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文译者谈阿列克谢耶维奇:她继承了黄金时代以来的传统

澎湃新闻记者 徐萧
2015-10-09 10:45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S.A.阿列克谢耶维奇。CFP 资料

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8日下午1点,瑞典学院将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67岁的白俄罗斯女作家、记者S.A.阿列克谢耶维奇,“以表彰她对这个时代苦难与勇气的写作”。这几年,S.A.阿列克谢耶维奇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她的主要作品这两年都翻译成中文出版。此次,67岁的阿列克谢耶维奇成为诺奖历史上第14位获奖女性。

在获悉S.A.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奖后,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第一时间联系了她的中文译者之一、翻译家、诗人晴朗李寒,他所翻译的《我还是想你,妈妈:你未曾听过的“二战”亲历者的故事》即将由九州出版社出版。晴朗李寒认为,阿列克谢耶维奇能够获奖,主要是她作品中对时代重大事件中普通人遭遇不加修饰的记录,“她的作品中充满了人性、对苦难的关注、对和平生活的珍稀”,而不是单纯讨巧地描写重大事件。

因为独立报道和批判风格,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独立新闻活动曾受到政府限制,代表作《锌皮娃娃兵》曾被列为禁书,甚至还曾被指控为中情局工作,电话遭到窃听,不能公开露面。考虑到其作品的批判品质和这样的经历,那么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奖是否有非文学因素呢?

“我们都知道,诺贝尔文学奖有一以贯之的宗旨、精神导向,包括人类良知的美好一面、对极权统治的反抗。通过授予这类作家诺奖,我觉得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晴朗李寒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像此前授予帕斯捷尔纳克、索尔仁尼琴、布罗茨基等,对俄罗斯社会的发展就起到了促进作用。

译者晴朗李寒。宋醉发 图

【对话】

采访口述就没有文学性吗?

澎湃新闻:阿列克谢耶维奇作为一名纪实记者,著名作品基本上是对重大悲剧性事件当事人采访稿的合集,更类似于“口述史”,是不是其作为作者个人的存在感会比较微弱?

晴朗李寒:她几乎让读者把作者就遗忘了。就跟导演一样,让当事人说话,就足够了。不用作者再发一番感概,或者是评论。

澎湃新闻:那她的文学性怎么样?

晴朗李寒:文学性,就是非常平易,非常天然,非常朴实,读起来很顺畅,停不下来,可能一天就读完一部了。因为她是采访的不同对象,有的是有文化的,有的是没什么文化的,所以就是非常平易的。她的文学色彩非常难以把握,风格很难总结,就是没有过多的润色。但是她在采访哪些人也是真是用心了。

澎湃新闻:你以电影导演描述她,我觉得这和她记者的工作有相通之处,面对同样的对象、同样的故事,如何呈现这就考验一个作家的功力了。

晴朗李寒:对对,我让哪些人出现,让哪些人去叙述,如何叙述,其实已经有她的判断标准了。

我翻译的《我还是想你,妈妈》,原著的名字是《最后的见证者》,她就是以孩子的眼光,描写战争中的所见所闻。战争来得突然,和平生活一下被打乱,突然就面对了死亡,通过孩子眼中记录下来的战争、死亡、血腥、硝烟,更加真实,更加可信,更加震撼。我在翻译过程中,好几次被感动得落泪。

澎湃新闻:这个翻译中被感动,其他几个译者,像高莽、吕宁思都有说过。

晴朗李寒:他们翻译的都是成年人视角,我这个是孩子们,更加让人感慨,因为都是做父母的,想到孩子的父母突然上了前线了,然后就成孤儿了,甚至有些孩子是自己参加游击队的。

澎湃新闻:孩子的视角,是因为这些被采访者本身在二战时就是孩子吧。

晴朗李寒:对,当时甚至连三四岁的都有。这些孩子大都是白俄罗斯的,他们处在战争的最前线,是二战的第一参与者。

质疑阿富汗战争,作品被禁

澎湃新闻:另一部《锌皮娃娃兵》被禁过吧?

