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吴哥的侧相

2015-07-22 19: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胡成

“人民币,人民币”

那会儿,太早了。清晨的阳光还没从河面跃上一尺高的桥面,那些扯着长蛇那迦的阿修罗桥墩们面色阴沉。

穿着缀满各色鲜花、黄颜色衣裳的小女孩,就坐在圣剑寺(Preah Khan)西门内的石门座上,默不作声。她张望着在步道上清扫满地枯叶的年轻女人,那应当是她的妈妈。虽然近在咫尺,但俩人依然不时彼此张望,即便清晨的圣剑寺里几乎空无一人。

女孩斜挎着她的蓝色小背包。人造革的背包已经旧了,革面密布细碎的裂纹,边缘翻卷着。路过的两位中国女游客很喜欢她,给她拍照,然后送给她糖果——这几乎是关于柬埔寨的中文旅游指南必有的提示:准备些文具糖果,送给那些在景点试图向你讨要些什么的孩子。尽量不要给他们钱,这会纵容他们不劳而获,从而放弃学业,以此为谋生捷径。

小姑娘也许就是在清晨陪着妈妈,并不介意得到的只是两根棒棒糖。她很快乐,腼腆含笑致谢,把糖小心翼翼地收进蓝色小包,抱在怀里。

没比她年长几岁的哥哥远远跑过来时,两位女游客已经走远。哥哥显然觉得妹妹没向她们讨钱是不妥的,嘟噜了几句教训妹妹。看见西门外又走来几位游客,就匆忙迎上前去。妹妹不敢顶嘴,但依然快乐着,偷偷瞟见妈妈没在看着自己,打开小包拿出一根棒棒糖,剥去糖纸塞在了嘴里。

她抬头却瞄见我在偷窥着她,腼腆地笑,垂下了头。

其实大部分游客不会因为旅行指南而特意去准备小礼物。所以有孩子们过来讨要什么的时候,出于惯常娇纵孩子的心理,本能地就会掏出钱来,尤其是年长些的中国游客。

吴哥的孩子们似乎也琢磨透了好说话的中国游客,讨要的话简化为三个标准发音:人民币。“人民币,人民币。”喃喃地尾随着,大叔大妈们像是被自家孩子娇嗔着,一边忙不迭地找钱,一边笑着回应:“好,好,人民币,人民币。”

在崩密列(Beng Mealea)的废墟上,几位看起来身家殷实的中国游客甚至因此颇觉自豪:“你看,他们不要美元,只要人民币!”

孩子们多精明呀,他们当然知道让自己选择的两张纸币中,十元人民币要比一美元值钱。

崩密列远距圣剑寺所在的吴哥城四五十公里,地处偏僻,自然毁损与偷盗劫掠,让崩密列一片残败。旅行警示,崩密列周边还有战争年代遗留的地雷,偏僻道路间有劫匪,密林间废墟中有毒蛇。毒蛇我并没见到,一掌长的通体漆黑的巨型毒蝎子却是真真切切地横在我眼前。

我在废墟间穿梭得心惊胆战,讨要人民币的孩子忽然鬼魅般从一扇石窗外跳进来,光着脚,站在我面前倒落在地的石梁上,梁上有曾经雕饰精美如今却已漫漶失形的神佛。

“哈喽,人民币。”他热情地招呼我。眼见我这位人民币先生一毛不拔,他和后来的孩子改变策略,表示要给我当丛林向导,带我去看他比划出的巨大的未知物。当然,如果我去了,未必能够见着什么,人民币却必定要不见许多。

还好,几位财大气粗的中国游客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我获救了。

给几张人民币零钞不难,拒绝孩子就不是件轻松的事了。在柬埔寨的许多地方,人们依然生活在赤贫中。或许旅行指南的建议并非没有道理,这的确是让人难以抉择的困境。我许多时候是选择了妥协。

后来,我坐在崩密列的废墟上午餐,——从暹粒城里买的午餐肉和切片面片。之前招呼过我人民币先生的两个小姑娘又走过来,我示意她们要不要一起吃?

