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资深军迷看美国:曾是如日中天,如今日薄西山|青苹

2021-07-28 06: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执笔@矢锋

编者按

本文作者系资深军事爱好者,对于近年世界武器装备发展和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有独到见解,特约此稿以供青年朋友们参考,欢迎大家留言交流讨论。

知乎上有个提问:为什么都在说美国衰落,没去过美国,也不了解美国人民生活,哪里衰落了啊?

故事要从1991年说起。

全球直播的战争

1991年海湾战争是第一场全球直播的战争。虽然那时候的视频大部分还是模拟信号,但是能在电视上通过瞄准界面看到导弹直接命中目标,这对于当时的国人来说仍是巨大的冲击。有那么一段时间,大街小巷充斥着关于两发导弹打进一个窟窿、“爱国者”大战“飞毛腿”、穿云破雾的热像仪等现代军事奇观的议论。

其实在那之前,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主编过一本军事科普丛书——《未来军官学校》,其中已经充分介绍了正处在巅峰期的美国军事技术。

那不是现在的年轻人所能想象的恐怖。

这套书全景式展现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四十多年来在军事技术方面无比激烈的竞争。双方间谍事无巨细地研究对方军事装备的最新进展,并火速责成己方军工部门开发对应型号。

美国有F-15战斗机,苏联就要拿出苏-27战斗机;苏联搞出了BMP-3步兵战车,美国就得上“布雷德利”步兵战车;美国有B-1战略轰炸机,苏联就要上图-160战略轰炸机……这种激烈竞争产生了机械化战争末期到信息化战争初期最为恐怖的两个“‘六边形’战士”。到20世纪80年代,其他国家只有在部分领域努力追赶一下美苏所代表的“国际先进水平”。而这种“追赶”,少不了还得仰赖美苏提供的技术支持。

《全方位超前部署》描述的未来战争画卷:

战斗机拦截成群的杀手卫星;

太空战斗机大战轨道武器站;

陆基巨型激光炮拦截弹道导弹;

海洋实时监视卫星让海洋“透明”;

无人机和战斗机共同参加空战格斗;

反坦克无人机向坦克发射自锻成破片;

机器人士兵和无人战斗车辆纵横战场……

这些放到今天都是充满着科幻感的武器装备,那个时候的美苏两国正在热火朝天地研发,有的甚至已经形成战斗力。其他国家不要说望其项背,连灰都看不到。

这就是当时的美国,一个仿佛在准备“星球大战”的国家。

虽然当时伊拉克空军有700多架飞机,但基本是老掉牙的一、二代机,防空系统只有第四次中东战争水平的萨姆-6(2K12“库班河”),外加一些“罗兰”之类的杂牌欧洲货。

这样水平的空军和防空力量,在贝卡谷地和利比亚战争期间就已经被以色列和美国炸成筛子了。伊拉克空军仅有少量的米格-29这样的三代机,也没有代表苏联80年代防空技术水平的萨姆-10(S-300)、萨姆-11(9K37“山毛榉”)、萨姆-12(S-300V),伊拉克的命运跟他的邻居们也不会有什么差别。

真正的“星球大战”

到20世纪末,苏联解体,作为唯一的“‘六边形’战士”,美军的武器系统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水平:对于机械化战争时代,除了地对空导弹、火箭炮等个别领域,美国在绝大部分领域领先其他国家至少十年。而对于代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其他国家都没入门。

银河号事件、台海危机、驻南联盟使馆遇袭……随之而来的,是那个时代的军迷挥之不去的焦虑与绝望。

机械化战争的课都还没有补完,信息化战争却已经扑面而来。我们只能看着唯一的选手在信息化赛道上狂奔,而自己连赛道都上不去。

1995年,美国首次提出“军事事务革命”(Revolution in Military Affairs,RMA,也翻译为新军事革命),雄心勃勃地要利用信息化时代的先发优势,一劳永逸地拉开与其他国家之前的军事力量鸿沟,成就美国霸权的万载千秋。

