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郑州特大暴雨面前 辨清谣言之余 有些知识也值得了解

2021-07-22 17:2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以下文章来源于科学辟谣 ,作者科学辟谣

科学辟谣

由中国科协、卫生健康委、应急管理部和市场监管总局等部委主办,中央网信办指导,全国学会、权威媒体、社会机构和科技工作者共同打造。

2021年7月17日以来,河南出现持续性强降水天气,全省大部出现暴雨、大暴雨,强降水主要集中在西部、北部和中部地区,郑州、焦作、新乡等10地市出现特大暴雨。

7月20日,郑州市航海路东三环附近街道竖立起“危险”标识。新华社发(侯建勋 摄)

据郑州气象消息:2021年7月20日08时至17时,郑州市出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最大降水量出现在二七区的尖岗水库438.0毫米。

据中央气象台消息:2021年7月20日16-17时,郑州一小时降雨量达到201.9毫米!”

猝不及防,极度凶猛,此次特大暴雨用“百年一遇”来形容已经不太够了,说是“千年难遇”也不算夸张。包括郑州在内的河南省多个城市受灾严重,灾情的每一步动向也都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胡辣汤挺住,热干面/盐水鸭/瓦罐汤/老陈醋/煎饼果子……来了!”更多无法亲自前往支援的人们,只能不断刷新网络,关注最新的信息,为同胞祈祷。

一时间,关于郑州暴雨的信息铺天盖地而来,其中也不乏一些谣言和假消息浑水摸鱼、扰乱视听;有些人很想知道,这种罕见的暴雨究竟是因何形成的?我们今天就来先辟谣、再科普,希望大家可以保持以科学的态度关注灾情,正确看待极端天气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01

郑州暴雨

相当于1小时倒下150个西湖?

首先,必须肯定的是,此次暴雨的降水量确实非常惊人!郑州气象局对这次特大暴雨做了一个数据梳理和统计:郑州7月20日16时-17时,一个小时的降雨量达到了201.9mm;7月19日20时到20日20时,单日降雨量552.5mm;7月17日20时到20日20时,三天的过程降雨量617.1mm。其中小时降水,单日降水均已突破自1951年郑州建站以来60年的历史记录。

要知道,郑州常年的平均全年降雨量为640.8mm,相当于这三天下了以往一年的量。

7月20日,车辆在郑州市街头被淹。新华社记者 朱祥 摄

而网上随之出现了一些类似的数据,一个比一个惊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郑州暴雨粗略相当于1小时倒下150个西湖!”真的有这么恐怖吗?

气象学中常用的降雨量,是指一个观测点上单位面积上测得的,可代表观测点周围一个小区域的平均降水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某地下了多大的雨”。郑州市内的气象观测站观测到最大的1小时降水量有200多毫米的降水,如果以它来代表郑州整个地区的降水强度都是在同样的情况下,那么1个小时在郑州地区降下的雨的体积就是降水量(0.2m)乘以代表站所代表的面积(郑州的面积7500k㎡),把数字的单位统一起来就是:7500k㎡*(0.2/1000km)=1.5km⊃3;=15亿m⊃3;。

如果杭州西湖的蓄水量以0.1亿m⊃3;计算,那么“郑州降雨量相当于倒了150个西湖”只能说是一个粗略的估算,这样的说法勉强可以。不过,根据郑州市政府网站公布的数据,郑州全市总面积7446平方公里,且西湖的蓄水量也没有那么精确,再加上用全市最大小时降水量的点来代表全市各地的情况也是有一些夸大的。所以,网上流传的数据与真实的数据肯定还是有偏差的。

02

海洋馆爆炸 鳄鱼鲨鱼全出来了?

恶意造谣 添乱无耻!

7月20日晚间,社交媒体上流传一则4秒钟的短视频,显示一条巨大的鱼状物体在街区洪水中翻腾,据称是郑州“荥阳海洋馆被冲破,海洋馆中的鲨鱼逃出来”;与此同时,鳄鱼也跑出来了,甚至还“有图有真相”!

