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

2021-07-29 14:2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2021年7月26日,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天津滨海综合发展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了“第十七届沪津深三城论坛”。本次会议主题为“碳达峰、碳中和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与会代表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政策、路径与行动进行研讨。沪津深三城均肩负着示范引领和改革创新的使命,如何贯彻低碳发展新理念,探索城市治理新举措,为国家最终实现“双碳”目标做出贡献是本次会议三城交流的主旋律。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效率中心主任田智宇指出,加快能源低碳转型在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去年全世界已提出“碳中和”目标的经济体占全球GDP的70%,对各国家而言,全球治理体系将发生重大变革。这不仅是能源体系的变革,更是产业体系的变革。在新一轮变革中,从设计规划阶段就要考虑重塑能源基础设施,挖掘其蕴含的巨大增长机遇。在发展气热双循环格局下,有效统筹未来可再生能源,并把电气化作为转型关键,加快能源低碳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管学院低碳城市大数据工程中心主任王东以深圳市碳排放现状为例,提出实现碳中和中长期发展目标的路径选择。他认为,一是地方政府应大力推广零碳能源应用,加速推进绿色供电体系建设,同时结合创新技术,实现传统电网向智能电网的过渡,逐步建立“零碳”能源格局。二是全面实现工业领域电气化,制定工业脱碳发展路径,提升工业发展质量和碳生产力。三是鼓励城市机动车电动化发展,加快打造智慧交通体系,建立可持续综合交通体系。四是推广应用“净零碳”建筑,构建建筑能耗智能管理系统。五是提升生态系统碳汇作用,增强森林及海洋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六是加强技术创新和机制保障,积极推动在产业、能源、交通、建筑、消费、生态等领域的近零碳技术产品综合集成应用。

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亮强调,全国统一碳市场应按照“控排主体+市场交易”的模式进一步完善,对全国碳排放交易配额进行统一协调,同时建立碳交易市场二维金融监管框架。各地区应加强区域协调、产学研合作,并以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为契机,加强全国碳交易市场之间合作,形成共建市场合力。目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各地方政府应抓住机遇,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整合金融市场集聚优势,促进碳金融碳交易市场创新合作,推动全国“双碳”目标实现。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副总规划师李江建议,利用空间规划的综合性管控作用,统筹推动碳中和碳达峰。地方政府可通过优化城市布局,合理规划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同时建立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生态型的城市空间结构,实现城市的紧凑发展,构建绿色低碳的国家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对已有的存量土地,也可通过城市更新、土地整备等手段,实现城市空间在生产,促进土地集约利用。而对于海陆生态保护地,应优化自然保护地,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锚固重要生态空间。

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齐康提出,各地政府应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分析并制定碳排放量目标。应优先自上而下,结合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单位生产总值碳排放下降率、人口控制、产业结构等目标,基于宏观参数定量分析全市碳排放量。同时,针对地方工业(钢铁化工)、电力、交通、建筑领域碳排放发展情景、重点举措,自下而上分析和制定全市碳排放量目标。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振宇指出,地方在推进“双碳”进程中应警惕“双降”风险。一是转型城市的增速下降问题。此类城市以钢铁、能源、石化等重工业为主,传统发展动力在“环保风暴”中弱化,且新发展动力不足,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和能耗双控,钢铁、石化等产业即使在市场向好的情况下也只能在“上大压小”和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上做文章,离绿色持续发展距离尚远。另外,类似深圳这样国内高科技领先城市的内生动力,在低碳管理下需科学设置双碳目标,防止由于片面强调 “双碳”而引发动力和速度下降。

天津社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生态研究所所长牛桂敏认为,不同城市综合情况与发展水平不同,实现“双碳”目标需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的路径。一是针对不同能源禀赋城市能源系统零碳化途径,如西南地区水电资源高度富集,城市可利用水能解决城市清洁能源问题。东部沿海离岸风电、中部地区生物质能产量丰富,可综合利用非化石能源组合改善能源结构。而工业主导型城市,应重点聚焦产业结构升级和低碳化,通过加强增量控制和存量优化,“减工业化”、“降重工业化”,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摊薄“碳锁定”。二是不同发展类型城市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对于消费主导型城市,工业企业占比较低,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基数不高,碳减排任务可以主要聚焦在建筑、交通等领域低碳发展与碳排放控制,引领消费侧改革,改变消费行为,建立新型碳达峰示范区。

上海社科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尚勇敏指出,中国城市绿色转型及低碳技术合作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我国主要产业仍对高碳发展路径严重依赖,尤其是欠发达地区,仍以高耗能、低端产业的工业结构为主,导致低碳产业创新空间受限。二是我国城市低碳技术资源分布高度不均且技术分布与应用场景存在空间错配,低碳技术资源严重不足。三是跨区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绿色技术银行等平台,但跨区域创新功能型平台建设依然不足,服务能力依然较弱。四是低碳技术创新金融激励机制不足。低碳技术依赖高度发达的产业创新投资基金,而我国绿色科技领域年均投资缺口达3.84万亿。同时,我国产业创新基金不断涌向人工智能、物联网、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面向节能低碳的创新基金发展相对滞后。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银湖新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宇认为,双碳目标下的粤港澳大湾区能源转型应聚焦在“减煤、控油、提气、加新”等方面。一是压减煤炭发电规模,仅保留技术最先进的机组,同时由电力等其他能源替代煤炭终端,可起到进一步减少煤炭消费比例的作用。二是推广新能源汽车以放缓对石油及油品需求的增速,提升城乡燃气普及度。鉴于天然气消费提升空间广阔,政府应大力提高气电规模。三是大力挖掘可再生能源潜力,普及分布式能源系统,增加外部可再生能源电力调入。

沪津深三城论坛

在当时背景下,上海、天津和深圳作为最先批准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城市,共同承担着推进我国综合配套改革的历史重任。“沪津深三城论坛”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天津滨海综合发展研究院和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联合发起,于2006年创立。论坛重点研讨中国改革进程中的重大经济与社会问题。根据上述三家智库达成的协议,“沪津深三城论坛”每年轮流在上海、天津和深圳三地举办。迄今为止,已经举办了十七届会议。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