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横纹肌溶解症”是吃小龙虾引起的吗?

2021-07-30 08:5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夏夜里,很多人喜欢约上亲朋好友一起聚餐宵夜,各种美食中,小龙虾备受欢迎。不过,要避免食用受污染或来路不明的小龙虾,谨防发生“横纹肌溶解症”。今天,就和松江医生来聊聊横纹肌溶解症的病因和预防。

本期嘉宾:上海市第五康复医院老年科副主任医师 赵刚。

专家简介:赵刚医生从事内科工作21年,对大内科和老年科常见病、多发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于老年慢性病的治疗和多病共存的整体治疗。

什么是横纹肌溶解症

横纹肌溶解症是指由于挤压、运动、高热、药物、炎症等原因引起横纹肌的破坏和崩解,导致肌酸激酶、肌红蛋白等肌细胞内的成分进入细胞外液及血循环,引起内环境紊乱、急性肾衰竭等组织器官损害的临床综合征。

横纹肌溶解症是肌肉真的“溶解”了吗?

其实并不是肌肉溶解,而是指各种原因引起骨骼肌的急性破坏,通俗地说就是肌肉细胞破坏导致细胞里的肌红蛋白、肌酸激酶等物质释放到血液里,并通过肾脏排出体外。但肌红蛋白的分子量太大,容易引起肾脏中肾小管的堵塞,造成急性肾功能损伤,严重的会导致急性肾衰竭,甚至死亡。

在食用鱼类、海鲜后的24小时内,出现横纹肌溶解症,通常会表现为肌肉疼痛、乏力、肿胀,以及肌肉摸上去就痛、小便颜色就像酱油一样,同时也会出现发热、全身不适、恶心、呕吐等不典型的症状。如果出现后面几种症状,常常意味着病情较为严重。发生横纹肌溶解症的患者中有10%-50%会发生急性肾衰竭,一旦发生急性肾衰竭,病死率可高达50%以上。

“横纹肌溶解症”是吃小龙虾引起的吗?

当然不是!横纹肌溶解症的病因还没有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它可能是由一种生物毒素引起的,也就是“食物中毒”。在正常情况下鱼虾体内并不含有该毒素,毒素可能是在特殊情况下进入了鱼虾体内,比如鱼虾所在水域被某种病毒、细菌污染等,也有人提出可能与“洗虾粉”中的不明成分有关。

因此,小龙虾只是导致横纹肌溶解症的“载体”,而非元凶,吃小龙虾导致横纹肌溶解仅仅是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其确切中毒因子尚未明确。

其实吃小龙虾患上横纹肌溶解症的只是极少数,属于个例。还有其他多种病因,如过量运动、肌肉挤压、过度的高温和低温、药物和酗酒以及其他细菌或病毒引起的感染可以导致横纹肌溶解。

过量运动与横纹肌溶解症

目前来说,由于运动导致的横纹肌溶解症年轻人占绝大多数,常见于平时不运动突然锻炼身体的群体。不少人以为过量运动所产生的后果,一般就是次日的“腰酸腿疼”,休息一下就没事了。但是,近年来,随着运动健身理念的变化,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的发生率不断增加,其中有48%的患者需住院治疗。

横纹肌溶解症可轻可重,轻度的适当补液即可,情况严重的患者会出现急性肾损伤、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猝死。因此运动要适度,而且运动以后一定要注意观察,当出现肌肉肿胀疼痛,疼痛休息后也不能缓解,同时出现少尿、无尿甚至酱油色尿液的情况下,一定要及时就诊。

如何预防运动后横纹肌溶解症

夏季运动前后一定要适当补充水分,因为只有摄入适量的水分才能保证身体内产生的代谢产物、毒素和细胞破坏引起的内容物通过尿液排出体外,不会导致毒素在体内的积蓄,产生一些不良的反应。另外,运动强度要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合理安排,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慢慢增加运动量,切忌突击过量运动。

由于横纹肌溶解前没有什么特别的预兆,但是如果运动后出现短暂意识丧失,大量出汗,头痛、恶心、呕吐、高热等症状时,要引起重视,并及时到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

夏季如何避免引起“横纹肌溶解症”

吃:重口味、重油、重辣的食物少吃;海鲜河鲜煮熟再吃;量要适度;不要边吃边饮酒。

练:平时少锻炼的人,先定个小目标,不要一次做大量运动。

药:服用降脂类药物的人,两周左右要随访一次,若肌酸激酶等指标升高要停止用药。

文字、音频:韩雪楠

原标题:《“横纹肌溶解症”是吃小龙虾引起的吗?》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