曾两次担任美国国防部长的拉姆斯菲尔德是RMA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RMA并不是单纯技术性或者战术性的革命,而是基于信息化时代特点对军队组织构架和作战方式的重构。这么说起来有点抽象,用大白话说:

想象一下,你有一部手机,手机里有个软件叫“XX打人”。你现在看见对面街上有个仇人在逛街,就给他拍个照,“XX打人”就自动分配附近某个肌肉男冲过来一脚把他踹翻。

没错,比打网约车还简单,这就是信息时代的战争。

当然,操作起来并没有那么简单。

首先战场上是没基站的,你手机没信号。单单为了让你的手机有信号能把照片发到服务器上,并且成功避开敌人的干扰,那就有无数的技术门槛等着你去跨越。

更不要说短时间内为大量目标分配大量打击弹药,这些是对指挥决策能力的考验。这一点倒是和网约车平台自动发单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为了保证随时有个肌肉男能够冲上来,你还必须要有非常有效的远程打击手段。

为什么中国的信息化基本合成单位都缩小成合成营了?因为如果手机随时可以呼叫远火、空军甚至是火箭军给对手“天降正义”,那就不用在一线合成单位堆那么多坛坛罐罐了。这样一线单位可以精简得非常灵活隐蔽,能打能跑能藏。

当然,这是2020年的中国。

2000年的中国还在搞“新三打三防”,当年昆明陆军学院有个研究课题是迫击炮打直升机……而2000年前后的美军,是唯一接近以上理想雏形的军队。

在2003年4月7日的一次“斩首行动”中,从白宫获知萨达姆及以他两个儿子为首的30名伊拉克高官集合地点,到B-1B丢下4枚JDAM为止,只有12分钟。而为了保证攻击地点的正确,这12分钟内还经过了3次交叉确认才投弹。

这样的决策效率,这样的通讯能力,这样的作战灵活性,让业内人士感觉到胆战心惊。

如果说1990年的“星球大战”计划是软科幻,2000年的RMA,就是硬科幻。

这是中国军迷最绝望的黑暗时代。我们用尽全力为歼-10战斗机、99式主战坦克、03式火箭炮这些机械化时代的“落日余晖”补课,而强敌正在鼓捣的是“陆地勇士”单兵系统、FCS(未来战斗系统)、“网火”导弹系统、“快鹰”超音速巡航导弹计划,是隐身、远程打击、精确打击、非线性作战、网络中心战、体系战……

FCS未来战斗车族

当时的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设想,美军将要重点发展的,一个是信息化网络系统,这个系统要强化到让指挥官拥有近乎于“全知全能”的“上帝”般的视角,能够近乎实时对战场上事无巨细的情况做出反应;另一个则是全面强化的远程精确打击能力。

通过F-22战斗机,美军可以获得绝对的空中优势,然后大量的F-35战斗机能够以近乎于零的损失率,高效精确地将各种制导导弹投射到敌人头上,而针对敌方深远后方的目标,那当然由B-2隐形战略轰炸机去消灭。

“网火”导弹作战设想图

而陆军的作战主力是FCS未来战斗车族,以及取代了现有野战炮兵的“网火”导弹。在40-120公里范围内,“网火”导弹可以直接击毁任何敌方地面目标,不论是坦克、步兵战车、据点、指挥部,只要它被FCS和装备了“陆地勇士”系统的美军步兵标示出来,马上就会有一发导弹飞驰而来将其摧毁。

如果敌人拥有了强大的防空体系,让F-35和B-2都难以突防,那么美军将发展陆基、海基和空射的高超声速导弹以及电磁炮将其彻底终结。

“快鹰”高超音速导弹,曾让中国军迷夜不能寐的幽灵

X-51A型高超音速飞行器,号称1小时全球打击

“来自空中和海上的精确打击也持续了一夜,在一位非专业人士看来,打击似乎并不密集,爆炸声每隔几秒钟甚至几分钟才响一次,但林云知道,每一次爆炸都意味着一个重要目标被击中,几乎不会打空。这一声声爆炸,仿佛是昨夜这篇黑色文章中的一个个闪光的标点符号。当凌晨到来时,林云不知道防线还剩下多少力量,甚至不知道防线是否还存在。”

