科大的学生发来的录取邮件和照片,眼里满是喜悦。如今,在首届教改班实际就读的41人中,有3人提前毕业,并已在国外攻读相关课程;5人申请延迟毕业;23人被世界名校录取;还有部分学生也申请了国外高校,目前在等待录取通知;还有几人去了国内大企业。

“南科大的实验还在继续,它证明了:好的老师、高的师生比和去行政化对治学的重要。”

朱清时曾先后担任中科大、南科大校长,他从未远离教育改革领域。即使是现在,他仍心系中国教育的一举一动,“中国教改势在必行,说到底就是不要按行政化意志去办,要按教育的客观规律去办。”

【对话朱清时】

澎湃新闻:最近,“复旦110周年校庆宣传片被指部分‘抄袭’”和“清华北大招生办失态‘争抢’高分生源”闹得沸沸扬扬,您是否关注,怎么看这些问题?

朱清时:这不过是人心浮躁的表面现象。平时大家说高校如何好或领导说如何好,都不算数。高校招生实际上是高校的一次大考,学生愿不愿来,反映了社会的真实评价。高校招生激烈、抢生源是正常的、是好事。

关键有两点要看清楚:一是,这个竞争一定要有底线、要文明。不能背后诋毁,也不能公开攻击别人。要让学生、家长和社会看到学校的真实情况,自己去投票。二是,所有高校都想招到好学生,可关键要看什么是好学生?如果高校招生竞争,把好学生简单等同于高考高分,这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

现在,舆论错把焦点放在学校承诺的奖学金上。其实这是正常竞争的一部分,世界著名高校在竞争好学生时也承诺给奖学金,不是大问题。问题在于,中国高校的钱是政府给的,是纳税人的钱,那么,政府有没有规定不准用这个钱发奖学金,钱花的合不合理、合不合法,这才是问题。

澎湃新闻:高校在招生的时候怎么甄别真正的好学生?

朱清时:光凭应试教育、题海战术训练的高考高分来判定就偏了,这是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把应试教育跟好学生连在一起。

从这件事情也可以看出,清华北大的压力很大,有些失去理智。他们压力大我理解,一是钱学森之问,清华北大首当其冲;二是最近几十年清华北大花了国家很多资金,而1998年5月北大校庆上要建一流大学的声音还回荡耳边,可如今已是2015年,它们是世界一流大学了吗?所以压力大,迫使他们追求这些,希望让社会对他们有一流顶尖的印象。

抄袭我也说是表面现象,抄袭是必然的,为什么?如果你的队伍水平不高,却又要给它设定高水平要求,它要完成任务怎么办,只有抄袭。

中科大、南科大当初也做过宣传片,没有抄袭,就是按照我们的想法去做,但做出来的总不满意,就觉得水平不太高。如果这个队伍水平不高,就要承认现实,做到能做的水平、程度。这跟中国现在的经济、科技状况很相似。现在中国有的科技就是在模仿,都是研发水平、人员队伍水平不够,但又要得到市场,只好沿用别人的思路。

澎湃新闻:在您看来,这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所在,那么可以怎么解决呢?

朱清时:中国高校的问题光靠招生来提高水平,都是表面的,关键是教师队伍水平的高低。教师队伍扩大没有、水平提高没有?人才引进的怎么样,包括自主培养的人才怎么样?把这些分析清楚就知道中国教育状态了。

虽然一直在强调注重人才,近年各院校也引进了很多人才,可为什么水平没有提高?实际上,引进人才有很多形式上的东西,并没有真正做到让一流人才汇聚中国高校。

澎湃新闻:从两起“学府风波”来看,他们都有一个“通病”?

朱清时:就是人员水平不够,又要设定高目标。招生时教授水平不够、学校内涵不够,但又想达到一流大学的印象,只有去抢状元、抢好学生。

澎湃新闻:所以您在创办南科大时,也是坚持建立好的教师队伍这一核心?

朱清时:南科大做的最核心的事,就是建一个一流的教师队伍。

高师生比也是为了招到好教师。好的教师会来,除了待遇、工作条件之外,就是高校有没有条件让他好好发展。如果师生比很低,学生很多,教师的教学任务很繁重,没有能力、时间做研究,学术不能发展,那他很快就会被挤干。

有人说,高的师生比不符合国家需求,但国家培养大学生应是不同类型,有些大学生需要提高素质,好好为社会工作;有些大学生会成为钱学森说的大师,就必须有高的师生比才行。

如果教师队伍做不到一流,再靠行政行为把学校做强、做大都没有用,没有内涵,教师队伍做不出成果,都是虚的。

澎湃新闻:多年来一直在提教改,可在改革这件事情上,好像历史越悠久的院校,在改革推动上的难度越大?

