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打工新鲜事 | ​他们是农民工,也是世界冠军,一起来看看他们的风采……

2021-07-16 17:3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世界技能大赛进入倒计时

八省市同步举办推广活动

2022年9月,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将在中国上海举办,按人社部统一部署,北京与天津、上海、江西等8省市同步举办“迎世赛 点亮技能之光暨7·15世界青年技能日主题推广活动”,现场展示了世界技能组织会旗与上海世赛旗帜,并点亮了第46届世赛倒计时牌。

据悉,通过全国选拔赛,北京市共有25名选手成功晋级19个项目的国家集训队,还有19个基地入选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名单。

本次活动包括大赛成果展示、知识普及、先进事迹报告会和“迎世赛 点亮技能之光”主题活动四个部分。

据介绍,北京市目前有技工院校26所,在校生约2.8万人,“十三五”以来,累计培养输送5.5万技能人才,毕业生就业率平均保持在99%左右。目前,北京市依托技工院校,已建成市级公共实训基地22家,年培训人数超过10万人次;建成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5个、实施深化建设项目18个,技能人才培养载体功能进一步强化。

目前,北京市技能人才总量已达364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12万人,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下一步,北京市将对接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培养更多优秀复合型人才;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质量,培养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畅通技能人才成长发展通道,健全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着力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

(工人日报 记者甘皙)

世界技能大赛上农民工展风采

自2010年10月加入世界技能组织以来,我国先后参加了5届世界技能大赛。2015年8月,在巴西圣保罗举行的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中国代表队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特别是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59名选手在52个项目中获奖,项目获奖比例达92.9%,在水处理技术、建筑石雕、混凝土建筑这3个新兴项目上,首次参赛就获得金牌,网络安全项目首次参加即获得银牌。其中很多获奖者都是农民工,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他们的风采吧——

从砌墙工到全国人大代表

他为中国实现了世界大赛零的突破

16岁成为一名砌匠,19岁一举夺得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优胜奖,实现中国代表队在砌筑项目上零的突破,23岁成为湖南省最年轻的全国人大代表。作为一名95后,全国人大代表邹彬用手中的砌刀,“砌”出了不一样的人生道路。

出生在新化农村的邹彬,由爷爷奶奶带大,父母一直在外地做泥匠,邹彬初中没读完就辍学了。不到16岁,邹彬跟着同村人进省城找工作成了“砌工”。

“那时,和灰浆、挑泥沙、搬砖头……脏活、累活,我都愿意干。得空偷闲,我就跑到砌墙的老师傅旁边‘偷师学艺’。趁着大家吃饭的间隙,我就自己练,慢慢地熟练了砌筑这门手艺活。”

邹彬回忆:“第一次到城里的建筑工地学砌墙时,工友们都笑话我,因为当时在工地上砌墙,砌的越多,工钱也就越多,但我只要觉得砌得不美观就推倒重砌。”

邹彬说,那时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开始萌芽,认为干活儿“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标准,坚持就一定能有收获”。

图形数据计算不准,邹彬就砌好一面墙,对照图纸,检查误差,再把墙推倒、拆掉,重新开始砌。八个月时间里,就这样反复练习。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邹彬获得了砌筑项目优胜奖,实现了中国在这一奖项上零的突破。那一刻,邹彬对工匠精神又有了另外一层认识,“要用十足的韧性接受挑战,用十足的耐心追求极致”。

邹彬说:“我特别想对更多的农民工兄弟姐妹们说,坚持干一行爱一行,成长为大国工匠,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一份力量。也真诚地希望全社会都更加关心关注农民工群体,让我们有更多学习提升、改变命运的机会。”

(综合工人日报相关报道)

“希望我的学生能获得更多奖牌”

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来自天津电子信息高级技术学校的实训教师梁嘉伟技压群雄,夺得了信息网络布线项目比赛的金牌。从一名负责户外光缆安装的农民工,到问鼎世界技能大赛,梁嘉伟究竟走过了怎样的历程?

只有0.25微米粗细的玻璃纤维,扎进手指里钻心地疼,光纤是透明的,根本找不到具体位置,一痛就是一个月,只能忍着再练;手掌上的皮磨掉了一层又一层,戴上手套继续干。作为2017年世界技能大赛信息网络布线项目金牌获得者,梁嘉伟已经不记得有多少根纤维扎进手指。

技能强,中国强,作为职业学校教师,能够站上世界技能巅峰,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夺取金牌。梁嘉伟,天津市电子信息高级技术学校网络布线专业实训教师,用执着和坚毅,专注于一遍遍的自我超越,用汗水和努力,打破了日本一直在这个项目上的垄断。

制作我们平时插网线用的小小水晶头,是信息网络布线项目的基本功。上一届大赛中国选手最好成绩是17秒,梁嘉伟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15秒。他从学校借来三个摄像机,从多个角度记录每天的训练情况。通过反复回看,他发现自己“做了太多的多余动作”,而多做一个动作就要比对手多花1.5~2秒。发现这个问题后,马上重新制定操作步骤,再进行高强度的训练。

