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刷屏了!央媒采访团纷纷聚焦黄岩共富“密码”

2021-07-19 20:1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日前,由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中新社等媒体组成的“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央媒集中采访团走进黄岩,用镜头和文字记录我区在共同富裕进程中的探索和实践。

快来感受这波刷屏吧

人民日报

1

7月15日,人民日报客户端刊发《共同富裕看浙里|台州黄岩:“手拉手”东西协作 点亮共富“小橘灯”》。

全文如下

↓↓↓

台州黄岩存在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尤其是西部山区山高林密,受长潭水库水源地保护以及地理条件制约,经济发展较慢,涉及7个乡镇、11万户籍人口。为此,今年开始,黄岩重点实施乡镇街道对口支援、部门和重点企业联村、干部联户、住房共建等十二大行动,通过全域协作推进共同富裕,打响共同富裕“橘”品牌。

岭根村位于宁溪镇南面,该村建立了“小橘灯暖心工坊”,探索“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积极响应黄岩“全域共富”工作,与浙江黄岩希乐工贸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引进杯盖组装生产线,利用村集体闲置房屋进行生产,村集体每年按年度发放工资的8%进行分红,实现村集体、农户双增收。目前已吸纳岭根、吴家岙、宁联、金岙等村的53名农户就业,其中低收入农户及其家属近10人,人均月增收达到3000元左右。

(向下滑动查看)

2

7月15日,人民日报客户端刊发《共同富裕看浙里|台州黄岩五部村:“小橘灯”暖心工坊让村民家门口就业》。

全文如下

↓↓↓

五部村位于台州黄岩宁溪镇西北方向大约两公里处,村庄探索“党建引领、以城带乡、以工哺农、全域协作、共同富裕”模式,融合“小橘屋”“小橘灯”暖心工坊,整合社区医生、居家养老照料中心、乡村公交、快递等便民配套项目,为群众提供“最后一公里”的服务。

目前,五部村“小橘灯”暖心工坊对接农产品有限公司引入削菜花和喷雾机背带产业,同时持续做好五部村白茶采摘加工产业,优先吸纳低收入农户就业,已解决全村近80人在家门口就业。

经济日报

7月16日,《经济日报》刊发文章《“小橘灯”送暖,家门口致富丨共同富裕看”浙”里》。

全文如下

↓↓↓

走进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宁溪镇五部村的“小橘灯”工坊,许多上了年纪的老人家正在处理菜花,她们刀起刀落,动作迅速。由于菜花的形状不规则,人工处理后更适合用于酱菜腌制,然后通过机器处理包装封装,最后分发销售。

黄岩是中国蜜橘之乡,“小橘灯”工坊的名字来源于此,同时也希望工坊能像作家冰心的《小橘灯》那样温暖在此工作的人。“小橘灯”工坊是黄岩区以建立村企互赢为目的的产业富民体系,立足于挖掘当地传统农副产品,实现送项目到村、送岗位到户、送技能到人,优先吸纳低收入农户就业,让村民们多了在家门口的就业机会。一个车间可以容纳50至100人,目前五部村已依靠“小橘灯”工坊解决全村近80人在家门口就业。

与五部村“小橘灯”工坊对接的台州市晨起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洪鸣向记者介绍说:“我们解决的就是年龄渐长的村民想赚钱赚不到的问题。工坊就在家门口,只要在家会做饭切菜就可以报名,多劳多得,时间也灵活。”

工坊一年有十一个月可以运作,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报名做工,新手一人一天能赚70至100元,熟练后一天可以赚到150元。

村民们热情参与其中,既实现了自身价值,也从实处提高收入、改善生活。

(向下滑动查看)

中国新闻网

1

7月15日,中国新闻网发表《浙江台州黄岩全域共富路:“家门口”就业背后幸福多》。

全文如下

↓↓↓

浙江台州黄岩一处“小橘灯”暖心工坊 邵燕飞 摄

“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对我们老年人来说,真的很幸福!”今年70岁的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宁溪镇五部村村民陈阿姨没想到,如今的生活大变样,她这个在家务农的老人能够在村里开办的“小橘灯”暖心工坊上班赚钱,处理菜花梗也能每天收入六七十元。

浙江台州是中国民营经济发祥地,民富程度高。然而放眼台州全域,地处长潭水库水源地保护区的黄岩西部山区7个乡镇、11万户籍人口,一直受饮用水源地保护与地理条件限制,经济发展缓慢。

