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古人“观天象”,真的只为玄学吗?

2021-07-29 08:5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三希 印客美学

1

出现哪种星象是凶兆预警?

说起“夜观天象”,不知道影视作品中这样的场景,有没有让大家DNA动了——

又或是这样的——

正史、小说中,也有不少天象十分“应验”!

《汉书·天文志》:

“流星入紫宫,天下大凶。”于是四月,汉昭帝晏驾。

《三国志·吴范传》:

“岁在甲午,刘备当得益州。”后来,真的就夺取了益州。

《仙侠五花剑卷四》清光绪刊本:

“但我夜观乾象,紫微星昏暗异常,将星摇摇欲坠,那贪狼星却甚光芒闪烁,看来朝事必有非常变动,此乃天命……”

字都认识,但是排在一起好像看不太懂。

和我们现在比较熟悉的西方星占学不一样,虽然都是将星象变动和人间诸事相联结,但中国古代的星占系统,更多是用来解释王朝盛衰、军国大事的,也因此留下了这些颇为神秘的“天象”记录。

这些“天象”不论吉凶,都似乎十分灵验!

比如天象中最凶的,莫过于“荧惑守心”!

先说说为什么最凶?

因为它的“出现”往往会带来动摇国家的灾难大事,最多的便是帝王的驾崩!

那么,什么是“荧惑守心”呢?

“荧惑”是五星之一的火星在古代星占学上的昵称。

“心”指的是二十八星宿中的“心宿”。

所谓“荧惑守心”,指的便是火星在心宿发生由顺行转为逆行,或由逆行转为顺行,并停留在心宿一段时期的现象。

在上面这张图里,我们可以看到,心宿是由三颗星组成的,中间的“天王”即是君主。

而心宿的整体,也被视为天帝布政之处,与人间“天子明堂”相对应,是天子祈福祀神的重要场所。

于是,象征着贼乱、疾丧、饥兵的“荧惑”在如此重要的场所停留,实在是不能不让人心惊胆战!

史书中,对“荧惑守心”这一天象的记载颇多,有二十三次。

像是汉高祖十二年的春天,出现“荧惑守心”后,四月,高祖崩;秦始皇三十六年“荧惑守心”,第二年,秦始皇崩。

总之,“荧惑守心”真的是十分可怕的天象了,相信给每位听到的帝王都留下了深深的心理阴影。

“荧惑”实在是很容易祸乱人间,于是乎,它的各种姿势动向,便被人密切的关注着。

除了有名的“守心”之外,历史上后秦的灭国就和以它为主角的一次神占有关。

那是一个十分著名的“火星消失事件”,发生在南北朝时期。

据《魏书》记载,后秦的第二位皇帝姚兴死的前一年,北魏太史发现“荧惑”突然间观测不到了。

太宗听闻大惊失色,便召大臣们讨论此事。崔浩推断一番说,根据日辰,荧惑星是在庚午与辛未二日之间消失的,应当在天上与后秦相对的位置出现,“荧惑入秦”,象征着后秦政权的灭亡。

当然,崔浩的这个预言,大臣们并不买账,皇帝也将信将疑。

结果八十多天后,火星还真的就在他说的时间出现在了相应的天区,接着不但秦地大旱,后秦皇帝也被东晋俘虏斩首,后秦于是便国灭了。

除了密切关注某些捣乱分子,天上的不同区划也各有重点,比如“紫薇垣”。

古人将北极附近的星座,划分为三个星区,称为紫薇垣、太微垣、天市垣,星区内的变动便会影响到人间相应区域的吉凶。

“紫薇垣”便是北极星周围邻近的区域,代表着天帝的寝宫。

是故,如果“紫薇垣”发生什么异动,那也是人间大事!

像刚刚提到的,汉昭帝去世时,曾出现“流星入紫宫”,指的是“紫薇垣”这片区域有流星划过,预示着人间帝王的陨落。

而当天上出现了彗星,则意味着涤荡之象。

《史记》记载,秦并六国、楚汉战争期间,十五年里彗星光临了四次,最长的一次足足来了有八十日才离开,可谓是人间除旧布新时。

如此看来,以上诸例天象,好像都在应验!小印不禁发问,“夜观天象”当真如此神奇吗?

2

占星,真的靠谱吗?

回答上面这个问题,还要从星占学上最吉的天象“五星会聚”的故事说起。

什么是“五星会聚”呢?它的其中一个“昵称”你一定不会陌生,那就是穿越文学的老朋友“五星连珠”。

这个吉象是说,当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并行连线出现在某一星宿分野时,人间所对应的地区有明主出。

分野,是天上的星宿对应于地上某一区域的分配法。

一般改朝换代、明君出现,就会出现“五星会聚”的天象。

像是上古明主颛顼之时,就有“五星聚于营室”的记录;与之相对的,在夏桀当政的时候,五星则是错行的。

待到周伐商的时候,又有“文王梦日月聚其身”、“五星聚于房”的祥瑞出现。而齐桓公称霸,五星会聚在箕。

另有《汉书·高帝纪》写道,“(汉高祖)元年冬十月,五星聚于东井,沛公至霸上。”暗示刘邦兴汉,是天命所归。

然而这些大吉之兆出现的时间,却均疑似不实!