每天清晨,常规的两公里慢跑后,梁嘉伟就开始了一天的训练,上午铜缆训练,下午光缆训练,晚上继续训练并总结。

从训练速度开始,梁嘉伟善于动脑,三个摄像机全方位架在自己面前,对比国外选手的视频,减少多余动作,哪怕只是微秒的时差。

梁嘉伟在生产工厂,看一线技工工作,体验装配全过程。一系列刻苦训练,梁嘉伟不负众望,熔接超过80芯,高出世界技能大赛的满分标准。还总结了多项针对速度、精准、美观、质量的训练方法。

训练中,梁嘉伟的手指经常被光纤扎到,刺心的疼痛,一痛就半个月、一个月,只能贴上创可贴继续忍痛训练。手掌磨破了,带上手套继续干,手掌上的皮掉了一层又一层。梁嘉伟开玩笑地说,人家是到了季节换皮,而自己却是每天都在换皮,让自己坚持撸起袖子努力干的原因,只能对自己说,一点痛,一点苦不算什么,一定要为国争光,一定要走上阿布扎比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的舞台展示自己,让全世界亲眼目睹中国高技能人才的水平和风采。

不同的行业,相似的经历,“金牌工匠” 梁嘉伟的成长都离不开对初心的坚守。鲜花与掌声之后,梁嘉伟的生活重新回归平静。用技术创新实现“制造强国梦”,是梁嘉伟心里孜孜以求、不懈奋斗的中国梦。

(来源:中工网)

从深度贫困地区走出来的世赛冠军

带着国人的期许,赵脯菠走上了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的舞台,摘得焊接项目金牌,成就了我国在世界技能大赛焊接项目上的三连冠,成为继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宁显海夺冠之后,又一位从深度贫困地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走出来的世界冠军。

从2013年选择做一名焊接技术工人开始,赵脯菠就全身心投入到焊接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中,无论寒冬酷暑,一直坚持每天十几个小时高强度的学习训练,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

为了快速掌握焊接技能,赵脯菠如饥似渴地阅读焊接方面的书籍,花费比别的同学更多的时间,勤奋练习,遇到技术难点及时向老师请教。

炎热的夏天,闷热的焊接场地里温度高达40度,汗水一次又一次浸透了衣背,赵脯菠日复一日地埋头苦练。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努力,赵脯菠的焊接水平快速提升,成为同学中的佼佼者。但他并没有因此满足,因为他期待用双手使全家摆脱贫困的愿望还没有实现,赵脯菠要加倍努力、再努力。

仰焊是四种基本焊接位置中最困难的一种,焊接时熔池处于工件正下方,受重力影响焊缝成型控制难度较大。

赵脯菠初学仰焊,对仰焊的引弧位置、电弧长度、摆动幅度及各项焊接参数的匹配经验不足,导致前期焊缝成型不理想,并存在较多缺陷,为此,赵脯菠曾经一度十分苦恼。

但在老师的指点下,赵脯菠通过多问、勤学、苦练和琢磨,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了技术要领。

赵脯菠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但焊接岁月留给他的痕迹也同样明显,尽管安全防护已经十分到位,但弧光照射和高温炙烤仍无法避免,电弧灼伤了他的脸颊,熔融的铁水与焊渣烫破了他的皮肤,特别是持焊枪的右手,留下多处焊接人特有的抹不去的“印记”。

对此,赵脯菠乐观地说:“既为焊接人,怎无焊接痕?”焊接岁月留给赵脯菠一种与他年龄不相符的成熟与稳重。

从小山村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赵脯菠凭借多年刻苦努力练就的精湛技艺,先后获得第13届全国工程建设系统比赛第2名、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焊接项目全国选拔赛第1名、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焊接项目冠军、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并被国务院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焊接时跳跃的焊花温度高达几百、上千摄氏度,即使穿着厚厚的防护服,焊花依旧能够通过防护服灼伤我的皮肤,我手臂上的这些疤痕也见证了我的成长。”赵脯菠动情地说,这些璀璨的焊花和美丽的伤疤陪我走上了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的最高领奖台,实现了我的冠军梦想,也实现了中国在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以来焊接项目的“三连冠”。

在谈到如何看待“工匠精神”时,赵脯菠非常坚定地说:“成功没有捷径,只有踏踏实实一步步往前走。我认为工匠精神就是一个人一辈子干一件事情,把这件事情干到极致、干到最好。”

谈及未来,赵脯菠表示,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新时代复合型的高技能人才,为“中国制造”成为“中国精造”贡献自己的力量,继续为党和国家争光。

(来源:人民网)

原标题:《打工新鲜事 | ​他们是农民工,也是世界冠军,一起来看看他们的风采……》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