朱清时:是这样的。从中科大校长到南科大校长,我体会得很清楚。其实,办学最核心的是教师队伍水平,要改就要提高教师水平。可在历史悠久的大学里,教学队伍的历史包袱太重,沉淀多年的教师队伍可能很大部分不合格,如果不改革,就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

要想提高质量,必须把水平不高的教师整顿出去,重建教师队伍。这实际上是过去一二十年,当大学校长的人都想做的,但发现做不到。因为要想把教授队伍里不合格的整顿出去,就涉及个人利益,会遭到强烈反弹,我们也没有体制给他们安排出路。如果要继续改,教师队伍会不稳定,为了稳定就得停,改不下去。

南科大这五年做得最成功的,就是建了一支很优秀的教师队伍。南科大的行政和学术是分开两条线,行政不干预学术,学术能够独立自主。要想把教师队伍建好,就必须这样。

澎湃新闻:在创办南科大时,曾有港科大教师质疑您想建一所内地“香港科技大学”的初衷,现在回头看争议,您会否给出不一样的回答?

朱清时:经过这五年,我想回答可以更准确。当初说建成内地的香港科技大学,是因深圳在香港边上,而且香港科技大学很优秀,所以想在深圳建一所像香港科技大学这样的大学。

但最大的问题在于,大家都误解了,以为就像香港科技大学那样建校。中国的国情根本不能那样建,不能把“建成像香港科技大学那样的学校”与“像香港科技大学那样建”混起来。

所以,如果现在要提的话,比较准确说法是建成“新时代的西南联大”。西南联大当初在昆明已是一所世界一流大学了,杨振宁、李政道都是西南联大的,它实际办学时间只有七年左右,却培养了很多大师。

当时西南联大的现实环境很恶劣,却有三个重要经验:一是,有一批很好的老师;二是,师生比要高,使学生有充分机会和老师接触、交流,通过研究来学习;三是,把行政干预降到最低,西南联大就是最典型的“教授治校”。

所以,南科大想做的事就是回答钱学森之问,建一所学校,好好学习西南联大的这三点。只要这三点能坚持下来,其他条件再差学校都能办好。

澎湃新闻:之前您也提到自主招生,自主招生本是学校自主的核心权利,现在被不少人认为浮于形式、走偏了?

朱清时:自主招生无疑是大学有自主权的一个标志,但现在的自主招生已变得比较形式主义。就是华约、北约,联合起来又出一道考题,等于第二次高考,没有意义。

真正的自主招生应是每个学校单独考,考学生跟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否一致。自主招生应看学生是否适合自己学校,不要简单地说学生水平高不高、好不好。在教育上,不应简单说什么是好,应该说适合的才是好的。

真正的自主招生应像国外的大学那样面试,如牛津、剑桥、耶鲁、哈佛等院校每年都有面试官到中国来面试申请人。面试官很有技巧,问各种问题,让学生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做出反应,半个钟头就可以对能力、素质、兴趣、性格等有所了解,这是考试做不到的。

但中国学生太多,做不到。其实不用每个学校、学生都这么做。钱学森说的,没有培养出大师,是指国家需要少数学校、少数学生,按照这个学术大师的标准培养。所以,南科大追求的就是小而精的研究型学校。这样的学校对国家来说注定只能是极少数的,但要提高国家的水平,这种学校必不可少。

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另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一刀切,都按一个模式办。几乎各院校都想办成综合性大学,其实综合性大学是需要的,但不需要每个都是,也需要在某些方面有特长的院校。为何会一刀切?就是行政化所致。因为教育部掌握着教育的所有权力,他们对好坏的标准很简单化,认为怎样做最适合,那大家都这么做。就像在亚马逊的原始森林中,有价值高的红松,也有杂草和其他植被,如果都砍掉其他植被,只种红松,那亚马逊的生态就会被破坏。中国教育的生态就这样被破坏了,都办成一种学校。

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像南科大这样不一样的学校。希望大家不要说,以后南科大模式全国推行,那是不可能的。允许南科大这样的存在,去弥补其他学校的不足。

澎湃新闻:就您了解,现在教育方面改革的情况是怎样,能否预测一下未来发展?

朱清时:如果机制不改,教改只会越改越乱。机制就是谁来指挥教改。从中央到地方,教育部是关键,改革要做的事情都必须它同意通过。而它的思想就像亚马逊原始森林那样,一定要统一一个好标准。

实际上,教育是要从底层做起的。就像亚马逊原始森林,要让生态自己去竞争,优胜劣汰。靠教授去竞争,然后达到“教授治校”。

中国教改势在必行,不管愿不愿意。因为中国培养的学生创新能力不足,出现了刚才说的企业、大学宣传片都去模仿。这样不光是经济发展受影响,民族也会衰落,所以一定要把教改改好。

现在的问题是,教改何时能走上正轨?说到底就是不要按行政化意志去办,要按教育的客观规律去办,就像当年按经济规律发展一样。教育不像经济发展那么直接,会影响大家饿肚子。教育干得好不好,几十年后才看得出来,所以不急迫。但现实已经变得急迫了。

按照教育规律发展,不要去强压。我相信只要政策好,教育就可以自然发展。这也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彭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