晴朗李寒:对,因为这部书是写1979年苏军入侵阿富汗战争的,里面揭露了很多和苏联官方宣传不一样的地方。苏联不是说是正义战争嘛,阿富汗人民非常欢迎苏军什么的,但是《锌皮娃娃兵》中却不是这么一回事,里面也有苏联士兵做过的很多不光彩的事。

因为对战争的质疑,还引起了诉讼。这些士兵的父母、家人告她歪曲事实,把自己的儿女、苏联士兵的光辉形象给毁了。

但是这些士兵的遭遇其实也很悲惨。我在俄罗斯待过五六年,他们把参加阿富汗战争的士兵,叫做“阿富汗人”,有一个专有名词。这些士兵战争结束后,并没有得到国家的抚恤。我经常在大街上看到残疾的士兵,还穿着旧军装,有时候他们就告诉我这是“阿富汗人”。

澎湃新闻:所以告她的是苏联士兵的父母家人,而不是政府行为?

晴朗李寒:对,士兵的父母、家人无法接受。政府主要是审查制度,出版受到了一些阻力。但她就是利用苏联国家的小阳春时期,这个领导下台了,下一任领导就批前任领导,所以对于前任时期的事情就可以写出来。像索尔仁尼琴,以前被禁的作品就可以在赫鲁晓夫时代出来。

澎湃新闻:她的这次诉讼是在1992年,当时苏联不是已经解体了吗?

晴朗李寒:虽然解体了,可以说是后苏联时代,但是当政的还是那些人,他们也不愿被揭老底。

关注人性和苦难,小人物才是主角

澎湃新闻:你觉得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在整个俄语文学中处于什么位置,她和黄金时代、白银时代的作家有没有脉络上的联系?

晴朗李寒:我觉得她和他们有精神脉络的一惯性,尤其是弥赛亚精神。可以说她传承了苏俄作家的使命感、责任感,觉得自己重任在肩,任何压力都不能让自己放下笔,对重大历史事件不应该缺席,真实记录。

甚至可以与政府、制度对抗,直面相向,不惜坐牢,不惜被流放。从黄金时代普希金、莱蒙托夫,一直到白银时代古米廖夫、曼德尔斯塔姆、帕斯捷尔纳克、阿赫玛托娃,他们都有这种光辉的传统。

澎湃新闻:虽然诺奖一直标榜纯文学性,瑞典文学院的评选委员会严格遵守纯文学的评选标准,并明确声称拒绝受政治、商业等因素的影响,从历年结果来看,商业确实不是诺奖考虑的因素,但是政治性呢,就像你刚刚提到的这种异见声音的作品是不是更受青睐?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获奖是不是也存在非文学因素?

晴朗李寒:我们都知道,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审是有一以贯之的宗旨、精神导向,包括对人类良知的美好一面的表述、对极权统治的反抗。

但是我觉得对这类作家的授奖,我觉得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白俄罗斯,现在仍留有苏联时代的痕迹、遗产。诺贝尔文学奖评审的这种鲜明的精神的导向已经被验证过多少次了,苏联的很多作家,像帕斯捷尔纳克、布罗茨基、索尔仁尼琴,包括蒲宁,都对苏联解体起到了促进作用。也希望通过对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授奖,能够对白俄罗斯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吧。

澎湃新闻:总结下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的关键词吧。

晴朗李寒:最主要的还是人性,对苦难的关注,对和平生活的珍惜。她的几部作品,不管是二战、阿富汗战争,还是切尔诺贝利事件,都是写灾难、写苦难、写悲情,让人们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你就会(把和平与战争,苦难与幸福)作对比。

澎湃新闻:这些重大事件,只是她作为呈现这些的一个载体,并不是单纯如历史编纂一样记录历史,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

晴朗李寒:对!她有这种勇气、胆识,用这种非常原始的方式,记录在这些历史事件中小人物的遭遇,更能引起普通人的共鸣。

澎湃新闻:小人物才是她的主角,才是事件的主体。

晴朗李寒:二战这么大的事件,她没有关注斯大林、朱可夫,也不是宏达的叙述,都是普通人、小人物。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