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循红色足迹 看交通新貌|麻街镇:菌香随路飘千里

2021-07-09 09:0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原创 周迎春 大秦交通 收录于话题#循红色足迹 看交通新貌5个

“高高此山顶,四望唯烟云。下有一条路,通达楚与秦。”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登商山顶往下看到的那条路,就是商山道。商山道旧称秦楚道,开辟于商末周初,秦汉时称武关道,唐代及以后称商山道、商州道。或为野涂、军道、粮道,或为驿道、次驿道、官马支道。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古道基础上修建了西荆公路,后称长坪公路、西界公路。经过历次改造,现已达到二级公路标准,是312国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麻街镇地处商洛市商州区西北部,312国道横贯全境。曾经的古道变成了国道,曾经的驼铃声声变成了车流滚滚,货畅其流,繁华依旧。近年来,麻街镇依托便捷的交通优势、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将食用菌产业作为促进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来抓,积极鼓励企业、致富能人发展食用菌特色产业,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群众通过发展食用菌产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随着便捷的交通,一袋袋木耳和菌菇运往千里之外的市场,走上百姓的餐桌。记者在312国道所经的麻街川道看到,一座座大棚整齐地密布在公路沿线、丹江两岸,有的是木耳大棚,有的是菌菇大棚,还有的是晾晒大棚,成为点缀小镇乡村的独特风景线。“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还能照看家里的老人和小孩,当然高兴啊!”麻街镇齐塬村一村民说。她与同村的几个村民正在揽收已经晾晒好的干木耳和干蘑菇。

“虽然公路就在河对岸,但以前没有桥无法过去,娃上学都得淌水。要是冬天跌到水里,棉袄湿了挨着冻没法上学还得回去换衣服。有时候齐腰深的水,家长就把娃背到背上、架在脖子上送娃上学。要是河里涨水无法过去,就得绕路走麻街大桥,一去一来要多走十来里路。家长不放心,孩子也辛苦。”齐塬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赵敏说。麻街地下交通站所在的齐塬村四组位于丹江南岸,尽管与312国道隔河相望,距离集镇也只有两三公里,但缺桥少路曾让这里的群众苦不堪言。

齐塬村四组由石家村、赵家院、李家门前三个院落组成。2009年村上争取资金修通了跨丹江河大桥,2010年引线及附属工程完工,2015年硬化赵家院通村通组路900米,2017年硬化石家村及连沟通村通组路1400米,解决了60多户200多人的出行问题。赵敏说,“路修好了以后,人们的生活立马提升了一个很大的档次,房屋建筑材料能拉进来了,家家都盖得很漂亮,群众的粮食作物也能运出去,买了小车也能开到家门口了,特别方便。”

记者看到,齐塬村四组地头竖起的“麻街镇食用菌产业基地”大幅广告牌格外显眼。该基地计划投资2800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1200万元,流转土地220亩,建成后年可生产黑木耳500万袋,生产香菇20万袋,生产滑子菇、灵芝、平菇等50万袋,种植羊肚菌、天麻、大球盖菇30亩,实现产值1130万元,收入400万元。赵敏高兴地说,“路通了,食用菌产业基地发展起来了,红色教育基地也已修复开放了,这对开发乡村旅游和推进乡村振兴发展都有很大促进作用。要想富先修路,对于老百姓来说这是很真实的体会,也是最实惠的感受。”

麻街镇的红色记忆

麻街地下交通站

麻街古称麻涧,早年因此地宜种麻而得名。清代形成集市,更名麻街,今为商洛市商州区麻街镇。麻涧铺曾是古代驿道上的重要铺司之一。“云光岚彩四面合,柔柔垂柳十余家。雉飞鹿过芳草远,牛巷鸡埘春日斜。秀眉老父对樽酒,蒨袖女儿簪野花。征车自念尘土计,惆怅溪边书细沙。”晚唐诗人杜牧赴京供职路过商洛,用一首《商山麻涧》为我们呈现了唐代麻街的乡村美景。