橘光广场 邵燕飞 摄

区域间的发展沟壑该如何消弭?“十四五”开局之年,黄岩对标“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新使命,率先实施全域协作推进共同富裕工作,撬动全域资源,不断缩小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的差距。

中新网记者14日踏访地处长潭水库水源地保护区上游的“全国文明村镇”宁溪镇五部村,当地“无中生有”建立起的“小橘灯”暖心工坊、“小橘灯”社区、小橘屋等频频受到当地村民点赞。

“这里的村民没有太多就业增收渠道,生活水平很难提高,于是我们就在思考引进工坊、车间等劳动密集型的手工加工业来增加村民收入。”宁溪镇党委书记胡鸥说,“小橘灯”暖心工坊便应运而生。

台州黄岩宁溪镇五部村橘光乡村服务中心 邵燕飞 摄

削菜花、剁菜梗、装袋……走进“小橘灯”暖心工坊,数十名村民们正忙得不亦乐乎。

“自从有了‘小橘灯’暖心工坊,不少村民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也减轻了家庭的生活负担。”宁溪镇五部村党支部书记陈仓军说,“小橘灯”暖心工坊解决了村民尤其是老年人在村里就业难、增收渠道少的问题,“村民就近挣钱,既自由又能顾家。同样也培养了一些低收入农户依靠劳动致富,改善生活条件。”

伴随黄岩“东厂西扩”行动,越来越多企业将部分需要手工加工的生产环节挪到了黄岩西部山区。“小橘灯”暖心工坊管理人员张杏飞从原加工点来到五部村的加工点,负责指导村民做工以及把关产品质量。她告诉记者,能有这样的就业渠道,村民们的积极性都很高。

事实上,“小橘灯”暖心工坊也为企业解决了部分用工问题。台州市晨起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洪鸣说,菜花加工在清洗、消毒、烹饪、包装等环节都可实现机械化操作,但是切削仍然需要人工加工,“这样正好能够对接上西部山区农村闲余的劳动力,对村民稍加指导,他们很快就能熟练上手。”

台州黄岩宁溪镇五部村党群服务中心 邵燕飞 摄

据了解,黄岩通过建立村企互赢的“小橘灯”暖心工坊,已引导该区企业、合作社、农业基地、加工作坊等52家劳动密集型市场主体下沉,与54个村达成合作,建成54个“小橘灯”暖心工厂和工坊车间,吸纳900多名当地民众就地就业(其中低收入农户215人),平均每年可帮就业民众人均增收1万元。

胡鸥介绍,宁溪镇将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建立以工哺农、村企互赢的“小橘灯”产业扶持体系,将继续加强产业合作、资源互补、劳务对接,吸纳贫困边缘人员和乡村留守人群就地就业,实现送项目到村、送岗位到户、送技能到人。

在橘乡黄岩,与“小橘灯”暖心工坊一起打响共同富裕“橘”品牌的还有“小橘屋”,这是当地解决困难民众“住房难”问题的一项兜底举措。

“我家原来是危房,刮台风的时候塌了。现在政府把房子建好,让我住在这里,我感觉特别满意。”宁溪镇五部村村民陈开仁说,他的“新家”位于五部村“小橘屋”二楼,配有卫生间、电视、沙发、衣柜等,拎包就能入住,并有公共厨房能提供一日三餐。“我还负责‘小橘屋’的保洁工作,能获得一份稳定的收入。”

“‘小橘屋’的入住对象主要是村里低收入农户中的无房户和危旧房户、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民众及其他住房困难民众。”陈仓军说,“小橘屋”能很好地解决这些群体“住房难”问题,让他们“有得住、住得好、能安家”,在共同富裕道路上“不掉队”。

据悉,黄岩正开展住房共建行动,鼓励村集体通过规划新建、盘活流转等方式建设乡村“小橘屋”,计划在年底前实现297个行政村“小橘屋”全覆盖,让困难民众实现“安居梦”化作现实。

不仅如此,陈仓军介绍道,五部村还整合社区医生、居家养老照料中心、乡村公交、快递等便民配套项目,将“小橘屋”打造成村民家门口的康养中心和乡村公共服务中心,为村民提供好“最后一公里”的服务。

