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奥利奥失宠是因为中国人口味善变?其实是女性解放的结果

李裕晨
2015-08-29 11:19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三年前奥利奥饼干在上海风光庆祝100岁生日,而上周他们正在关闭上海的一些生产点。英国《金融时报》近日称,中国大陆人民发展出了世界上最善变的口味:美国人希望放学后吃到妈妈做的同样口味的饼干牛奶,但中国人希望每天都有新花样。

该报道被各大媒体冠以“奥利奥失宠仅用三年,因中国人口味太善变”等标题转发后,迅速引起热议。有网友不甘心英媒将奥利奥“失宠”归于中国人口味太善变,甚至分析了奥利奥不再受欢迎的各种原因:1、太甜太腻;2、太贵;3、吃了担心变胖……

不过,《金融时报》确实道出一部分的事实:不光中国人,其实全世界的口味都在变。“妈妈的味道”曾经是很多人一天疲惫的学习和工作之后无可取代的慰藉,然而在接下来的几代人间,这一味道是否能传续下去却面临着不小的问题。

这一切都源于女性开始走出厨房。2014年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发布的《中国大城市白领“回家吃饭”情况调研报告》显示,京沪穗等地的白领在外吃饭比例在三成上下浮动,而在深圳,则有42.4%的白领每周多在外用餐。数据似不惊人,然而比较起10年乃至20年前的情况,这一变化极为可观。

不过,即使新一代人仍能顽强抵抗饭馆文化对家庭用餐的冲击,他们对在家做饭的时间投入也不比往昔了。在著名网络社区“知乎”上的一则中外做饭时间比较的讨论中,多数年轻网友表示,凭自身经验,在家烹饪中餐从“平均一顿饭14分钟”到“用不了半小时”,并不比西式简餐耗费更多时间。然而,这种以几道简单炒菜为主的菜品,和童年记忆中祖母、母亲赶早买菜、几乎大半天的时间耗费在厨房里,最后烹煮出的满满一桌菜实属大相径庭。

往往耗时多个小时、甚至需要隔夜提前准备的“功夫”家常菜的传承被家常炒菜取代,而料理简便的家常炒菜却愈来愈多得被外卖、食品半成品和饭馆取代。家常烹饪的时间投入锐减,会导致普遍厨艺水准的下降,进而使我们的下一辈尝不到“妈妈的味道”吗?这一问题或属杞人忧天,在此之前,可以确定的是,家常烹饪时间投入减少这一趋势,已经难以阻挡。

世界性变局:女性走出厨房

《每日邮报》的一份报道显示,今天的英国女性平均一生花在烹饪上的时间约为2.5年,而这还达不到50年前的一半,在60年代,一位英国主妇平均一生要用6年时间为全家准备三餐。此外,男性的这一时间则增至1.4年。食品半成品与洗碗机这一类的新电器节省的时间都被考虑在内,并加以去除和修正。此外,根据2009年的一份研究,如果算上在旁“观摩试吃”、调情和放松的时间,英国男性每天待在厨房里的时间会比他们的伴侣还多14分钟(不过多数时间就仅此而已了)。

虽然7成的英国家庭仍由女性掌勺,然而进展还是显著的。根据该报今年一份更新的报道,在应该已经有接近三成的父亲承担起了全家的烹饪工作,比起上一代人的4%蔚为可观。87%的男性偶尔下厨,而上一代仅有55%会这么做。在调查中,29%的英国男性将烹饪列为自己的爱好,超过足球的22%。

据分析,这一现象或与英国女性的就业率提升有关。走出厨房,进入职场,使得半个世纪以来女性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巨大转变。BBC“电视大厨”安东尼·汤普森(Antony Worrall Thompson)甚至主张,对于那些在外承担大量工作和压力的职场女性而言,一辈子花2.5年的时间在烹饪上仍旧太多了。

在大西洋的另一端,情况也差不多恶劣。《华盛顿邮报》今年的报道显示,比起30年前75%的比例,今天只有不到60%的美国家庭仍在家用晚餐。这一衰减的趋势仍将持续,分析师预计,在不久的将来,美国将只有不到50%的家庭仍选择自己做饭。而在60年代,这一比率不分社会阶层都在90%左右。