途经麻街的道路,自古就是秦楚往来的重要通道,战争时期为兵家必经之地,和平年代则是造福于民的商旅捷径。千百年来,走过这条路的文人墨客、名人仕宦、王侯将相、大小商贩不计其数、枚不胜举,留下大量的优秀诗篇和著名典故,也留下许多历史佳话和人文胜迹。1945年1月建立的麻街地下交通站便是其中之一,那个时候,沿古道修建的西荆公路已通车8个年头。

“麻街地下交通站,是汪锋亲自安排指导的,让在马栏参加整训的共产党员李世华回家乡麻街建立起来的。李世华是商县麻街人,从小就爱憎分明,喜欢抱打不平,早些时候他自己拉起了一股地方武装,因与国民党的地方政府相对抗,受到政府武装的围剿。在当地站不住脚,李世华就辗转去了陕北,找到汪锋,参加了革命入了党,还参加了陕北的整训学习。”刘少鸿说。

交通站即战时负责传递情报、信件、宣传品,以及接送过往人员、运送重要物资的秘密联络站。了解麻街地下交通站的革命故事,是从采访刘少鸿和李效先两位老先生开始的。刘少鸿曾任商洛地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商洛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商洛日报总编辑,长期从事商洛党史征研、编纂和宣传工作。现年83岁的李效先,则是麻街地下交通站创建人李世华的长子。

李世华曾在国民党部队当兵、当差,因不甘受人摆布,便回乡拉起了一股地方武装。1943年5月,受到追剿的李世华到达关中地委所在地陕北柳林镇,找到地委主要领导人汪锋。经介绍认识了同是商洛人、在马栏学习的巩德芳、薛兴军等,被安排在巩、薛二人办的“德记店”帮忙。1944年2月,李世华入了党。10月,关中地委领导让他回原籍麻街建立一个秘密地下交通站。

面对国民党当局通缉捉拿的白色恐怖,李世华置生死于度外,联系在边区学习的麻街老乡、共产党员王治邦、赵文杰共同筹划,秘密潜回麻街,于1945年1月成立了地下交通站。6月,中共麻街地下交通站党支部成立,李世华任支部书记。为解除当局对自己的通缉,更好地开展地下工作,经组织批准,李世华巧计投奔了国民党部队,并被委任为营长,允许拥有武装驻守麻街。

“麻街地下交通站当时只有3个共产党员,1945年建立起来以后,父亲围绕搞好这个工作,首先在麻街壮大党的组织,经过努力很快发展到20多人。麻街共有4个保,乡长是父亲的好友,副乡长、4个保的保长、保队副都是共产党员。乡、保政权全部掌握在地下党手中,成为一个‘外白内红’的两面政权,也是一个没有挂牌的苏维埃政权,确保了地下交通站的顺利运行。”李效先说。

麻街地下交通站打通了陕南、陕北的地下交通线,先后接应、安置、护送郑位三、陈少敏、顾大春、巩德芳、刘兆英、薛兴军等党、政、军重要干部和骨干、战士共200多人次,从未出过问题,顺利完成任务。1948年11月,李世华率部下370多人在麻街宣布起义,后改编为商县支队,1949年7月参加了解放商县的战斗。1954年8月,李世华转业到地方工作。1960年后,任商洛专区工交局、交通局副局长。

灰墙青瓦,四合院架构,古朴而宁静。麻街地下交通站是李世华家老宅,位于麻街镇齐塬村,与国道312隔河相望。李世华病逝前曾多次叮嘱家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将中央首长居住过的房子修好交给党组织保存,留作对后人的教育。”经过多方努力,麻街地下交通站旧址现已被列为“商州区红色革命旧址”,院落及房屋也修缮一新,已成为红色教育的参观学习地。

原标题:《循红色足迹 看交通新貌|麻街镇:菌香随路飘千里》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