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欧元之父次子拍中美纪录片:习近平30年前遇见的美国依旧在

澎湃新闻记者 焦东雨
2015-09-23 07:54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速报 >
字号

关于中美关系的纪录片《善良的天使》的海报。

美国的一切都是发达的。不是吗?

在阿拉巴马州的托马斯维勒,那里已经整整40年没有什么新的投资了。当地人为了生计,只能多找几份兼职糊口。

在得克萨斯州,一个从伊拉克战场退伍的海军陆战队员,希望重建自己的生活,却找不到立足点和成功之道。

身为商人和电影制片人的美国人威廉·蒙代尔(William Mundell),正在制作一部关于中美关系的纪录片。在这部名为《善良的天使》的影片里,投资托马斯维勒的中国企业,给当地人提供了就业岗位。而那位前海军陆战队员则在上海成了一名优秀的教师,并娶了一位中国妻子。

打破关于美国一切都是发达的神话,并非蒙代尔的目的,他希望创造一个神话——以这部纪录片为支点,改善中美关系的民意基础,撬动中美关系沉重的车轮。

在四位兄弟姐妹中,蒙代尔与中国的渊源最深,他1991年首次踏足中国,甚至早于他那位声名显赫的父亲——“欧元之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蒙代尔。

“我父亲在中国的渠道给我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让我见识了不少,这是我自己做不到的。这也是我过去20多年的独特优势,尤其引发了我的思考——为什么我们对中美关系的期待如此之低?”据蒙代尔估计,近1/4个世纪来,他到访中国至少75到100次,单去年一年他就来了11次。

他表示一直以来他只是中美关系的旁观者。如今,他打算通过《善良的天使》这部纪录片发出自己的声音。日前,围绕这部纪录片以及中美关系的话题,蒙代尔在北京接受了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的专访。

蒙代尔接受专访。

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在《善良的天使》中。

揭穿美国什么都发达的神话

澎湃新闻:美国那个因为多年没有创造就业而陷入贫困的地区、两位因为中国公司到当地投资而改变生活的女性,具体是怎样的故事?

蒙代尔:这两位女性属于美国长期失业大军中所谓“被遗忘的阶层”。她们是全球化的受害者,而类似迹象也正在中国显现。当你处于那种绝望的状态,一份工作已经不止代表一份收入。它更是一张通往重建自尊和找回个人价值的门票。

我记得其中一个人失业超过5年;另一个人正经历一场家庭危机,她女儿突然遇害了,她得照顾失去妈妈的婴儿。她们那个城镇已经整整40年没有任何企业投资了。你可以想象一下,人们找不到什么工作,为了生计人们都尽量多找几份兼职,其中有个人同时在做5份不同的工作——她们到餐馆做兼职服务员,她们当保姆帮人带孩子……

关于这个故事,我认为有意思的是,中国绝大多数人都想象不到美国还有这样的城镇存在。这也是我们要在这部纪录片讲这个故事的原因之一,或许能揭穿一下美国什么都发达的神话。

澎湃新闻:那个在上海实现了美国梦的美国前海军陆战队员,又是怎样的故事?

蒙代尔:他是一名来自得克萨斯州的伊拉克战场退伍兵,在美国找不到立足点,他希望重建自己的生活,但却找不到追逐梦想的成功之道。在中国,他发现倒是有可能创造他个人版本的美国梦。如今,他是上海一所高中的优秀教师。

另外,他还通过担任学生们的橄榄球教练,训练他们的团队精神。这是他与众不同的地方,不仅是因为他来自美国,可以跟学生们讲授很多美国的情况,更难得的是他通过橄榄球向学生们传达团队合作的真谛和益处。我觉得这点很棒,把他跟学生们很紧密地联结在了一起。

在我看来,这个故事反映的情况是,对很多美国人来说,中国是新的流着奶和蜜之地,是机遇之地。我觉得很多中国人还没有意识到,已经有很多美国人把中国作为创业的机遇,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有史以来第一次,美国人流动到中国来实现他们的美国梦。

中美关系卡在了低速档

澎湃新闻:您曾说您过去一直是中美关系一个沉默的旁观者,只是倾听和观察。您所听到的和观察到,是有什么您不能认同吗?

蒙代尔:并不是我不认同我所观察到的什么。我只是觉得(中美)错过了什么机会。当中国一些政界元老谈起二战期间飞虎队对抗法西斯的英雄主义时,我看到了他们所流露出来的情感。于是,我就禁不住问自己,为什么今天我们就不能在中美关系上给人们带来同样的感受?