“手拉手”东西协作,“点对点”强村帮带,“面对面”政企帮扶……奔跑在共同富裕道路上,黄岩正以实施“产业西进”,扩增就业资源保民生;探索“飞地经济”,激活项目资源增民利;发展“融合产业”,打通消费资源促民富等“组合拳”,持续推动共同富裕见真招实效。

从黄岩的探索实践放大到整个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颇具启示意义。

浙江提出到2035年,高质量发展要取得更大成就,基本实现共同富裕,率先探索建设共同富裕美好社会。

(向下滑动查看)

2

7月16日,中国新闻网发表《浙江西部山村的华丽转身:空心村又起炊烟》。

全文如下

↓↓↓

黄娅蝉(左)经营着炊圆店。 钱晨菲 摄

“来,刚出炉的炊圆快尝一下”,黄娅蝉一边笑,一边向游客递上了冒着热气的炊圆。香气扑鼻间,古村落的“烟火气”扑面而来。

黄娅蝉是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沙滩村人,她的炊圆店就开在村里的老街上。原本在城市从事餐饮行业的她不曾想过,会回到家乡进行二次创业。“村里水质好,原材料都来自老百姓,开业刚满一年我家的炊圆拥有了不少‘粉丝’,赶上忙的时候一天要做5000个,也通过快递寄到全国各地。”

台州黄岩地势西高东低,东部平原较为发达,西部山区相对发展不均衡,是浙江板块的缩影。而观察距离黄岩城区35公里的沙滩村的“复兴之路”,或可对山区村庄如何共富提供借鉴。

村民在家门口直播卖土特产。 钱晨菲 摄

沙滩村,依山傍水、底蕴深厚,是一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村。但当地曾因新村异地重建,原有的老街巷、房屋人去楼空,破败不堪,“荒废”的村子慢慢成了一个空心村。

2013年,沙滩村迎来蝶变转机。沙滩村所在的屿头乡请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杨贵庆作“美丽乡村”建设指导,乡村振兴的序幕就此拉开。

“踏进村落,我喜忧参半。喜的是,村里的文化遗存太尉殿保存良好,忧的是,环境着实糟糕,家家户户都是露天粪坑,既不卫生,又‘让人没有尊严’。”杨贵庆说。

改革的第一件事就是“厕所革命”,村里建造了一处“像样”的公厕,既为村民提供方便,也为游客所用。解决了“方便”这件头等大事,杨贵庆为沙滩村“量身定制”的改造计划全面铺开,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之间的辩证关系开始上演。

老建筑改为乡村振兴学院。 钱晨菲 摄

村里拙朴的老屋,悠悠的山水,保留了难觅的古朴味道。杨贵庆视之为乡村的珍贵所在,着手在老屋上“做文章”。在其推动下,沙滩村迎来德国“黑科技”,“旧粮仓”变身成现代化的“LOFT”多功能民宿。

炎炎夏日,如今走进民宿内顿感清凉不少。“德国团队运用新技术在保留老建筑原有墙体的同时,解决其容易潮湿的问题,并在建筑外部采用了太阳能屋顶、自然采光的天窗、建筑外围保温隔热系统,室内采用了节能门窗、水循环和通风设备。”黄岩区屿头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陈会力边说边向记者演示,其朝着民宿外墙泼了一杯水,水不但没有渗入墙内,就连墙壁都是干的。

“重生故事”不仅于此,村中原本的社戏广场成了文化休闲场所,柴火房“变脸”图书角和休闲吧,职工宿舍变成乡村振兴学院的讲堂,就连拆除废旧建筑残留的瓦片、砖块都用来铺了石板路……

修旧如故,却又处处透出新意的沙滩村,如今一年四季不仅吸引了全国游客慕名而来、各地调研团队前来“取经”,更是让村庄记忆里的“炊烟袅袅”再次重现。陈会力说,原来沙滩村只有1/3的村民留在村里,以老人为主,而现在回村居住、创业的村民已恢复到之前的70%左右。

保留乡村的原始风貌,量身打造“造血功能”,沙滩村实现了乡村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景在村中、村融景中,守着绿水青山,村民的日子也变得愈发红火。

(向下滑动查看)

3

7月17日,中国新闻网发表《浙江台州:以“九富”路径“探路”物质精神共富》。

全文如下

↓↓↓

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 钱晨菲 摄

地处长三角南翼的浙江台州是中国民营经济发祥地、股份合作经济发源地、市场经济先发地。台州发展起步于“民”、兴盛于“民”、潜力在“民”,富民之道正推动着台州实现共同富裕。

