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老建筑的上海故事 | 淮海中路1285弄上方花园24号:张元济人生最后的二十载

2021-07-20 11:5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建筑是历史的脚印,是一个时代的智慧、情趣、财富,是审美品位的结晶和象征。

建筑,可以供历史学家考证历史的细节,可以让建筑学家研究建筑的发展,可以让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回望过去的岁月,可以让经过这里的人们寻访先人留下的曲折脚印。

故人已去,建筑仍在。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先人们,已经成为历史人物,但那些留下了他们的脚印、记录了他们的音容笑貌的老房子,却依然安安静静地待在原地,一如当初的模样,让人感叹岁月竟在不经意间流逝得如此迅速。

《老建筑的上海故事》,

邀您倾听这些用上海话诉说的、

有关老建筑的故事……

今天

要给大家讲述的是

淮海中路1285弄——

上方花园24号

张元济故居位于淮海中路1285弄上方花园24号。此处原为英籍犹太人沙发的私家花园,直到1937年才建造花园式里弄住宅,于1939年至建成,取名“上方花园”。“上方”二字取自旧诗“月在上方诸品静,心持半偈万事空”的意境。

上方花园里弄的总体构成为行列式布局,由74幢3层建筑组成,每一个门牌号为一个独立的居住单元。每栋建筑的风格各异,既有装饰简洁的现代式,也有缓坡筒瓦的西班牙式,且细部装饰富于变化,屋内宽敞明亮,是上海高档的新式花园里弄住宅的典型代表。

当年,上方花园的住户多为高级知识分子和银行、商行经理、律师、会计师和工商业主。1939年3月,当时中国最大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的董事长,著名的出版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张元济先生举家迁入上方花园24号,弄口“上方花园”四字即为张元济手书。

张元济的新居共三层,每层有两间并排朝南的大房间,屋前有一个小花园。他将底层东侧作客厅,西侧为餐室,他的卧室兼工作室是二楼西面一间,室内陈设简朴,房间西北墙放着一张床,床前有一张大理石桌面的红木方桌,这张桌子就成了他的工作台。他以73岁高龄,担负起抗战中流入市肆的稀世古籍《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的校勘、出版工作。在那张红木方桌上,他天天伏案至深夜。1941年秋,这部稀世珍籍更名为《孤本元明杂剧》影印面世,初版350部,很快销售一空。在这里,张元济还为重庆中央图书馆做古籍鉴定工作。经他鉴定的善本共3800余种,其中宋元古本300余种,与当时北京图书馆的善本藏书量几乎相等。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人进入租界,从此,张元济进入隐居状态,靠卖字维持生计。他向裱画店要了书法家们的润例作为参照,自己制订润格分发给荣宝斋等书画铺,请他们代售。

又函请京津杭等商务分馆代收写件,没想到各地人士仰其大名,纷纷前来求字,有对联、堂幅、屏条、扇面、册页等。甚至抗战胜利后,香港、新加坡等地仍有人慕名前来求字。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有幸获得张元济的墨宝。如伪浙江省长傅式悦曾托人带来一幅画和伪钞11万元,要张元济在画上题跋,只要写傅式悦的别号即可,被张元济拒绝了。

1942年初的一天,张元济家门前停下一辆汽车,下来三个日本人,他们递进印有“大东亚共荣圈”及三个人名字的名片,当时张元济正伏案写一幅尺页,瞥了一眼名片,便随手从桌上取了张便条,写了“两国交战,不便接谈”八个字,由儿子张树年下楼交与来访者,那几个不速之客只得怏怏而退。

建国后,张元济先后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上海文史馆首任馆长。张元济在上方花园度过了人生最后的二十载,直到1959年逝世。

来源:东方网

原标题:《老建筑的上海故事 | 淮海中路1285弄上方花园24号:张元济人生最后的二十载》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