她们点头。

于是我们就坐在一起,嚼着手里夹着一大片午餐肉的自制三明治,看着夕阳慢慢越过废墟。

那一刻,人民币先生是那么快乐,就像带着他的漂亮女孩子们,在夏日有风的郊外野餐。

比丘和比丘尼

吴哥最初的建设,始于苏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1113 -1150年在位)。苏利耶跋摩二世身后,吴哥陷于混乱,民变臣叛,继以占婆(今越南中部,占城人所建古国)入侵,几近亡国边缘。

拯救吴哥的,是当时的王子,日后的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1181-1215年在位)。这位吴哥最伟大的王,不仅反攻占婆、俘虏其国王、兼并其国土,更重要的是,他重建了吴哥。

如果没有阇耶跋摩七世,也就没有现在如此令人着迷的吴哥。撒手他的王国那年,阇耶跋摩七世已九十高龄。他活得足够久,因此也看得足够多。看到苏利耶跋摩二世时代的鼎盛王朝,看到吴哥的兴建,看到臣民叛乱,看到外敌入侵与劫掠,看到满目疮痍,看到国家复兴,看到国都重建,看到复仇外敌,看到外敌灭亡。在经历过无数生和死、侵略和抵抗、衰落和兴盛、耻辱和荣耀之后,他改变了自己与国家的信仰,由印度教改为皈依大乘佛教。他重建了吴哥,也改造了吴哥。

在几乎全民信仰佛教的柬埔寨,绝不至于让寺庙陷于断绝烟火的境地,甚至不分彼此,无论那寺庙是佛教的还是印度教的。

所以在吴哥的寺庙里,总是会有些僧侣,几盏香烛,几碟瓜果,供奉着无论什么来路的神佛。

吴哥寺、圣剑寺这样规模宏大、游客众多的寺庙,僧侣与他们的香烛,为着不碍着游客,也为着保护珍贵的雕塑,时常只设在偏殿侧廊中。而像周萨神庙(Chau Say Tevoda)或者班提色玛寺(Banteay Samre)这样略有些清寂的不大的寺庙里,正殿就是僧侣的。

他们的生活似乎也在那里。班提色玛寺正殿的佛脚下有只碟子,那是和尚为他的猫准备的。和尚有吃食,猫也有吃食,盘坐在一起,彼此专注于自己的食物。

吃完饭,和尚继续忙他的洒扫、迎候游客或香客。猫显然对这一切兴味索然,摇头晃脑出门,去看看卖画的高棉女孩,跳上窗台听她讲电话,东看西看,然后再跳下去,找张摊在地上的画卧上去午睡,不会着凉。

到达另一座同样为印度教寺庙的周萨神庙时,已是傍晚。

守香火的是位尼姑。她拈着三炷香迎上来,见我并没有礼拜之意,也不强求,虽然这样神佛与她就都少了一份香火钱。

我自顾自趁着最后的夕阳去拍浮雕在神庙外墙上的蒂巴特女神,尼姑自顾自地收拾她的神庙。

在神庙外汲水,洒扫。把一路随手拣到的枯枝码放在空着的后殿墙角。我没接的三炷香仍在石台上,燃去一半,她拈起来,绕着正殿缓步盘桓,念念有词。

然后坐下。

夕阳穿透密林与塔尖,只一束光,落在她身后一尊蒂巴特女神浮雕的脚下。我就一直等在这里,希望那束光能照耀到女神的身体。

哦,到时间了。

到尼姑下班的时间了,因为女儿骑着摩托车停在神庙外,接她回家。

光影变幻,在将临的夜晚,神明还将在那里,在黑暗中。

我从没想过吴哥的僧侣是会下班的。在将临的夜晚,他们不再与神佛相伴,相伴的只是灯火中的家人,就像走远的尼姑,和她漂亮的女儿。

也许对于吴哥的僧侣而言,造像与家人,是他们的两份神佛吧。

三个小姑娘和刨冰

吴哥我最喜欢的所在,是吴哥寺西北角护城河畔的那片草地。

那似乎也是吴哥人的最爱,路旁有几家小饭馆,硕大的椰子,烟火缭绕的烤肉,还有整只通体金黄的烤鸡。

来那片草地的吴哥人们,会带上一块塑料布做地毡,上面会有一顿丰盛的野餐。饭馆的女儿把他们点好的肉和鸡用餐盘捧过来,配上薄荷叶与甜辣酱,还有剖开插好吸管的椰子,或者各种饮料。