澎湃新闻:今年美国战略界传出来的风声是,美国应当改变其对话接触政策,采取更强硬的对华政策,您如何看?

蒙代尔:我记得美国前国务卿和前财政部长詹姆斯·贝克曾说过,树敌的最好办法就是主动找一个。如果美国要避免中美陷入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对于中美关系的未来可能,我觉得美国应该提高其预期,美国应该更乐观一些。通过制作这部纪录片,我看到了提高美国人对中美关系预期的机会。

澎湃新闻:对于参选的政客,有一个敌人,会不会更便利?对于政府来说也是,这样它们就有了很多借口,军工企业也可以从中受益。

蒙代尔:首先,总是找一个敌人或者威胁,这肯定不是美国的政策。有“伊斯兰国”和基地组织这样的恐怖组织存在,世界已经很危险了。即便美国需要一个替罪羊——我想所有国家时不时都会找这样的借口——那也有比中国更好的选择。

澎湃新闻:以前只是做旁观者,为什么现在觉得是时候发声了?

蒙代尔:如今中美关系卡在了低速档上,持续有段时间了。我觉得有必要后退一步,把精力集中在我称之为中美关系的根基上,即中美各自对对方的民意,否则那些会议什么的就难以充分发挥作用。我上一部影片叫《Gerrymandering》(意思是为选举获胜而不公正的划分选区),是一部由阿诺·施瓦辛格出演的关于政治改革的小影片。评论认为它在我的家乡加州推动了彻底的政治改革。那部影片就是这样,它教育了人们,改变了民意,就是通过影片这样一种媒介。

20年来人们花成百上千万美元试图说服民众而一直未能改变的状况,我花了不到70万美元,制作了这部影片。然后,我们就改变了加州的整个政治体系。这也让我领教了影片的力量。

于是我想,既然我们能用影片解决选区划分这样的麻烦,或许我们可以采用同样的媒介撬动中美关系。这是我制作这部影片的灵感。

这也是美国近年才有的现象。第一部对美国国内议题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影片是阿尔·戈尔那部关于环境的影片《难以忽视的真相》。这部片子出来两年前,阿尔·戈尔是总统候选人,他试图把他整个总统竞选议程都设定在环境议题上,没什么人有兴趣听。然后他制作了那部影片,结果成了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纪录片——全球发行,将近1.2亿美元的票房收入。如今你再观察总统竞选,环境总是不可回避的议题之一。

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接受纪录片《善良的天使》采访。

澎湃新闻:选举政治、环境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较受普通观众关注,但中美关系这样的国际关系议题则距离普通观众较远,之前的成功案例恐怕难以简单复制吧?

蒙代尔:在看影片之前,那两个话题跟人们都不具有特别紧密的关联性。是影片刻画的上述两个话题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最终引发了广泛的回应,并把这两个话题变成了政治议题。在《难以忽视的真相》出来前,如果你问人们,当然他们会说他们关心环境,但这个话题并没有引起更大范围的共鸣。选区划分那个问题也是同样的情况。

如果我们足够幸运能在中国和美国同时公映这部影片,人们可以在电影院观看的话,我相信中美关系话题会引起像环境和政治改革所引起的广泛共鸣。如果我们能消除两国间的误解,我们就能为两国领导人更富成效的对话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下,美国的氛围对中国持有深重的疑虑,部分出自于这样一种观念——中国大量的经济成绩是以美国的损失为代价的,尤其是以美国中产的失业为代价的。有相当美国人认为这是中国精心编织的计划,即通过不公平的手段以实现对美优势。

但在我们的影片里,如今中国也在经历同样的遭遇。在第二轮的全球化浪潮里,中国也在与其他国家的竞争中失去就业岗位。我想讲道理的人看了影片会说:好吧,也许没有什么精心编织的计划;或许这是非人为因素的全球化导致的结果;或许对于受害者来说,全球化的影响是不可预测的。在我看来,这就扫除了中美之间的一个巨大误解。如果我们可以从此开始消除误解,才能拥有一个制定政策、推进合作的基础。

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按理说中国应该有大量直接投资在美国,并且要远多于对世界其他任何地方的投资。单纯看经济体量和投资机会来说,就应该如此。但去年,中国投资澳大利亚都多于美国,这是个政治问题,这不是一个经济问题。如果从经济角度看,中国应该多投资美国的话,那么政治因素则在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这不仅不利于美国,也不利于中国。所以,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

习近平30年前遇见的那个美国依旧在

澎湃新闻:这部影片主要是面向美国人呢,还是说面向中美两国的人呢?打算向他们说什么?