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新跑道”上,台州提出要推动民营经济创富,做强现代产业造富,畅通内外循环聚富,协调收入分配增富,优化公共服务享富,促进城乡统筹奔富,构建文化高地润富,打造美丽台州育富,完善市域治理安富的“九富”特色路径,成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

共同富裕先行,台州如何做?近日,中新网记者走进台州黄岩朵云书院、黄岩西部山区宁溪镇、屿头乡等地,从黄岩实践解码台州“共富密码”。黄岩正率先实施全域协作推进共同富裕,撬动全域资源,不断缩小城乡间发展差距,打通“精神共富”培育路径。

直播助农 钱晨菲 摄

城乡协调:“空心村”又起炊烟

“来,刚出炉的炊圆快尝一下!”台州黄岩屿头乡沙滩村村民黄娅蝉回乡二次创业,开起一家炊圆店,忙着向游客递上了冒着热气的炊圆。香气扑鼻间,古村落的“烟火气”扑面而来。

台州黄岩地势西高东低,东部平原经济发达,西部山区相对发展不均衡,是浙江板块之缩影。

依山傍水、底蕴深厚的沙滩村,曾因新村异地重建,原有的老街巷、房屋人去楼空,破败不堪,“荒废”的村子慢慢成了一个空心村。

2013年,沙滩村迎来蝶变转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杨贵庆及其团队来此“复活”古村。

在其推动下,沙滩村迎来德国“黑科技”,旧粮仓变身成现代化的“LOFT”多功能民宿。社戏广场成了文化休闲场所,柴火房“变脸”图书角和休闲吧,职工宿舍变成乡村振兴学院的讲堂,就连拆除废旧建筑残留的瓦片、砖块都用来铺了石板路……

如今,修旧如故又处处透出新意的沙滩村,不仅吸引了全国游客慕名而来、各地调研团队前来“取经”,更是让村庄记忆里的“炊烟袅袅”再次重现。

无独有偶,黄岩宁溪镇乌岩头村从20世纪80年代起,村民纷纷外出打工,到2014年前后,村里只剩下十几名留守老人,不少老房子都坍塌了,成了典型的“空心村”。

伴随乡村振兴,乌岩头村被列入浙江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此后经杨贵庆团队对村庄进行整体规划与改造,乌岩头村重焕新生,不少外出打拼的村民纷纷回村发展。

“竹隐泉”农家乐负责人陈元彬就是其中一员,他在村里开起农家乐,生意非常火爆。他谈道:“靠着绿水青山,打开门就能赚钱,每天呼吸新鲜空气,生活越来越好,心情也很快乐。”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宁溪镇乌岩头村民宿 邵燕飞 摄

全域共富:“小橘灯”点亮大民生

“小橘灯”点亮“大民生”,这是“橘乡”黄岩推动共同富裕“无中生有”的神来之笔。

“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对我们老年人来说,真的很幸福!”70岁的黄岩宁溪镇五部村村民陈阿姨没想到,如今的生活大变样,她这个在家务农的老人能够在村里开办的“小橘灯”暖心工坊上班赚钱,处理菜花梗也能每天收入六七十元。

由于地处长潭水库水源地保护区上游,宁溪镇产业发展受限制。

“这里的村民没有太多就业增收渠道,生活水平很难提高,于是我们就在思考引进工坊、车间等劳动密集型的手工加工业来增加村民收入。”宁溪镇党委书记胡鸥说,“小橘灯”暖心工坊便应运而生。

在宁溪镇岭根村“小橘灯”暖心工坊,村民们分工组装饮水杯瓶盖,忙得不亦乐乎;在宁溪镇五部村“小橘灯”暖心工坊,村民们则忙着削菜花、剁菜梗、装袋……

“自从有了‘小橘灯’暖心工坊,不少村民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也减轻了家庭的生活负担。”五部村党支部书记陈仓军说,“小橘灯”暖心工坊解决了村民在村里就业难、增收渠道少的问题,“村民就近挣钱,既自由又能顾家。同样也培养了一些低收入农户依靠劳动致富,改善生活条件。”

据悉,黄岩通过建立村企互赢的“小橘灯”暖心工坊,已引导该区企业、合作社、农业基地、加工作坊等52家劳动密集型市场主体下沉,与54个村达成合作,建成54个“小橘灯”暖心工厂和工坊车间,吸纳900多名当地民众就地就业(其中低收入农户215人),平均每年可帮就业民众人均增收1万元。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宁溪镇乌岩头村民俗博物馆 邵燕飞 摄