——刘慈欣《全频带阻塞干扰》

后来刘慈欣说,他是在和几个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的朋友经历了多次绝望的模拟之后,才写下的《全频带阻塞干扰》。

那个时候,没人能够猜到,我们正在经历的,仅仅是黎明前的黑暗。

说到做到

“陆地勇士”、FCS、“网火”、“快鹰”,这些是信息化时代美国军事优势的基石。

然后……然后的事情就变得尴尬起来了。

FCS:取消。

“陆地勇士”:取消。

“网火”导弹:下马。

然后中国山寨了一个,出口专用:

国产“网火”系统作战示意图

高超音速导弹:从快鹰到X-51A到HTV-2,全部失败,然后中国有了东风-17。

电磁炮:同样是中国的电磁炮先开始装船海试。

WIN-T战场信息指挥系统,“美军战术网络指挥系统的脊梁骨”,战场上的5G。

结果投入使用后,因为与美军已有的多种信息系统不能做到互联互通,以至于不得不在指挥部里设置一个人专门手动转录其他信息系统的参数到WIN-T里面,许多部队都将WIN-T终端当做累赘和摆设。

经过几年时间,就在大家以为美军已经逐步解决了这个问题的时候……

2017年,美国陆军宣布,停止使用WIN-T系统,将原本规划用于这套系统的资金转入其他更有前途的项目中去……

“说真的,他真能搞出来,也就没必要去制裁华为了。”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当初拉姆斯菲尔德设想中旨在大幅度提高美军远程精确打击能力的关键装备,没有一个得到实现,反倒是中国帮他实现了好几个。

这就很尴尬了……

对于美军最近20年来关键装备发展上的困境,很多人把锅甩给拉姆斯菲尔德,认为他步子迈太大了。他所提倡的轻型化部队在内部演习中始终打不过传统的重装部队。

而他所认为将彻底改变未来战场的武器装备,最后一个都没有研制出来。反而是拉姆斯菲尔德打算用来过渡填坑的斯特瑞克旅之类造价又贵战斗力又弱的玩意儿充斥着美国军队。

甚至有人调侃,拉姆斯菲尔德值得一个“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忽忽悠悠就瘸了

但是,真的都是拉姆斯菲尔德一个人好高骛远的错吗?

美国装备研发好高骛远加官僚主义横行是上百年的老毛病。你说FCS失败,X51A失败,当初MBT-70不失败?台风防空舰不失败?人均“寡妇制造机”的百字头战斗机不失败?每个年代美国人都会搞砸一堆新项目。

但是搞科研,不都是靠大水漫灌、雨露均沾、广种薄收来发展的么?MBT-70失败了有M1,台风防空舰失败了有宙斯盾,没有百字头在前面趟雷,又如何有F-4乃至F-14、F-15、F-16的辉煌?

可如果把FCS比作MBT-70,那2010年代的M1在哪里呢?如果把X51A和HTV-2等失败的高超项目比作百字头,那谁是F-4或者F-15?

美军近20年关键装备发展的困境,显然不是一个步子迈太大能解释的。因为“洋跃进”其实是美国装备发展的常态。

当年美国海军可以同时研制长滩级、奥尔巴尼级、莱希级等多型防空巡洋舰

比如50-70年代美国海军的防空舰发展,动力系统有核动力、蒸汽动力、燃气轮机动力,所有技术路线一个没落下;舰型上有1.8万吨的传统大型舰,也有六七千吨的扩大型护卫舰;雷达上有多种体制同时发展,舰空导弹也有大大小小好几个型号,甚至还有炮射导弹。

这样一路试错下来,最终才有“提康德罗加”这个虽有遗憾,但各方面仍然站立于世界之巅的最强防空舰,以及“伯克”这样性能价格平衡的经典之作。

但你看看现在美军的防空舰是什么?2020年代还在造无源相控阵?买价格跟055大驱差不多的意大利护卫舰?你可以怪拉姆斯菲尔德把CGX-21砍了搞“朱姆沃尔特”,你可以怪当初非要上全电驱动技术不成熟,你可以说AMDR雷达难度太大。

可按照美国巅峰期的套路,你不是应该CGX-21、“朱姆沃尔特”乃至武库舰一起造,传统动力和电驱动共同发展,雷达同时上好几个项目,虽然有很多项目失败,但终有一个能成正果?