蒙代尔:我们的观众将是中国人和美国人。因为两边都有对对方的误解。一开始我们就筹划着讲述当今最宏大的叙事,就是中国的崛起及其对全球事务的影响和对美国的影响。我们搜寻逾两年来找到合适的声音和面孔,期望能给观众带来一种主流叙事里所缺失的感受。

这部影片的初衷就是要通过普通人的视角,打破中美两国民众之间的迷思,也正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懈地拉近着两国间的物理和精神距离。

对于中国观众,我想向他们介绍一个依旧开放、依旧敞开怀抱的美国,无论他们从两国的媒体和政治宣传中听到了什么。我采访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李小林女士,她在采访中说她少年时期正值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她一度认为美国人都是魔鬼。然后她去到了美国,她发现在美国是女士优先,而非领导优先。我想很多中国人并不了解这样一个美国——也就是你们的国家主席习近平30年前访美时所遇见的那个美国,而我们的镜头发现那个美国依旧存在。

对于美国观众,我想向他们介绍一个与我们拓荒时期有着大量相似之处的中国,过去某个时间段,我们美国人就是拓荒者。中国人如今甘冒的风险,过去美国人敢,现在已经不再那么干了。因此中国可以帮助我们创造就业,就像前面提到的阿拉巴马州的故事,帮助到那些陷于长期失业、被遗忘的阶层,并改变他们的生活。

澎湃新闻:如果以媒体报道为依据来看,中美观众受到中美关系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对中国人来说,美国更多是在国家层面的、战略和安全层面的威胁;而对美国人来说,美国人受到的是更直接的中国制造冲击而导致的失业。因此,中国观众的日常生活,不怎么受中美关系影响,他们对这一话题的关注度也会更小。您如何看?

蒙代尔:他们也会受到影响。因为中美是相互最大的贸易伙伴。当下,中国是一个出口导向的经济体,并相当依赖美国市场。如果美国像2008年那样陷入衰退,则会在中国造成严重的失业状况。未来十年,随着中国的发展变化,4亿人会进入中产阶层,他们会变成消费者,他们也会购买越来越多的美国产品。所以,如果美国耐心点,前一轮全球化浪潮中失去的就业岗位会重新回到美国。

当朋友和信任两者兼具时,生意就水到渠成了

澎湃新闻:影片中,你们既采访了两国的大人物,也采访了普通民众。在您看来,谁在中美关系中扮演关键角色?大人物,还是小人物?

蒙代尔:我的答案是,最紧迫的并非总是最重要的。我的意思是,世界的目光如今都聚焦在中东的战火和普京总统向西对乌克兰的挺进。全世界都忽视了最重要的一对双边关系。简单说就是,我认为人们对中美关系的关注度不够,这也是我决定制作这部影片的原因。

我认为,问题是美国没有人在扮演这个角色。当然,美国国务院有负责中国事务的人,还有大使,但很少有人真心将之作为一种使命,聚焦在中美关系上。我认为美国严重地被其他事务分散了精力,中国同样也被分散了精力。这并不意味着中美关系不是最重要的,这只是意味着它并非目前政策着力的焦点。

中美首脑峰会前夕,双边很多人会聚在一起,集中精力在中美关系上。他们认为他们或会在双边贸易协定方面达成最终协议。你知道他们在这上面花了多少年时间了吗?有必要查一下。我想差不多有超过7年时间了。难以置信。世界上两个最重要的国家,7年了达不成一个协议?令人震惊。

TPP,据说是美国正致力于达成的最重要的新的贸易协议,中国不是其中一方。那么,我们应该同时安排人集中精力在中美自贸协定上。这样才能避免被误以为美国并不把中美关系当作最重要的双边关系。

所以,我的答案是,我认为美国没有人把改善中美关系作为他们的单一目标。我都不知道有没有这么一个人,他的任务就是集中精力在中国或者美国。两国都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人们说,两国元首要更多会面。必须的,他们需要更多会面。但问题是,我们还没有回应民意。

托马斯维勒的市长接受我们采访时说,首先我们应该成为朋友,我们应该相互信任,如果这两者都具备了,那么生意就水到渠成了。问题是,我们努力做成生意,我们努力达成战略协议,但我们缺少一个基础,这是中美关系最严重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我要制作这部影片。

这部影片将在中美两国创造出一种共识,即两国领导需要更迅速地达成更多协议,集中更多精力在双边关系上。如今中美各自都待在双边关系的“舒适区”里,中国可以说我们被误解了,我们也可以说我们被误解了。美国很少有人尝试消除误解,他们只是维持着固定思维,他们不想制造麻烦,也不努力打造坚实的基础。

或许那也不是政府该扮演的角色。我不是在批评中国或者美国政府。但当你问美国人里谁在中美关系中扮演关键角色时,我只能说没有人。或许这部影片可以为中美关系扮演一个关键的角色。

澎湃新闻:影片中,你们采访到的两国人之间是否有达成某种共识?

