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迈阿密救援不该被黑得这么惨,无奈大楼塌得太彻底

2021-07-09 13:5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溪边愚人 加拿大和美国必读 收录于话题#细说美国48个

文|溪边愚人

[细说美国]系溪边愚人在《加拿大和美国必读》公众号开设的独家专栏,版权️归加美必读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美国今年上半年一个比较瞩目的大灾难事件,就是发生于6月24日凌晨的佛罗里达州迈阿密Surfside小镇,一栋海边大楼半个楼都倒塌了。而这一灾难最让人揪心的是事后的救援。

很多人都在电视上目睹了救援人员依靠最落后的救援工具,如铁锨和双手,用塑料桶,一桶一桶地从废墟上移除垃圾。这样的情景不仅与美国的高科技形象不般配,甚至也不是人们想象的美国一流的专业救援。

针对人们的疑惑和质疑,也因为来自各方面的愤怒和指责,当地市长一次次在新闻发布会上告诉大家,救援工作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国和美国各地及各种组织、机构的全力支持,他们不缺设备、不缺人力、不缺任何资源。一切都在以最快的可能进行。

原来,我们,或者说电视镜头的“目力”有限,很多幕后动作和功能我们不知道或无法从电视镜头上看见。只有通过媒体的深入报道,才能了解故事的全貌。

在这次灾后救援中,美国不仅接受了以色列的援助,甚至接受了国力远弱于美国的墨西哥的援救队伍。只要谁能够提供有效的帮助就一定接受,不分国家大小,无论国力强弱。

所以,真正的救援到底是怎样的?为什么一般观众会觉得救援极其缓慢、落后?

“加拿大和美国必读”同名视频号上线,欢迎新老读者关注。我们将第一时间为大家带来加拿大、美国的新鲜资讯。

一、以色列派来专业人员帮助建立大楼模型

从救援工作一开始,美国联邦政府就与全球的各个组织合作,接受任何可以有帮助的援手。“外援”中的一支队伍就是来自以色列国防军的一个专长于建筑物倒塌救援的精英团队。

这个团队在6月27日抵达当地后就直接去了现场。他们首先做的就是在几小时内采访了100多个该公寓的家庭和员工,帮助构建一个公寓的三维模型,尤以关注卧室位置及卧室内家具放置细节为重点,包括床的位置,睡觉的方向,地毯的颜色等。这些细节都将体现在模型中,并用以指导救援人员在废墟中的行动方向。

一个以色列救援队的两名成员与美国工作人员一起在佛州迈阿密Surfside镇倒塌公寓的废墟中工作。(《纽约时报》截屏。)

42岁的以色列救援队官员尤瓦尔·克莱因说,“这是一场非常罕见的灾难”。他感慨现场几乎所有的碎片都是那么小。

这让我想起911世贸大厦倒塌后一位现场救援的消防员的感慨,他说这么大一个楼倒塌,他救援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可以辨认出原物的碎片,是一个只有巴掌大的电话机上的拨号盘。也许这样的碎片状态就告诉了我们,这不是一个一般性的灾难,这项救援,凶多吉少。

二、这次佛州的救援几乎就是经典的教科书版本

这次Surfside的楼房倒塌,用专业术语来说是典型的“薄煎饼”模式,即各个楼面像一层层薄饼一样紧压在一起,中间没有多少空间。

这种倒塌模式生存条件最差,也最挑战救援工作。我们可以发现这次的救援工作几乎就是按照经典的教科书版本进行的。(后文会详细介绍美国的灾难救援模式。)

德州“灾难之城”中楼房“薄煎饼”式倒塌后的模型现场。(视频TEEX Facilities Tour截屏。)

德州“灾难之城”中房顶倒塌的模型现场。右边墙上几个“补丁”是这个墙被反复利用来作为救援人员穿墙训练的结果。(视频TEEX Facilities Tour截屏。)

首先是倾听,而这一步的确发现了三位幸存人士。可惜,也只有这三位幸村人士。

接下来就是寻找可能生存的空间,建立通往那个空间的隧道。同时,也启用了救援犬。

但救援工作仍然进行得很缓慢。一方面是,灾难发生后,迈阿密的天气非常糟糕。另一方面,则是废墟深处一直不停起火。这使得救灾工作难上加难。

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德克萨斯农工大学工程推广服务部的救援项目主任保罗·冈奈尔(Paul Gunnels)说,他很理解佛州缓慢的救援工作对受难者家属来说非常痛苦。他说,每场灾难都是不同的,但它们都需要被困者和在一旁焦急等待的亲属的耐心。

他清晰地记得在一个篝火坍塌事件中,花了八个多小时才解救出最后一名幸存者约翰·康斯托克。当他把头伸到康斯托克所在的地方时,在给他希望的同时也提出了警告:“先生,你必须做好心理准备,你将在这里呆很长时间。”

只是,佛州的救援没有像冈奈尔经历的那个篝火坍塌事件那么幸运。尽管家属们也耐心等待了,但除了灾难当天的三个人外,就再没有受难者生还了。

无奈这次楼塌得太彻底,就是有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和最优秀的人员,也是回天无力的。

——当大楼轰然倒塌的那一刻,就注定了,惨剧已经无法挽回。但追问仍然很有必要。据《纽约时报》报道,在致命倒塌发生的三年前,一名顾问发现了令人担忧的证据,表明泳池木台下方的混凝土板存在“严重结构损坏”,建筑物下方停车场的柱子、横樑和牆壁年久失修,存在“大量”开裂。

为什么这一发现,持续3年之久,都没有引起重视?

