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被冷落到一票难求,这部影片讲述了人性最复杂的样子

2021-07-20 08:2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朵朵 耳朵里的博物馆

你好,我是朵朵~

讲述战争的《钢琴家》《美丽人生》《拯救大病瑞恩》等电影我个人很喜欢,但有些描写战争的画面,并不适合孩子观看。

今天我为你选出了《波斯语课》,倒是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看。(各大视频网站已上线)

虽然名叫《波斯语课》,但全影片并没有出现几句波斯语,这到底是怎样一部影片呢?

-1-

求生欲下的语言天赋

如果不是影片伊始那句“根据事实改编”,真的很难想象,一个人在艰辛与恐惧的情况下,可以用短暂的时间创造出一种语言。

故事,从这里开始:

主人公雷扎是二战时期被俘虏的犹太人,在临枪决的时候,他大喊道:“我是波斯人”!

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因为这一句话,雷扎活了下来。因为一个叫科赫的军官,正在寻找波斯人,期望可以学习波斯语。

机智的雷扎骗过了科赫,让其相信自己真的是波斯人,雷扎的性命暂时保住了,但接下来的挑战更如在刀尖上舞蹈。

雷扎为了活下去,决定创造一种“波斯语”。

然而,一个谎言的开始,便意味着要用无数个谎言去圆。

创造语言可以胡诌,但要记住这些“波斯语”,却相当难,就如雷扎所说:

“编单词倒不是问题,但要全部记住,根本不可能,而且之后会越来越多,无穷无尽。”

就在雷扎一筹莫展的时候,科赫又给雷扎布置了一项新任务——抄写新进集中营的人员名单。

也是这个抄写过程,启发了雷扎,他以名单中人员的名字为依据,发明出了一种新的“波斯语”。

这门新的语言,不仅保住了雷扎的性命,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那2840个人的名字,让他们被人们永记。

这部由德国、俄罗斯、白俄罗斯合拍的战争片中,从公映以来,获得极高的反响,口碑也是一路爆棚。

B站评分9.7分:

豆瓣评分8.2分:

有如此高的评价,我觉得有两部分原因:

一是多强联手,精心打造。这部剧是由多国联合制作的,导演瓦迪姆·佩尔曼是乌克兰裔加拿大人,主角是到法国发展的阿根廷演员,还有一部分演员是德国人,而拍摄地则在白俄罗斯。

二是影片中堪称教科书的摄影,不管是室外还是室内,对于光和影的应用,都非常优美,就像是一幅幅俄罗斯油画。

比如德军在枪决犹太人的场景,唯美的景色和残酷的事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很大的冲击感。

同是室内,在集中营时运用冷色调的明暗对比,给人一种朦胧美,也和画面中人物内心的麻木相互呼应,让人感到意味深长。

在集中营被解救之后,光线则变为暖色调,充满希望和温暖。

-2-

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看见

如果没有雷扎,那2840个犹太人,将只是成为一个数字,他们的名字将被永远的遗忘。

集中营第一次被清空后,雷扎在空地上捡起了一个布娃娃,上面缝着一个带“AVIVA”名字的布条。

拿着布条,雷扎回到曾经住满人、现在却空荡荡的集中营宿舍,他给“AVIVA”这个名字,在“波斯语”中,赋予了“生命”的含义。

雷扎对生命的理解,自此开始从“自我”扩散,看着每死去一个人,就会被划掉的名字,雷扎决定不再简单地创造单词。

他利用给集中营中的囚犯打饭的机会,询问他们的名字,结合印象,创造出更独特、有意义的“波斯语”来。

从此,一个单词,一个生命。

而雷扎的内心,也唤醒了更深的感触,他开始想要保护那些被囚禁的人。也因为此,他也得到了对方的保护。

在新到集中营的一批人中,来了一位真正的波斯人。曾受到雷扎帮助的犹太人,帮助雷扎度过了难关。

而雷扎也宁愿牺牲自己的性命,和一位犹太人交换外套,去保护另一个生命。

著名思想家爱默生说:“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

当集中营被解救后,雷扎被问道是否记得那些曾被关在集中营的人名时,雷扎说自己记得,不是一个两个,而是2840个名字。

当那些名字在雷扎的嘴里一个个被背出来的时候,所有的人都震惊了。

大家纷纷停下手中的工作,看向雷扎,而雷扎早已红了眼眶,溃不成军。

这是那2840个灵魂,留下的痕迹。

故事在结尾这一刻推向高潮,我在观看时也是无比震撼。他每念一个名字,电影中的细节就跟着在大脑中闪回,仿佛此刻,我们就是主人公。

-3-

人性的复杂

对于新“波斯语”,科赫说:“这门语言真美。”

然而这门语言的背后,是一个个受难的犹太人,是雷扎痛苦的内心,是战争的残酷。

军官科赫本是一个残暴的人,在一次野外聚餐中,科赫突然问雷扎,在波斯语中,“树”应该怎么说。

雷扎一时失言,混淆了“树”和“面包”的发音,科赫暴怒,认定雷扎欺骗了自己,雷扎被狠狠凑了一顿,并被送到采石场。

因为极强的生命力和求生欲,雷扎在病榻上的呓语,也是自己发明的波斯语,也因此“证明”了自己就是“波斯人”,再次教授起自己发明的“波斯语”来。

随着时间的流逝,科赫有了很大的改变,说德语的科赫是冷酷的,但说“波斯语”的科赫却是温暖的,他还开始有意无意保护起雷扎来。

这便是语言的力量,一如古罗马哲人西塞罗所说:“理性和语言是人类交往过程中的纽带。”

因为这门特殊的语言,我们也发现了科赫另外的一面——向往和平。

他用新“波斯语”做出的第一首诗,是向往和平的诗:

“风把云吹向东边,吹向灵魂渴望和平之地,我知道在那里,我会幸福,在那云飘向的远方。”

但讽刺的是,他用和平的语言“讲述”着残酷的现实。

他战争结束后的愿望,是去德黑兰开一家德国餐厅。

是呀,没有人会真正喜欢战争。

只是,有人选择了麻木,如豆瓣评论中,网友们所说:

“对窗外殴打与谩骂的声音充耳不闻,用受害者名字构成的语言歌颂着和平与幸福。”

“你随口一说就是一大片生命。”

这便是人性复杂的一面,没有完全的白,也没有完全的黑。

思想家狄德罗也说:“人类既强大又虚弱,既卑琐又崇高,既能洞察入微又常常视而不见。”

做为战争题材的影片,《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家》描述的有些惨烈,反派被刻画的100%残暴。但《波斯语课》中没有太过于惨烈的场景,在一场语言的乌托邦中,历史被呈现,人性被揭露,是可以让孩子们深思的一部影片。

要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很少有了解人性本质的机会,但明白人性的多面性、共性以及个性,孩子遇事才不会简单地用“好人”和“坏人”去做区分、判断。

分析行为后面的人性,是积极处理问题、养成良好思维的一种好方式。

这一点,通过影片,也可以习得。

和孩子一起看看这部影片,探讨一下人性之花吧!

原标题:《从“被冷落”到“一票难求”,这部9.7分“奥斯卡遗珠”口碑爆棚,讲述了人性最复杂的样子》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