图片来自网络

首先,鲨鱼那则视频通过反查图片可知,该视频并非新发,而是来自国外社交媒体,原视频一共6秒,被裁掉的2秒清楚显示视频发生地使用的是俄语,查询图中电话号码也可以确认所在地是俄罗斯,且视频上传时间为去年底,与郑州本次暴雨毫无关系。而且,原视频也并非反映真实情形,而是被归类于“创意艺术”(Creative Arts),这次是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拿来恶意造谣。视频中翻腾的“大鱼”也不是鲨鱼,据知名博物博主“无穷小亮”认证,“大鱼”其实是座头鲸。

而关于鳄鱼出逃的那一则视频,同样是移花接木的胡言乱语,该图至少在一个月以前已经在国外社交网站上传播了,与本次郑州暴雨毫无关系。

另外,目前也没有任何消息显示郑州有海洋馆被洪水冲破。这两条消息纯属谣言!

03

暴雨是怎么形成的?

水汽被山坡等地形抬升遇冷时产生!

暴雨形成的原因非常复杂,但主要有两个条件促成了暴雨的发生:一个是持续降水导致水汽源源不断的供应;另一个是大气遇到山坡等地形时被迫抬升,使得水汽温度降低,更容易凝结,云朵无法承受重量,于是降落成雨。

举个例子:如果某一年度的水汽供应比较充足,另一方面再有副热带高压始加持,冷暖空气对接的地区始终维持,水汽抬升的时间又是持续的,就会出现持续降雨,结果就容易发生暴雨、洪涝之类的灾害。

此次郑州暴雨,就跟还没有登陆我国境内的台风“烟花”有关系,外加郑州的独特地形(偏东气流在遇到太行山与伏牛山之后,在山前出现辐合抬升导致降雨范围集中)。其实,从全国范围来说,这类气象灾害实际上每年都有,它们发生在不同地区,强度和范围呈现出不同特征,缺乏规律可循。

反之如果气象活动非常有规律的话,那么气象预报就变得非常容易了,大家也就不会经常抱怨天气预报不准确了。

图虫创意

04

气象预报准吗?

“两三天的气象预报已经非常准确”

事实上,随着气象科技的发展,加上计算机技术带来的平台发展,我们对于明天甚至未来两三天的气象预报已经非常准确了。天气预报如果说有降雨,雨水可能来的迟一点,或者降雨位置会稍微偏一点,难免会出现偏差,但从总体来评判,如果天气预报说有雨,那就八九不离十了。

就像是此次郑州暴雨,其实河南之前并非毫无准备,防汛办方面早已提前做好部署,暴雨预警也从7月14日开始就不间断地发布,只是以目前的技术手段来说,暴雨预警依然是人类无法彻底攻克的难题。我们不得不在某些时候承认,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我们并无招架之力。

可是我们一直在努力。我国已经发射了好几颗气象卫星,如果要监测台风或者其他气象活动,卫星云图是非常准确的,此外还有遥感、雷达。比如暴雨要来了,有些人会学着看雷达拼图,能看到云系的移动,它有一个大概的速度和强度,然后自己都可以判断,降水带离自己还有多远。

目前的气象服务针对每个人的能力还是有点欠缺,但是一旦跟大家共享了这些信息,每个人就可以根据自己千差万别的需求,做出粗略的判断。

图虫创意

05

为什么总说“百年一遇”?

这个问题主要分成三个方面

那么,降雨是否存在一个长期规律?如果是的话,为什么我们总是遇上“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的自然灾害呢?

一方面是因为现在信息发达,以前,对一个地方确实是百年不遇的灾害,如今一听新闻,就感觉好像这里那里都遇到了百年不遇的灾害,其实这些并不是同一个地方。

我们国家比较大,有两千多个县,一年里面,如果每个县有1%的几率遭遇一个百年不遇的事件,那么两千多个县中至少有几十个县会发生百年一遇的灾害事件。

现在经常听到百年不遇或者千年不遇这样的数据,从科学的观点看来也是正常的。但是对于某一个地方,就很少说这个地方今年发生一个百年不遇,明年发生一个千年不遇的事件,这个概率是非常低的。

另一方面,这可能是因为引用的数据序列错了。事实上不管是气象还是水利行业,我们建监测站的历史都还比较短。我们建国也才70多年,在建国以前,记载超过100年的气象站、水文站都很少,所以有长序列记载的数据也很少。

现在大家喜欢大数据,实际上这些数据序列是不足以支持说“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的,有可能这个是不太真实的数据,它里面有缺陷。

但是总的来说,有超过百年历史的气象站、水文站,它的数据序列确实是比较真实可靠,具有说服力、科学性。

另外,从气象方面来说,有6小时、12小时、24小时或者3天这样的频率序列,从水文水利方面来说,它也有流量、水位等各种各样的指标,有时候是百年一遇的流量,有时候是百年一遇的水位,这些指标有时候会互相矛盾,百年一遇的降雨导致了50年一遇的洪水,或者导致了200年一遇的洪水。这里有不同的频率,有很大的差别,有时候非专业人士一听容易搞混。

图虫创意

06

暴雨会导致哪些次生灾害?

