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访美国桂冠女诗人丽塔·达夫:克林顿和奥巴马曾为她颁奖

澎湃新闻记者 朱戟影 发自广东湛江
2015-09-28 15:11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9月26日,第十届“诗歌与人·国际诗歌奖”在广东省湛江市雷州茂德公古城揭晓,美国黑人女诗人丽塔·达夫(Rita Dove)与中国诗人西川共获殊荣。

“诗歌与人·国际诗歌奖”是由《诗歌与人》杂志主编黄礼孩于2005年设立的一个纯粹的民间诗歌奖,该奖项每年颁发一届,今年已颁发到第十届。中外著名诗人安德拉德(葡萄牙)、彭燕郊、张曙光、蓝蓝、英娜·丽斯年斯卡娅(俄罗斯)、托马斯·萨拉蒙(斯洛文尼亚)、东荡子、扎加耶夫斯基(波兰)曾经先后获得此奖项。尤其是2011年4月,这个奖颁发给了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随后在当年10月,他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经过十年的耕耘,“诗歌与人·国际诗歌奖”已经在中国诗歌圈内建立了良好的口碑和公信力。由于每年的评奖、颁奖工作都由黄礼孩主编独立承担,因此该奖也经常被同行们称为“一个人的诗歌奖”。

在诗歌与艺术之间找到结合点,是该诗歌奖的惯例。今年黄礼孩除了特邀两位波兰著名雕塑家创作完成两座奖杯之外,还将“诗歌与人·国际雕塑园”于9月27日落户雷州半岛的足荣村,因为这里是黄礼孩和赞助方企业家陈宇共同的故乡。

波兰雕塑名家拉德万斯基(左一)和黄礼孩(右一)为丽塔·达夫颁奖。
丽塔·达夫两获美国桂冠诗人

今年获得“诗歌与人·国际诗歌奖”的丽塔·达夫是美国当代诗坛最重要的诗人之一。 她1987年凭借诗集《托马斯与比尤拉》(Thomas and Beulah)获得普利策诗歌奖,1993至1995年曾连任两届美国桂冠诗人(United States Poet Laureate),1996年获美国总统克林顿颁发的美国人文奖章,2011年获美国总统奥巴马颁发的国家艺术奖章,当然这也使她成为迄今为止美国唯一接受过两位总统颁奖的诗人。

2011年,从奥巴马手中领取国家艺术奖章。

丽塔·达夫1952年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阿克伦(Akron),父亲是美国轮胎行业第一位非裔化学家。1970年她作为全美100位最优秀高中毕业生之一荣获总统奖,1973年以最优等成绩获迈阿密大学学士,1977年毕业于爱荷华大学并获硕士学位。1974年至1975年间作为富布赖特学者赴德国图宾根大学研修德国文学。此外,她还曾担任美国作家协会(AWP)主席,美国大学优等生荣誉协会参事、美国诗人学会会长。她自1989年起任教于弗吉尼亚大学,现为该校的联邦教授,拥有25个荣誉博士学位,最近一个由耶鲁大学授予。

迄今为止,丽塔·达夫共出版有九部诗集:《街角的黄房子》(1980)、《博物馆》(1983)、《托马斯与比尤拉》(1986)、《装饰音》(1989)、《诗选集》(1993)、《母爱》(1995)、《与罗莎帕克斯同在公车上》(1999)、《美式狐步》(2004)、《穆拉提克奏鸣曲》(2009)。

除了诗歌外,她还写散文、小说和戏剧。她的戏剧《大地更黑的一面》1996年在俄勒冈莎士比亚音乐节上首演并大获成功,随后获邀在华盛顿肯尼迪中心和伦敦的皇家国家剧院上演。明年春天即将推出她前三十年的诗歌合集《诗集1974-2004》。

值得一提的是,达夫2011年主编的《企鹅版20世纪美国诗选集》还曾引发其与美国著名白人女性批评家海伦·文德勒(Helen Vendler)的论战,双方就种族与美国20世纪诗歌史等问题展开激烈辩驳。

这本《企鹅版20世纪美国诗选集》被评论家认为“改变20世纪美国诗歌的平衡”,当然也引发巨大争议。

为了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达夫的写作面貌,颁奖活动期间,《诗歌与人》还用民刊专号的形式推出了丽塔·达夫的诗集中译本,翻译由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程佳和香港岭南大学人文学科研究中心的宋子江合作完成,同时这也是丽塔完整的中文诗集首次与中国读者见面。此前国内只有少量的译介(收入舒丹丹译著《别处的意义:欧美当代诗人十二家》,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

第十届“诗歌与人·国际诗歌奖”专号《丽塔·达夫诗选》。

达夫诗歌中的女性与种族意识

丽塔·达夫1986年出版的诗集《托马斯与比尤拉》曾经为她带来极大声誉,这部诗集就是以她外祖父母的生活为原型而创作的,其中有一首《白天的星星》也成为她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首诗中,达夫描绘了她的黑人外祖母比尤拉在琐碎的家务劳动、婚姻生活中渴望拥有精神自由的女性意识:

她想要一点思索的空间:

但婴儿的尿布正在绳子上冒热气,

一个布娃娃跌倒在门后。

于是趁着孩子们午睡,

她拖把椅子坐在车库后。

有时候还是有些东西可以瞧一瞧——

一只消失的蟋蟀被折断的盔甲,

一片飘落的槭树叶。另一些时候

她呆呆地出神,直到确信当她闭上眼

就会看见自己生动的血。

她有个把小时,顶多,不久莉兹

就会噘着嘴出现在楼梯口。

妈妈又在屋后

怎么对付那些田鼠?咳,

她在建宫殿。后来

那个晚上当托马斯翻过身

猛地进入她,她会睁开她的眼,

想起那个曾属于她

一小时的地方——在那儿

她什么也不是,

纯粹的虚无,在一天的正午。

《托马斯与比尤拉》(1986)

达夫十分珍视家族亲情,除了用《托马斯与比尤拉》为外祖父母“立传”之外,她还在1995年出版了十四行诗集《母爱》,借用古希腊神话人物得墨忒耳(Demeter)和珀耳塞福涅(Persephone)这对母女去表现“母爱”这个古老的文学主题。

除了女性之外,达夫另一个引人注目的身份显然就是黑人,相比于前代美国黑人文学的痛苦与愤怒,丽塔在写作中并没有流露出过多的种族意识,或者说,她的生命经验使得她放弃了那种简单直接的表述,从而将其转化为更加深邃的接纳与包容——

我承认我异乡人的身份:

不合宜的衣着,古怪的习惯,

就像黄蜂和鹪鹩那般不协调。

我承认我不懂得怎样

沉静地坐着或漫无目的地散步。

我爱书甚于月光,爱雕像甚于树木。

但这块草地一直只是为了好看而被修平,

于是我踢掉凉鞋,走在它清凉的绿色上。

谁说我们只有肌肉和体液?

在这里我的脚就是原始。

至于其余的——啊,此刻的空气

是无形的滋补,里面空无一物

除了微风的信息。

——《天空下沉思》

尽管有着女性与黑人的双重身份,但达夫的写作并没有局限于此,她想要抵达的是人性本身。她在《华盛顿邮报》的采访中曾经说过:“很显然,作为一名黑人妇女,我关注种族问题……但当然不是我的每一首诗都会提到这个事实:我是黑人。它们更多是关于人性的诗,而且有时候,人性恰好也是黑色的。我不能逃避,我也不会逃避任何真相。”

1970年,与父母参加白宫典礼。

“诗歌最终是要化混沌为清澈”

《诗歌与人》主编黄礼孩在给达夫的授奖词中写道:“丽塔·达夫的诗歌措辞简练、清新自然,她选择平实的、寻常的、为人所熟悉的生活来揭示真谛,其无限近似于蓝调的底色有着令人顿悟的品质。”

这里“蓝调”一词使用得非常准确,或许是源于黑人的天赋,达夫除了写作之外,还在音乐方面有着极佳造诣,她本人也弹奏大提琴。这种音乐上的影响只从中译本诗选的标题中就可见一斑:《女高音》、《狂想曲》、《汉诺威广场音乐会》、《幕间插曲》、《所罗门音乐会》、《新世纪晨歌》、《诺布·西素的小号》、《歌吟》、《音乐家讲“过程”》等等。

1968年,拉大提琴照。

音乐之外,达夫也非常喜爱跳舞,她甚至直接将2004年出版的诗集命名为《美式狐步》(American Smooth)。达夫在被问到舞蹈对于她写作的影响时说:“舞蹈给予我美和秩序,跳舞的时候就像穿行于诗歌之中。”作为一名诗人,她现在所做的就是试图拉近这些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联系,从而把更多元素融进自己的写作中。

“从某个层面说,写诗有点像在翻译外国语言。翻译家总觉得译文有原文的影子,有它的轮廓,却无法叫它原形毕露。可以说诗歌最终是要化混沌为清澈,所谓混沌,这里指的是生命。诗人用字简洁,就像河心的踏脚石,引我们过河,让我们依然听见轻轻水流,感受它的莫测深度。”达夫在接受“诗歌与人·国际诗歌奖”的答谢词中如是说。

1993年,与四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纽约合影。左起:米沃什、布罗茨基、达夫、沃尔科特、帕斯。

【对话美国桂冠诗人丽塔·达夫】

澎湃新闻:你在《“我曾于异乡作客”》这首诗中引用了艾米莉·狄金森的一句诗,你对她有何评价?

达夫:哦,我认为她是美国诗歌的女王!她的写作也是在试图超越性别的限制,她的影响力极大,在美国,不管是黑人、白人,还是亚裔群体,男人、女人,都会受到她的影响,并在写作中引用。

澎湃新闻:美国女诗人普拉斯、毕晓普的诗歌如今都已在中国翻译出版,尤其是普拉斯已经有多个中译本,你如何看待美国自白派诗歌的传统?

达夫:当我还是一名年轻的大学生时,我第一次读到了普拉斯的《父亲》这首诗,我感到它非常开放,并不那么礼貌,很粗鲁。(笑)自白派对于美国诗歌发展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因为它要求写作者的心灵完全敞开,与自我达成一种亲密的关系。

澎湃新闻:你的写作受到哪些前辈诗人的影响?

达夫:很多,我能想起来的有沃尔特·惠特曼、德里克·沃尔科特、西尔维娅·普拉斯等等。

澎湃新闻:除了美国之外呢?

达夫:比如德国的里尔克、俄国的布罗茨基、波兰的辛波斯卡、墨西哥的帕斯等等。当然除了诗歌之外,戏剧作品对我来说也很重要,比如莎士比亚、尤金·奥尼尔的戏剧对我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文中引用的两首诗均为舒丹丹译)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