再者,倒塌的这栋大楼虽然从建成至今已经有40年之久,但年代也并不是很久远。

这一切问题都值得追问下去。让我们静待调查结果。

三、德州有个救援训练中心,其中有一个用于实践的“灾难之城”

再来说说美国的灾难救援模式。

从灾难中学习是美国的一贯行为。世界上哪里有灾难,美国总是派出最强的队伍去支援。这种支援同时也是最佳的实习机会。毕竟,像地震,堕机,翻船等事故发生的机会不多,更没有人希望灾难发生在自己身上了才开始学习、训练。

总结了别人的经验教训后,美国就制定法律、规程,避免发生同样的事故。这实在是最智慧的学习方式。英语中有一种说法,Don't learn the lesson the hard way,就是这个意思。

而美国的另一种学习方式是,自己“创造”灾难,提供实习机会。

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州,有一个国际知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占地52英亩的教学设施——“灾难之城”。它是附属于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的一个独一无二的救援训练中心的一部分。

该救援训练中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液体燃料实弹射击训练场,有最好的执法训练设施之一,甚至有一个室内电杆训练场。其设于不同地点的各种设施包括火场,紧急行动训练中心,海上训练和安全中心等,共占地297英亩。

德州“灾难之城”客运列车脱轨的事故模拟。(《纽约时报》截屏。)

“灾难之城”可以模仿商业和石油工业消防场景的结构。(《纽约时报》截屏。)

训练中心有132种不同的道具,用于消防、救援、紧急医疗服务、危险材料和应急管理方面的教学。除了训练场,它还有办公室、教室、实验室等。该中心每年接受来自80多个国家的17万人员的训练。

这次参与迈阿密Surfside镇救援的人员中有不少就是经过该救援中心的训练,并在“灾难之城”实习过的。

四、在“灾难之城”的训练将成为救援工作的指南

“灾难之城”是由司法部拨款7000万美元于1998年创建的。现在,大部分培训费用来自于学员的学费。

“灾难之城”内有很多个灾难现场,仅楼房倒塌现场模型就有好几个,分别以楼房建筑类型和倒塌方式分类。其中有些模型是部分真实灾难的重建,比如俄克拉荷马城爆炸案和1985年墨西哥城地震(该地震造成数千人死亡),甚至部分原材料都是来自真实灾难的现场。

冈奈尔介绍说,救援工作“需要专门的设备、专门的培训和专门的人”。至于重型救援设备,他说,你“需要一点时间来把所有的东西弄进去。”

在一次例行演习中,该中心的后勤负责人马特·温恩(Matt Winn)手术般精准地将一个长棍形状的搜索摄像头插入废墟中有声音传来的方向,该声音来自一个瓦砾顶部的缝隙。一个iPad大小的视频屏幕显示出似乎有一个被卷入混凝土堆下的人。

德州“灾难之城”中的一个灾难现场。一位工作人员正从一条人工隧道中爬出来。(《纽约时报》截屏。)

那个人是“灾难之城”的同行专家,他很快就从一条人工隧道中爬了出来。温恩说,虽然瓦砾看起来很危险,但现场的场景是为了每个人的安全而精心设计的。他说,一旦有人被发现,救援负责人必须对结构进行分类,评估最安全的路线。

冈奈尔说,在摇摇欲坠、往往不安全的结构中,以及在混凝土、钢筋和个人物品的废墟中寻找幸存者时,有时候他们必须像攀岩者那样,每一个脚步都精心计划。

如果踩在一块摇摇欲坠的混凝土上,很快就会进一步破坏结构的稳定性,危及被营救者和救援人员。他补充说,这里的训练是一个流动的路线图——而不是一个固定的剧本。任何变化,包括天气状况,都会改变救援工作。

在演习中,冈奈尔以登山者的精准度,小心翼翼地踩在相当于三层楼高的碎石堆上。他注视着那些大如墙、小如棒球手套的混凝土碎片和扭曲的钢筋,并解释了他的选择。

“灾难之城”后勤负责人马特·温恩(Matt Winn)演示Delsar生命探测系统如何利用声学传感器来协助搜寻被困在倒塌结构中受难者。(《纽约时报》截屏。)

他说,首先需要的是一个监听装置。这是一个技术先进的系统,其敏感度可以捕捉到人的呼吸声、在瓦砾下缓慢移动的声音或呼救声。这种声音在废墟中往往被掩盖了,人耳听不见。

然后需要的是气囊。这是一个充气垫,可以像超人一样顶起沉重的混凝土块。救援人员随后用木块堆叠成一条隧道,以接近被营救者。

还有,就是救援犬了。

五、美国政府要更好地完成对国民的承诺

最后想说,虽然这一次救援回天无力,但教训仍然是必须记取的。为了不让同样的灾难重现,相关部门已经在对其它类似情况的楼房做检查,发现有结构危险的已经立即做出了人员撤离的决定。

希望这次百多人生命的代价能够换来各项楼房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也许也能够促成一些救援技术上的突破。

这些都是政府的职责,也是政府对国民的承诺。做好了,当然是应该的;做不好,就需要接受监督和批评。

参考资料

https://www.nytimes.com/2021/07/06/us/disaster-city-texas.htm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8X8nWw1WAQ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Q0zviBRvsw

https://www.nytimes.com/live/2021/07/06/us/miami-building-collapse-updates#condo-wreckage

原标题:《迈阿密救援不该被黑得这么惨,无奈大楼塌得太彻底|细说美国》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