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文物保护】听一堂敦煌壁画保护与修复课

2021-07-19 19:1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我是一名敦煌石窟的文物保护工作者,你们看到的是壁画的精美,我看到的都是问题。”57岁的苏伯民说。

这位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用他拍摄的一张张照片,展示出壁画上出现的各种病:

疱疹、疱疹起甲、龟裂、粉化、脱落、酥碱、裂隙、空鼓、地仗脱落、微生物损害、包括菌害、霉变、变色、植物损害(枝条根须)、动物损害(虫,蝙蝠的排泄物)、重层壁画、划痕(游客刻字)、烟熏(白俄士兵在一战后,曾在窟内吃住)、泥渍。

他就像组织医生在进行会诊,会诊的对象不是人,而是出现了问题的敦煌壁画。

(“患病”的壁画那些照片就不展示了,看得我直起鸡皮疙瘩。)

7月17日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中国馆藏文物保护系列讲座”第七讲上,苏伯民向非文保专业的100名普通听众讲敦煌壁画的保护与修复。

此次讲座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壁画保护的基本程序,壁画病害及形成原因,用于壁画检测的各类无损分析技术和壁画修复技术等。

对于敦煌莫高窟,我们许多人并不陌生。我曾经在不同季节去参观,旅游季人很多,但冬天顶着大西北刺骨的寒风去莫高窟,游客明显就少多了。

我每次去参观,讲解员讲的内容重点是壁画艺术性,如线条色彩等细节。尽管我很想知道,这些经历了1600多年岁月的精美壁画是如何保护和修复,但因在每个洞窟参观时间有规定,我也只能随大流跟着游客走马观花了。

首都博物馆的讲座票很火爆,放票时间没有规律,有一次居然是晚间11点。幸好,我及时抢到了敦煌壁画的保护与修复这期讲座的票。

我早早来到讲座大厅外,已经有许多人在等候了,年轻人居多。

↑苏伯民在讲座中

苏伯民有着西北汉子明显的性格,讲话直来直去。在多年从事敦煌壁画保护的相关研究工作中,主持和参加了10多项壁画研究项目和壁画保护工程,对莫高窟充满了感情。

据他介绍,莫高窟是目前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石窟遗址,它见证了古中国、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等多元文明的交流荟萃。

到目前,莫高窟保留735个洞窟,45000平米壁画和2000多尊彩塑。它是丝绸之路上一颗最璀璨耀眼的明珠,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

自十六世纪中叶后的几百年间,莫高窟处于一种无人管理的境地,石窟遭受到了比较严重的自然和人为破坏。直到1944年敦煌研究院成立,才开始了对莫高窟的保护、研究、弘扬等各项工作。

几十年来,几代莫高窟人发扬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不断努力,应用各种科学技术,石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管理,也逐步恢复了昔日的光辉。

1987年,莫高窟因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全部六条标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我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

↑壁画保护方法流程。对古代壁画和彩塑的保护必须按照既定的程序分步实施。

“文物保护要依靠科技。”苏伯民说。“在保护方面,我们聚焦古代壁画、土遗址、数字化等方面的关键瓶颈问题。古人做壁画结构非常讲究,工艺和材料历经千年仍然精美,因此,只有从业十年以上的技工才允许对敦煌壁画进行修理。”

↑壁画结构术语。

鉴于技术修复的内容太专业,我就把在现场从苏伯民PPT拍摄的照片挑选一些进行分享。

莫高窟每天能承载多少游客?

在此次讲座的第二部分,苏伯民介绍了敦煌研究院开展的“莫高窟游客承载量”研究结果,以及基于物联网技术建立的预防性保护监测系统。

苏伯民提出,每一位游客都是一个承载量,在洞窟中会引发哪些问题?

他以一个人0.5平面空间、参观时间5分钟为例介绍说:“40人进入洞窟后,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经过检测,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莫高窟一天游客承载量为6000,我们采取了预约制。

但目前是旅游旺季,每天有两万游客。我们实施的办法是,游客先在数字展厅看到壁画的细节,再进入实体洞窟。没有预约洞窟的游客可参观窟区和四个必看洞窟。”

↑游客承载量研究方法

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在测试中还发现,下雨时洞窟中的湿度增加。经过监测得出结论,洞窟湿度不允许超过62%。

苏伯民强调说:“预防不仅是技术问题,而且是理念问题,管理的意愿和能力问题。保护意味着游客文明程度的提高,我们还运用云展览、融媒体传播等多种传播方式,不断创新敦煌文化的传播途径和弘扬模式。”

↑每天60个开放洞窟,每个洞窟的访问时间小于5分钟,80个讲解员,8条参观路线,10个参观洞窟,每一组游客人数为25人。

在提问环节,有一位女听众发问:“我几年前去莫高窟,在计划好的参观下一个洞窟时,导游说,下一个洞窟二氧化碳超标了,我们不能进去了。二氧化碳怎么会对壁画造成损害呢?”

苏伯民说:“二氧化碳测试针对的不是壁画而是游客的体验,曾经发生过因二氧化碳超标,游客和讲解员在洞窟中晕倒的情况。”

女听众点头说:“这下我明白了,这件事已经纠结了我好几年。”

来源:颐之道

监制:陈锦业 责任主编:贺雁鸿

原标题:《【文物保护】听一堂敦煌壁画保护与修复课》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