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民日报评广东骗补案:恐非“只怪敌人太狡猾”就能交代过去

姜赟/人民日报
2015-07-29 08:05
来源:澎湃新闻
舆论场 >
字号

一头生猪竟能“拱倒”8县畜牧局长,这不是奇闻。在广东梅州,下属8县的在任或原任畜牧局长,均栽倒在“生猪养殖场骗补门”,涉及专项补贴资金超过7000万元,造成国家经济损失1000多万元。这么多畜牧局“一把手”绊倒在同一个地方,值得深思。

案情显示,有的养殖场连一头猪都没有就骗补50万元,有的不达标却能“跨栏”申报,有的超额申报也能通关无阻。遵照规定,生猪补贴须经过申请、审批、公示、验收等多个环节,县级管理部门上报后还有省市两级审查。人们不禁会问,如铜墙铁壁的制度防线,何以像纸糊般一捅就破?

南宋理学家朱熹有句名言:“天下事,坏于懒与私。”细究此案,不难发现部分畜牧干部视国家补贴为到嘴的“唐僧肉”,有意造假申报材料,存在玩忽职守、滥用职权、贪污受贿等谋私问题;也不难发现审查验收人员只坐在办公室里核验“看不出问题”的材料,而不愿脚下沾泥跑到现场去核查。即便去核查,也不多方求证,竟被申报者“忽悠”到另一家养猪场去而没觉察。凡此种种,恐非一句“只怪敌人太狡猾”就能交代过去的。

梅州案提醒我们,再严谨的规则体系,再精妙的制度设计,都无法做到完美。寻租就像小偷一样,总是乘“虚”而入,不会敲门通知。制度的纸面之实,遭遇执行之虚,就会漏洞百出,被人钻空子。因此,生猪补贴审查尽管有层层审批与各种监管措施,却最终在现实“虚症”的异化中成了摆设。

近几年,在低保、医保、扶贫、节能、创业等领域,国家一系列补贴惠民政策对于兜底民生、行业转型升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骗补门”也层出不穷,令国家的“甘露”跑冒滴漏,进了腐败干部和不良商人的腰包。可见,制度虽恒定、管长远,但维护检修也必不可少。时时检视制度之笼是否坚实、严密,才能关得住“老虎”,也跑不掉“苍蝇”。

防止执行之虚,更为重要的是,要让群众成为制度的守笼人。纵观一些“骗补门”,相关部门公开信息只上网不到户,由于存在“信息鸿沟”,利益相关人根本无从监督。打破“暗箱操作”,还得把钥匙交给群众。落实群众的知情权,进而激活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实现“四权”的“连续效应”。如此一来,权力寻租的欲望再强烈也不敢胡作非为,腐败再隐蔽也逃不出群众的眼睛。钻空子的人,终将被钉死在空子里。

【延伸阅读】

猪场骗补案规模创多项纪录

据梅州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李永平介绍,截至7月初,梅州查办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改扩建专项补贴系列案31件31人,初步统计涉及专项补贴资金7000多万元,造成国家经济损失1000多万元。他说:“这是梅州检察机关历年来查办案件中办案规模最大、查处范围覆盖最广、查处人数最多的系列案。”

值得关注的是,梅州全市下属的梅江、梅县、兴宁、平远、蕉岭、大埔、丰顺、五华等8个县(市、区),都有在任或原任畜牧局长被立案查处。其他犯罪嫌疑人还包括县级畜牧局副局长9人、农业局长2人、农业局副局长1人、发改局副局长1人、畜牧股长5人。

李永平说,立案查办的涉案人员多是县级畜牧、农业、发改等项目补贴主管部门领导,具有较集中的项目分配权和审批权,其中多数涉嫌滥用职权和玩忽职守,少数涉嫌受贿和贪污。其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涉案金额从30万元到150万元不等,贪污、受贿罪涉案金额(含非法所得)从5万元到60万元不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