美国的CGX-21

比如高超音速武器,这是整个作战体系的关键装备,意义不亚于当年的洲际导弹。这样一种压箱底的“撒手锏”,难道不应该拿出当年跟苏联搞太空竞赛的劲头,以举国之力闯关克难?

中国高超音速项目,有多种武器在同时推进和装备部队

2018年试验的星空2号高超音速乘波体试飞器,高超音速稳定飞行时间长达400秒

2019年大阅兵上出现的长剑-100

所以稍微关注点军事问题的都知道这两年美国人在“高超”上面手忙脚乱,临时上了好几个项目,其中大部分已经放弃了。现在还在推进的有3个项目,分别是海军的CPS、陆军的LRHW和空军的AGM-183A。但哪怕是进度最快的AGM-183A,也是失败不断,刚刚走到空射试飞阶段。

日落时分

在一个资深军迷看来,当前美国在关键装备研发上的困境是全面的、长期的、必然的,绝不是因为某一件事情或者某一个人而导致的局部的、短期的、偶然的现象,而且将来这种困境并不会缓解,反而愈演愈烈。

因为这种困境不是因为某一个局部或者某一个设计的问题,而是在大量关键制造业环节上不断空心化导致的。

洛克希德臭鼬工厂的生产线上充斥着“星球大战”时代的爷爷奶奶

以高超音速武器为例,美国媒体曾经披露,美国现在搞不出高超音速武器需要的防热材料。原先研制这种材料的公司不是转行就是倒闭了,目前只剩下一家规模很小技术实力也不强的公司在。

当然“高超”远不止这一个瓶颈,否则美国人也不至于从“快鹰”开始折腾了20年一个能服役的型号都没有。

“高超”只是一个缩影,其他关键装备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海军方面,反复返工的“福特”级,难产十几年的“伯克”III,造不出来的护卫舰。陆军方面,给“斯特瑞克”换个机关炮都折腾了小十年。兜兜转转一圈看下来,胖成个球的“肥电”竟然真是美军二十年来发展最成功的“关键装备”!

至少解除“盟友”先进战斗机开发能力这个任务完成了。

F-35虽然超重、超支、超时,但终究是造出来了,比近20年无数无疾而终的关键装备强得多。

F-15EX的首飞,无情地宣布了全隐身机队幻梦的破产,也表明F-35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性能。

今天的美国美军,存量仍然庞大,外表仍然吓人。但对于见证过美国如日中天时代的老军迷,那些锈迹斑斑的的军舰,比飞行员年龄还大的主战飞机,一个又一个胎死腹中的关键装备,一直到几万美元一个的杯子,公然盗卖石油小麦的吃相,仓皇撤逃喀布尔的狼狈,还有新冠疫情下的丑态百出,口惠而实不至的疫苗承诺……所有这一切,都向我们展现着一个腐朽衰老的帝国是如何在区区三十年时间里就日薄西山的。

而中国,仍如八九点钟的太阳,正冉冉升起!军迷们再也不用绞尽脑汁去想要用多少架歼-8Ⅱ才能换一架F-22,不用发愁怎么对付航母编队,不用再辩论我们要不要建航母……今天的中国,有全面开花的高超音速武器,有飞过天安门城楼的歼-20机群,有“下饺子”舰队,有“过于先进,不便展示”的“国家级凡尔赛”。

最重要的是,有走过百年不忘初心,朝气蓬勃的,中国共产党!

2020年12月通过国家中期检查的JF22风洞,其指标为30马赫120毫秒,远远超过美国最大先进的LENSXX风洞

年轻,终将胜利!

编 辑丨李 威、朱欢欢

校 对丨鹿 几

校 审丨程 远、陈虞文、张 铭、王 润

值班编委丨连李生

原标题:《资深军迷看美国:曾是如日中天,如今日薄西山|青苹》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