60年代,美国两性花在灶头上的时间还有150分钟,而到今天则仅约110分钟。对此数字锐减贡献最大的人群即是职场女性,2008年女性日均花费66分钟在烹饪上,比起50年前减少了50分钟左右。与此对应的是,上世纪初,只有20.6%的15岁以上女性和5.6%的已婚女性在外工作,到了1975年,这一比率达到50%,上世纪末,已经有65%的已婚美国女性身居职场,随着女性就业率的上升,平均的家常烹饪时间也在一路下滑。

这一趋势在其他发达国家也普遍存在。随着男女平等与女性独立的观念在社会和经济领域得到实现,女性越来越多地走出家庭、步入职场,日均花费在烹饪上的时间越来越少,而这给自动化厨具、食品半成品与外卖行业创造了巨大市场。有充分理由相信,随着世界各国步入更为富足和进步的阶段,女性走出厨房,厨艺进一步简化将是普遍趋势。

新中国:上海爷叔原来不烧饭

不过,职场女性给家庭内部分工带来的冲击在中国已经不是新鲜事了,只不过这一现象到近二十年才超出了地域局限。早从50年前开始,上海就因种种巧合和偶然经历了类似的社会转变。

“上海男人原来是不做饭的。”今年初,美国马里兰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高峥在3月6日的哈佛大学中国两性讨论会中说道。上海男人真正开始下厨房的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

1949年,上海约有200万女性居民,仅17000人为工厂女工,而家庭妇女的数量则占120万。随着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深化,到1958年,已经有约75万名成年女性进入社会承担工作。1960年,77.58%的家庭主妇走出家庭,上海的妇女就业率位居全国第一。

妇女家务与职场的巨大压力迫使着家庭内部其他成员分担家务。随着50年代复杂的票证系统引入社会,为了最大化粮油票的价值,尤其是最经济地购置副食品(在上海这一方面的问题尤其复杂和突出,也被高峥教授阐释为上海男性尤其多地承担家务的原因),家里的男性都被动员起来关心和参与采购和烹饪的行列。与此同时,由于在食堂往往换不到与粮票数量相符的食物,很多年轻的上海男性结婚前就开始了自炊生活。

此外,新中国的员工集体宿舍也进一步推动上海爷叔加入烧菜大军。由于员工宿舍条件简陋,几家人只能共用一个厨房甚至走廊来做饭。大家一起在厨房和走廊做饭聊天,“公共厨房就变成一种文化了”。原本只是一部分家庭的理性选择,逐渐形成了上海城市居民的公共文化。

未来:“妈妈的味道”会消失吗?

其实,新中国历来在推进男女平等,尤其是男女就业平等上不懈努力。2014年贝恩公司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女性就业率高达73%,领先于许多发达国家(澳大利亚为66%、英国67%、美国62%),是全世界女性就业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不过,如果眼光不局限于这一方面,就难免发现中国女性的负担因而也常年维持在极高水准上,以网友戏谑的话来说“在欧美国家,如果一个女性既承担有偿工作,又承担家务,会被人认为神圣而崇高——因为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任务。但是在中国,这种状况,是人生的常态”。

可以想见的是,随着女性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男女平等在全方位落实,一系列变化都会发生:家庭内部分工发生变化,男性将更多地承担家务尤其是烹饪的责任。同时,为了节省时间,烹饪简化、更多地依赖食品半成品乃至厨房自动化也将不可避免发生。

就此来说,即使未来家庭的餐桌不仅仅被几道简便炒菜占据(如同今天的英美年轻人一个三明治了事),那些耗时多个小时乃至多日准备的“功夫”家常菜,也无疑面临着失传或衰落的命运,传统的“妈妈的味道”多少会失落一部分。

然而,在追忆长辈的精湛厨艺与哀叹年轻夫妻不会烧菜的同时,人们也应当衡量被家庭内部分工“剥削”着的妇女的重量:我们的祖母一辈女性,无可避免地生活而劳役在屋舍和厨灶中,她们的一生都被默默奉献在炊烟之下。从女性权利的视角看,看似美好的“妈妈的味道”背后多少有种不人道的东西,如同任何一种人类的宝贵技艺,它是有着极其高昂的代价的:单纯地、复古地谈论它甚至有一种不虞的残酷。

每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都意味着不少美好事物的逝去。不过,在厨房失去的时间,终将由未来母亲的自由来弥补。厨艺多少是要随着时代变迁而嬗变的,幸运的是,这一次的改变换取来的是一半人类更美好的生活预景。为此,我们应当做好准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