像是汉高祖一事,当我们通过现代天文学重演当时的天象,发现真实的“五星连珠”其实出现在汉高祖二年,而非元年。

由此可见,《汉书》将这一星象的出现提前了一年有余,其目的疑似为了给刘邦代秦称帝寻找合理的依据。

而汉以后最易观测到的两次“五星会聚”,却由于某些原因没有被记录在册。

一次是汉吕后临朝时,星象发生后的第二年,吕后便弑少帝刘恭,而另一次则出现在唐韦后弑中宗的时候。

是的,女主当政,在古代并非吉事,这便与星象寓意发生了冲突。

于是,这两次“吉兆”在史官笔下是被有意隐略了(拒绝承认.jpg)。

虚假的星占:随占随验,假一赔十。

真实的星占:小心翼翼增添文字篇幅,试图掩盖篡改时间的事实(手动狗头)。

这样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何凡圣人降作,就会有祥瑞显兆,而奸佞篡国,则会凶象陈临了。

既然发生过的可以隐而不述,那没发生的是不是也可能被虚构出来呢?前文的那些天象真的应验了吗?

其实古人也有所疑惑。

东汉的王充就对《吕氏春秋》记叙宋景公时的“荧惑在心”提出了质疑,不过他诘问的点在于景公未能因“荧惑”的离开而延长二十一岁寿命。

明人宋应星《谈天》也认为,在星占学上被描述为日食频出时代,其实并没有出现几次日食。

今人更是对此作了进一步研究。

黄一农指出,中国古代二十三次“荧惑守心”的记录中,其中竟然有十七次是虚构的!

事实上,西汉以来,“荧惑守心”曾发生过近四十次,但多未见于记载,自然,也没有发生什么不详的事情。

但却有这样一例悲剧,因为伪报“荧惑守心”的天象,汉成帝时的丞相翟方进因此而被赐死挡灾。

“荧惑”表示:好家伙,这个锅我可以不背吗?

至于崔浩如何成功地预报火星运动,也与当时对五星运动轨迹的长期观测、知识掌握有关。

事实上,脱下星占的神秘外衣,在更多与政治无关、农耕社会的古人那里,即便带有神话意味,天上的星星最重要的还是实用!

3

星象,古人还有更重要的用途?

古人是如何合理的运用天文知识的?

小印先从一个反例说起。

西汉末,新朝皇帝王莽,过度将自己命运附会天上星辰的摆布,他铸成北斗状的“威斗”带在身边,假装自己如天帝一般将北斗握于手中。

后来起义军攻进王宫,他也不慌乱,命令天文官员时刻计算出北斗星的方位,他则据此不断变换座位的朝向和威斗的指向,以示他顺应斗转星移的天象,求神求吉。

可想而知,如此作为,最终的结局,十分惨烈。

然而古人“观天象”真的只为玄学吗?

其实,不同的天象也指导着人们进行不同季节的农事生活,诸如对二十八宿授时主星进行朴素的天文观测。

《史记·天官书》所言,北斗“运于中央”,犹如天帝乘车巡行,指示天下时间变化。

王莽以己比拟天神“太一”,是方才其行为的“理论依据”,而指示时间,则是北斗七星实打实的用途。

“观象授时”,才是与农耕生活最最最相关的重要功能。

诚如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所言: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

‘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

‘月离于华’,戍卒之作也;

‘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

确实,在社会的另一端,农夫、妇人、戍卒、儿童,平民百姓们都依靠着观察星辰变化来指导生活。

百姓生产劳作符合天时,家国才能够和平富足,所以颁布历法以便告知天下、不失天时,也需要相应的官员承担。

比如刚刚发觉火星消失的北魏太史,除了观察星象异动之外,“观象授时”也是他的职能。

举个栗子,中国最早的时间系统,就是依靠对北斗的终年观测而建立起来的!

大概是因为天上最一目了然的,就是北斗七星了,甚至在今日城市的夜晚,光污染比较少的地方,我们抬起头还能看见它们静静的闪烁着,按照自己数千年不变的步调前行。

于是,通过北斗围绕北天极做周日旋转,人们得以知晓夜间时间的早晚。

而北斗又围绕北天极做周年旋转,人们便通过斗柄或斗魁的不同指向,了解到寒暑季节的变化更迭。

我国现存最早记录农事的历书《夏小正》中,便反复说到:“正月,斗柄悬在下”,“六月,初昏斗柄正在上”,“七月,斗柄悬在下则旦”。

这里展现出的正是北斗指向与晨昏、季节的关联,人们因此而得以有效进行耕作。

大火星心宿二也是古人观星的重点。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在原始农业生产中,选择准确的焚田时间十分重要,过早过晚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而大火星的运行规律,与农时十分吻合!它昏见于春分附近,昏伏于秋分附近。

于是,当人们看见它在黄昏出现在东方的时候,便知道焚田的最佳时机,到了!

作为一颗红超巨星,心宿二同火的颜色一样,而焚田自然需要火种,所以人们便幻想它的颜色与时间并非巧合,而是上天对人间的关怀。

提到大火星就不得不提及它的对家——参宿。

当心宿从夜空消失的时候,黄道另一端的参宿便会升起,代替前者在东方被观测到,指示另一个半年的时间。

二者在天幕上此起彼伏,又因为商人主祀大火星,成为大火星的“商星”称谓的来源,才有了后来参商二星不相见的故事。

古人眼中的天象,有着实用的功能,又带着神异的色彩,也叙说神话的浪漫。

古人在对自然亲近与敬畏中,用丰富的幻想,让星星演绎出无数只属于人间的悲欢离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当我们仰见星汉灿烂时,或许可以从历史的零言碎语中,贴近古人心中的时空,想象他们眼中的星空,是不是会有另一番体验呢?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参考文献:

1.黄一农著:《制天命而用:星占、术数与中国古代社会》,四川人民出版社

2.刘乐贤著:《马王堆天文书考释》,中山大学出版社

3.冯时著:《中国天文考古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江晓原:《中国星占学类型分析》,上海书店出版社

5.江晓原:《12宫与28宿——世界历史上的星占学》,辽宁教育出版社

6.朱习文:《古天文词汇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原标题:《大凶or大吉?占星术到底灵不灵?》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