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油价暴跌后仍有国家对能源补贴上瘾,中国则抓住了改革机会

澎湃新闻记者 王心馨
2015-07-28 20:33
来源:澎湃新闻
能见度 >
字号

作为能源消费大国,中国很好地利用了低油价带来的改革窗口期。 澎湃资料

《经济学人》认为,低油价为各个国家提供了一个合理化能源政策的机会,可以减少数十亿美元扭曲的能源补贴,尤其是燃油补贴,同时还能调整税收方向。不过抓住机会的国家并不多,中国便是其中之一,虽然中国在降价的同时加税的行为并未得到车主们的认可。

中国抓住低油价带来的改革良机

作为能源消费大国,中国很好地利用了低油价带来的改革窗口期。迫于环境压力,中国正逐步减少煤炭的使用,降低碳排放,并加紧油品升级工程。低油价帮助抵消了成品油升级带来的价格上扬,同时让税收政策向碳排放征税发展,从而形成一个更廉价更环保的能源消费结构。

在2014年末开始的那波油价下跌周期中,中国政府从2014年11月29日开始的45天内三次提高燃油消费税,经过这三次调整,汽、柴油的消费税累积增加了0.52元/升和0.4元/升。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陈占明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国际油价下跌给油品升级提供了时间窗口,使得油品升级成本能与低油价相抵消,是经济整体成本的节约。”这也是国内消费者看到国际油价下跌,却对国内成品油降价感觉不明显的原因。

但在全球范围内,各国政府依然在挥霍燃油补贴,来支持原油产出。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化石燃料每年获得的补贴为5500亿美元,是可再生能源的四倍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则更高,其在5月份时表示,2015年各国花在原油、天然气和煤炭上的补贴为5.3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6.5%,超出全球公共卫生支出;而2011年的数据为2万亿美元。

IMF报告指出,能源补贴数额巨大且极为普遍。其中,亚洲新兴经济体约占补贴总额的一半,发达经济体占1/4左右。按绝对值计算,能源补贴最大的国家是中国,其次是美国,第三是俄罗斯。

能源补贴浪费了财政资金,很难惠及穷人

那么在低能源价格、高政府债务,以及越来越多人关心碳排放的情况下,为什么各个国家依然痴迷于能源补贴?

IMF将能源补贴分为税前和税后补贴。传统的“税前”政策让价格低于供应成本,从而让民众能够给汽车加油,或转化为电力用于照明,这样的政策在发展中国家更受欢迎。在石油生产国,比如尼日利亚和委内瑞拉,低燃油价格对于贫困人口来说,是拥有大量自然资源禀赋的好处之一。富裕的国家也实行补贴,比如美国,今年的补贴达到6690亿美元,它所采取的措施是“税后”政策,但这样的政策并没有把环境破坏成本算入到价格中。

《经济学人》认为,能源补贴浪费了财政资金,很难惠及穷人,让富人开更多汽车的同时获得了更多的权利。IEA称,仅8%的能源补贴用于最贫穷的五分之一人口。这笔钱本可以更好地用在道路、医院和学校建设上。此外,补贴还有可能滋生黑幕。在尼日利亚,数十亿美元资金用于进口燃料,而让当地遭受资金短缺。

环境保护主义者则认为,支持化石燃料会抑制清洁能源的发展,促进空气污染以及气候变化。IMF的数据显示,如果补贴取消,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下降超过20%,政府收入则会增加2.9万亿,相当于GDP的3.6%。

目前,大多数国家意识到能源补贴是不可持续的,但取消补贴则可能成为政治上的烫手山芋。例如尼日利亚,2012年取消燃油补贴后发生了街头暴力抗议事件。但部分国家在低油价时期,减少了能源现金补贴,获得了好处。

根据《经济学人》的解释,IMF的数据中并没有算入“税后”环境成本。扣除这些,国家用来填补“真实”价格与消费者真实花费之间的价差资金在3300亿美元,比2014年的5000亿美元少。IEA的数据则没有将环境成本算在里面,认为补贴从2013年开始一直在下跌。但真正的考验来自于当油价上涨,消费者却要求油价再次保持低位之时。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