山体滑坡、泥石流、雪崩……

雷电灾害也不容小觑

除了洪水,我们还不能忽视的是,暴雨还会导致其他自然灾害!暴雨导致的灾害有很多,首先,降雨的水流到河流里,河流承受不住,会发生洪水。

此外,在复杂的地形下,很容易发生山体滑坡。如果土质比较疏松,并且有一些堆积物,就会容易产生泥石流。在高原地区,下面的雪被冲走了,还容易引起山体滑坡、雪崩之类的灾害。

暴雨引发的次生灾害中,还有一个对现代社会影响很大的是雷电引起的森林火灾、草原火灾,比如澳大利亚、美国的绝大多数自然火灾,都是由雷电引起的。

雷电本身有时候也会击伤人,但是在城市中遭遇雷击的概率很小。因为城市中有很多高楼,高楼上面都有避雷针,避雷针首先会吸引雷击,所以人比较安全。

但在荒郊野外的空旷地方,比如说雷雨天要过高速公路上面的天桥,会比较危险。因为人的个子是周围最高的,而且天桥很多都是金属建造的,就非常容易遭雷击,所以在这种环境下要远离空旷的地方,或者把身体放低一点。

另外,雷击对于电器有很大的伤害,比如各种家用电器、计算机机房的一些设备。所以通常任何大一点的工程都需要有防雷的设施,要经过验收才能投入使用。

图虫创意

07

气象预报如何帮助防汛抗旱?

水文是在气象的下游

总是在考虑极端情况

那么对于气象灾害,我们应该如何防范呢?水利工程是防汛抗旱(控水)的主要措施。

比如三峡大坝,主要有防洪和发电两个功能。面对连续出现好几次的洪峰,需要不断地监测、预报,科学地决策什么时候该蓄水,什么时候该泄洪。

可能有人会发出疑问:为什么不能更早地预报,更早做出调度,该蓄的蓄,该泄的泄?

其实气象预报是很难的,尤其是长期的预报很难准确。你可以预报一个趋势,但是要具体地,比如说预报今天7点到8点,这个地方要降雨多少毫米,这是很难准确的。

因为水文是在气象的下游,它要看着气象的数据来预测水的变化,气象报的准,然后水文才能报的准,所以工程的调度很难做长时间的预测,总是在风险的考量中,去考虑出现了极端情况要怎么去应对。

图虫创意

08

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有没有预警方法?

对于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预报此类地质灾害主要看有没有诱发因子。一个地方发生地震或者海啸了,如果再加上有暴雨、洪水,再加上这个地区地形特殊,比如有山坡,可能就要特别小心了。所以监测主要是针对敏感地区,比如这个地区特别容易发生山体滑坡,就会配备有监测仪器,同时结合气象预报,做一个模型来预报它的风险。

预警是针对马上就要发生的灾害,在短时间内发出警报,让大家撤离。

从2010年开始,全国很多地区与水利、气象还有国土部门一起做了一个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主要做的事情,一个是监测预报的体系,另一个是群策群防的体系。

监测预报就是监测降雨,然后做山洪、滑坡、泥石流的预报。因为山洪、滑坡、泥石流往往一起出现。其中滑坡有一点特殊,有的是因为降雨导致,属于气象灾害;但有时候不降雨也会滑坡,即干的滑坡,就是纯地质灾害。

群策群防,就是在一些村镇,包括行政村、自然村设一些简易的雨电站,然后告诉当地群众,比如一天降雨50毫米有危险,或者说一天降雨100毫米有危险,还有就是哪些地区是危险地区,哪些人需要转移,谁去通知他转移。如果下大雨危险了,他们马上就敲着锣、广播、大喇叭,通知大家撤离。

其他如山洪、滑坡也都有监测手段,再通过历史数据,还有仪器的帮助,可以做出比较好的判断。

图虫创意

来源:“科学辟谣平台”

清朗网络空间需要靠大家共同创造,请广大网民自觉抵制违法违规和不良信息,欢迎广大网民对含有有害信息的网络内容进行监督举报!

举报电话:0316-5112377

举报邮箱:wenanwangjianban@126.com

举报微信公众平台:“网信文安”

原标题:《郑州特大暴雨面前 辨清谣言之余 有些知识也值得了解》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