吴哥的吃法,是把蘸上甜辣酱的肉裹在薄荷叶里,团起来塞进口中。

这样一顿野餐,只有吴哥的富裕阶层才能消受。背着编织袋的孩子们走过来,只是等着他们散场后,能拣些被丢弃的空瓶子。

那天穿梭在野餐之间的,是三个小姑娘,她们亲密无间,模样相像,似乎是三姐妹。

两个大些的姑娘,背着编织袋,胳膊上再挎上塑料袋,里面拣来的塑料瓶还不多。最小的姑娘,尾巴一样紧跟在姐姐们身后。

跑到了路边。

吸引姐姐们的是骑着自行车卖刨冰的小贩。太醒目了,车把前面加装的支架上,是几瓶色彩绚丽的糖浆——对于大城市的现代人而言,太过鲜艳的食物只可能意味着色素与不健康,但对匮乏的吴哥的孩子们而言,那是难以忽略的诱惑。

两个姐姐似乎就等着这一刻,忙不迭把一直攥在手里的一千瑞尔(Riel,柬埔寨货币,固定汇率1美元兑换4000瑞尔,1000瑞尔约合2元人民币)纸币递过去。

一千瑞尔可以买一份大刨冰或两份小刨冰。

两个姐姐要的是两份小刨冰。穿白衬衫的小贩倚在自行车侧,后座的泡沫箱里是几块冰场兑来的冰,一块木板搭在车座与车把之间,木板中间开槽,斜插一片刀片,形如反置着的木工使用的刨子。冰块放在木板上,聪明的小贩再在冰块上放一块竹片,握着当把手来回滑动——直接摁着冰块会冻得吃不消。刨下的冰碎便透过木槽落进接在下面的手中。

冰碎够分量了,得赶紧把冰块放回泡沫箱里以免融化。车把上挂着几只白铁皮压制的模具——小姑娘们对这些是要挑的,不知道是喜欢鱼,还是鱼形的模具看起来大一些,总之两个姐姐都选择了鱼。不敢花太多时间来选择,木板上的冰碎可是一直在融化呢。

模具码在木板上,插一根竹棍,手中的冰碎倒进去,压紧拍实,然后拿起那些瓶塞上捅个小孔的糖浆瓶,浇出黄色的鱼身、绿色的尾巴,还有红色的眼睛、鼻子、裂着大嘴笑的鱼嘴巴。

浇了好多糖浆,姑娘们可开心了,小贩也为自己拙劣的画技大笑,鱼丑透了,可是谁管呢?鱼已经在姑娘的嘴里了,那么冰凉,那么甜。

最小的姑娘就一直眼巴巴看着,没她的份。她最小,没那么多钱,轮不到她吃刨冰。她似乎知道这是理所应当的,所以全无异议,只是看着。

我跑过去给她买一份大号刨冰。她顿时像被施了魔法,世界不存在了,只是直勾勾盯着一点点成形的刨冰。

小贩为我替她买刨冰而向我道谢,把刨冰递给她的时候,一再双手合十,比划着告诉小姑娘,让她也谢谢我。她才缓过神,笑着合十道谢,然后去追赶姐姐们。

我无法告诉她:给你买刨冰,我收获的快乐比你多。

尾声

在护城河畔,一个男孩儿牵着他失明的父亲,慢慢走着。

捧着零食的小贩迎面过来,男孩儿叫住他。远远看去,他应该是挑了根棒棒糖。

剥开糖纸,把糖塞进父亲嘴里。

然后和叼着棒棒糖的父亲一起走远。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