蒙代尔:没有。因为人是各异的,他们有各种不同的方式。这没什么。这不是个问题。但这些受访的人们中,比如阿拉巴马州那两个女性,其中有一个女士说“我知道我们美国人可能本不该喜欢中国人,但我就是喜欢他们”。独立的个人是很有必要的。人们通常从媒体和政治领袖那里获取观点,因为这很便利。对美国人来说,把失业归罪于中国,这理由信手拈来。很便利,但也很危险。

澎湃新闻:受访普通人对中美关系是如何看的?

蒙代尔:我觉得让人觉得意外或者非凡的是,影片里的普通人对待对方都非常开放包容。他们遭遇了不同的困难,但因为思想的开放,他们都找到了解决办法。他们是这部影片的主角,也是其他人学习的榜样。

澎湃新闻:影片里采访的大人物和小人物各占多少?

蒙代尔:我们跨越4个大洲,采访了超过250人,大人物和小人物差不多各占一半。但我想我们从普通人那里得到了智慧。我们从政策研究专家、美国前国务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将军等人那里收获了很棒的观点,但如果中美双边关系的基础更加坚实些的话,这些主意会更容易实现和可行些。

澎湃新闻:我也很好奇你们影片采访了哪些普通的中国人?

蒙代尔:我们采访了中国企业家,谈他们在美国的梦想,和他们致力于要实现而绝大多数人都觉得不可能实现的项目。我们也采访了移民埃塞俄比亚的中国人,他们在发展中国家开拓新的事业。绝大多数普通人表现出来的都是他们多么地具有企业家精神,多么地敢于把自己连根拔起,改变自己的人生,改善自己的生活。

拓荒者都是甘冒风险的人,如今遍及全球的中国人都是甘冒风险的人。有多少人敢像中国人那样去利比亚呢?中国人还去了阿富汗那个如今绝大多数美国人都不愿踏足的地方。要理解中国,就必须要理解普通中国人在做什么,他们在冒什么风险,他们在做什么牺牲,来完成世界其他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包括美国也有欠发达的地方。

美国前国务卿詹姆斯·贝克在《善良的天使》中。

给每个人一个公平的机会

澎湃新闻:您期望这部纪录片能给中美关系带来什么?

蒙代尔:我对这部影片的总体希望是,它能够提高人们对中美关系能够好到什么程度的期待,并鼓励领导人们超越“与相互间的差异共存”,尽管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如何“把我们各自的不同资本化”,如何从中美经济体系的不同之处找到价值,并想办法利用起来。

澎湃新闻:把各自的不同资本化是什么意思?

蒙代尔:举个例子,在清洁技术领域,中国经济的速度与规模,可以与美国的企业家精神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中、美和世界的共赢。美国有很多企业,有很多发明家,创造出很棒的清洁技术。2008之后,美国政府对这些企业的补贴都减少了,很多企业希望政府能继续补贴。2008年之后,中国政府对该领域的补贴提高了。为什么不能有一种政府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即美国的企业也可以享受中国政府的激励措施,同时把他们的技术带到中国来。对美国来说,是挽救了一家可能破产的企业。对中国来说,他们不需要再发明已经存在的技术、创造一家新公司。我们必须作为全球共同体联手协作。

回到我对这部影片的期望,我想它可以鼓励中国加大其在美国的投资力度。过去几年我在美国各地为这部影片拍摄素材,确实会碰上负面看待中国的人,但美国的中西部有很多美国人都很欢迎中国的投资。

我们采访了弗吉尼亚州一个市长,中国双汇集团花60亿美元收购了当地最大的猪肉加工企业,几年前那是最大的中国企业并购美国企业案例。

市长说“你们来晚了,我已经接受了30次采访”。我问他这些采访有什么共同点,他说“每次采访都不会放过我,直到我说至少一点关于中国的负面评价”。

这位市长说:“我们是美国的一个小镇,我们相信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公平的机会。我不确定中国人的到来是有利还是不利。应该给他们均等的机会,像其他人一样。”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