精神共富:永宁江畔升起一朵“云”

从黄浦江到永宁江,从上海之巅到官河古道,有一朵“云”飘荡而来,将书香与雅趣带给两个城市的市民。

今年6月,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旗下著名文化品牌“朵云书院”走出上海的第一个项目——朵云书院黄岩店开业,这是台州黄岩“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重要举措。

步入设计感十足的朵云书院,13000多册图书打造一座“精神粮仓”,1000余种文创好物颇具文艺范儿,“初心书房”展示百年奋斗历程,还特设台州黄岩传统文化“藏书阁”,传承千年永宁文脉。

为了最终的完美呈现,朵云书院施工的每个细节都至关重要,以“永宁江畔朵云乡”为理念,书院满足台州民众的更高文化需求,并展陈一系列台州元素的文创产品,用青年人喜欢的文化创意讲好台州故事。

“在朵云书院,不仅有个人的阅读收获,更能油然而生一种对于家乡以及家乡文化的自豪感。”朵云书院黄岩店项目工作专班副组长符求说。

“共同富裕不止在于物质,更要把握好物质富裕和精神富有的内在统一关系。”黄岩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车洁琼说,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感入手,为共同富裕提供底蕴支撑,朵云书院正源源不断地导入上海优质的文化资源,提升本地文化供给,在和一线城市优质文化资源无缝对接的过程中实现“精神共富”。

朵云书院黄岩店 邵燕飞 摄

诚然,上述一系列推动共同富裕的黄岩实践,是台州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的生动缩影。

台州提出到2025年,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将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率先基本建立推动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打造经济高质高效、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的市域范例。

并非台州一城一地,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的阳光大道上,浙江各地都在加速奋力奔跑。

(向下滑动查看)

浙江新闻客户端

7月15日,浙江新闻客户端刊发《黄岩一盏“小橘灯” 点亮村民致富路》。

全文如下

↓↓↓

80岁的台州黄岩宁溪镇岭根村村民戴香芳,在家门口 “再就业”了。工作是给塑料水杯的杯盖压密封圈,手脚还麻利的戴香芳一教就上手。一个杯盖三毛钱,忙碌一天就有近百元进账,还包工作餐。“做工不累,快乐得很。” 操着一口乡音,戴香芳边说边乐,暑假到了,她期待着用自己的工资给孙辈们发零花钱。

戴香芳所在的工厂有个好听的名字——“小橘灯”暖心工坊。黄岩盛产蜜橘,近年来,给人甜蜜温暖之感的“橘”在这里被赋予了新的意义。黄岩东西部存在发展差距,为促进西部区域百姓增收,当地推出了全域协作推进共同富裕实施方案,其中“小橘灯”暖心工坊项目,就是筛选出部分劳动密集型、没有污染的来料加工产业,进行“工厂西扩”,在解决西部就业问题的同时,也缓解东部的劳动力不足问题。

目前,作为试点的宁溪镇已有希乐工贸、市下控股、鑫旺农产品等6家东部企业落户,设立了十余个“小橘灯”工坊,3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岭根村的希乐小橘灯工坊,每天都有50多人来这里做工,其中还包括了近10位低收入农户及其家属,人均月增收约3000元。

跟着视频看看一盏“小橘灯”是怎么点亮村民共富路的吧。

(向下滑动查看)

中国蓝新闻客户端

7月14日,中国蓝新闻客户端刊发《共同富裕看浙里|黄岩有盏小橘灯,点亮共富路》。

全文如下

↓↓↓

黄岩西部地处山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人口大量流出,形成了许多“空心村”。

点亮“一盏灯”。建立村企互赢“小橘灯”产业扶贫体系,引导区内企业、合作社、农业基地、加工作坊等12家劳动密集型市场主体下沉,与21个村达成合作,建成7个“小橘灯”暖心工厂和工坊车间,吸纳334名贫困边缘人员和乡村留守人群就地就业,并鼓励村集体根据实际适当入股,实现送项目到村、送岗位到户、送技能到人。

三产协合、以工辅农,种好共同富裕“摇钱树”。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发展特色产业,充分调动低收入农户积极性,提高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向下滑动查看)

记者:吴宣仪

原标题:《刷屏了!央媒采访团纷纷聚焦黄岩共富“密码”》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