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司马缸说 | 一文读懂:极简台风家族史

2021-08-01 19:2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烟花”未冷

定期“伤心”的太平洋又狂躁起来

预计8月前期

台风“卢碧”与“银河”

或将紧随“烟花”组团而来

在窜天猴般的“烟花”

一路火花带闪电的漫长袭击之下

我们才真切感受到

台风原来如此凶猛

一波操作就能影响小半个中国

“烟花”路径图

尽管与水旱蝗三大害相比

台风鲜见于经传

但其实,中国人抗御台风的历史

比我们想象中的

要久远得多,也惨烈得多

台风之王:铁飓与麒麟暴

南朝刘宋时期

因爱妾诅咒皇帝而无辜背锅的

名士沈怀远

在被贬广州时留下了

中国现存最早的确切台风记载

熙安间多飓风。飓者,具四方之风也。一曰惧风,言怖惧也。常以六七月兴。

——沈怀远《南越志》

从此

台风家族正式官宣了第一个名字:

因具有魔幻般的多向性

故名“飓风”

这一概念一直沿用至明清

到了唐代,随着“南方大开发”

这只定期来袭的“海上巨兽”

成功刷新了存在感

被贬岭南的韩柳诸公

纷纷在台风天唱起“伤心太平洋”

峡山逢飓风,雷电助撞捽。

——韩愈《赠别元十八》

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

——柳宗元《岭南江行》

与此同时

台风的“洪荒之力”带来的噩梦

也被记录了下来

唐代学者刘恂描述台风

“坏屋折树”“吹屋瓦如飞蝶”

明清之时,记录更详

比如,永乐九年九月

雷州“飓风暴雨”“坏田禾八百余顷”

嘉靖三十一年

遂溪“飓风大作”“淹死数千人”

南宋马远《水图卷》(局部) 图/故宫博物院

清人还在笔记中

记载了两种“台风之王”

一种绰号“铁飓”

作为台风家族中的“钢铁直男”

“铁飓”所至“无坚不摧”

屋飞于山,舟徙于陆,颠仆马牛,摧拔树木,海水涌高数丈,洋田浸没,由咸所留,稼穑不育,是之谓铁飓。

——屈大均《广东新语》

另一种绰号“麒麟暴”

所过之处,草木皆焚

在其台风眼中甚至还有明火侧漏

堪称“无敌风火轮”

至今仍是气象学界的未解之谜

有时风愈烈,燥热愈甚,风过草木皆焦,名麒麟暴,谓风中有火云。

——丁绍仪《东瀛识略》

随着认识愈益深入

古人开始对短时大风和热带气旋

作出概念区分

分别命名为飓风和台风

从此,台风正式确定了家族名号

风大而烈者为飓,又甚者为台。飓常聚发,台则有渐。飓或瞬发倏止,台则日夜或数日而止。大约正二三月发者为飓,五六七八月发者为台。

——《台湾府志》

台风预测:风鱼与知风草

众所周知

中国古代人均气象学家

在第一产业为王的时代

不具备天气预报技能的劳动者

只能像可敬的陶渊明大叔一样

中原地区如此

气象条件更复杂的沿海地区也如此

在一次次实战大考中

沿海先民

逐渐积累了预防台风的丰富经验

为《三国演义》贡献了主题金曲的

明代状元杨慎

曾描述过一种神奇的云

水手称为“犁头云”

台风来前,此云往往“漫空疾飞”

凡此风作先一二日,片云漫空疾飞,海人呼为扬潮,风为海溢之先兆也,东广航海者曰犁头云。

——杨慎《艺林伐山》

清初广东大学者屈大均

记载过一种能够预知台风的“鱼”

名为“暨鱼”

据考证,“暨鱼”即中华白海豚

近日还曾惊现佛山顺德

暨鱼,大者长二丈余,脊若锋刃……来辄有风,故又曰风鱼。

——屈大均《广东新语》

误入顺德河道的中华白海豚。图/羊城晚报

据地方文献记载

广东一带还有一种“知风草”

经验丰富的老同志

可以通过数出草茎上的节

来预测当年台风的频次与强度

根白似芹,深一二尺,叶似兰而小薄,土人视其节以占飓风。

——《雷州府志》

民谚云“一雷压九台”

古人认为,一场符合出厂标准的台风

往往以强对流天气结束

但据气象专家分析

这种说法其实并不靠谱

当惧之时,人不望飓风之止,惟望迅雷之作,雷作而飓止矣。

——屈大均《广东新语》

比较靠谱的是,古人观察到

台风风向总是先北后南

“回南风”来时,台风也就默默告辞

想不通的童鞋

建议凝视下图三分钟

台风“烟花”。图/广东天气

这些来自感性经验的台风知识

尽管不尽科学

对古人却有警示之用

戚继光就曾编过一首《风涛歌》

向沿海军民科普台风之害

海沙云起,谓之风潮,名曰飓风,大雨相交。

——戚继光《风涛歌》

台风崇拜:飓母与孟婆

尽管在历史上

台风似乎没有太多存在感

但其影响之大,绝不下于水旱蝗

有时一场台风

甚至可以造成社会动荡

而在古代东亚海战中

台风几乎成为胜败的决定因素

比如

忽必烈第二次东征日本

就被一场台风吹得全军覆没

飓风大作,战船皆破坏终覆没,左副都元帅阿刺帖木儿以下溺死者无算,流尸随潮汐入浦口,积如邱陵。

——《新元史》

由于其巨大威力

台风家族逐渐被“玄学”起来

如同其他灾异现象

同样猛于虎的苛政与台风

被毫无逻辑但毫不违和地联系起来

或二三年不一风,或一年两三风,亦系连帅政德之否臧者。

——刘恂《岭表录异》

或许是参考旱神、蝗神

古人用最擅长的“拟神”修辞手法

将台风神格化

于是就出现了

流行于沿海地区的飓母神

雷、琼皆有飓风祠,其神飓母,有司以端午日祭。

——屈大均《广东新语》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飓母神更常用的名字是孟婆

没错

专业研发“忘情水”的劳模孟婆

同时也是风神与船神

陆游曰:“岭表有瘴母,起时圜黑,久而渐广,所谓孟婆飓母也。”

——方以智《物理小识》

这些看似蒙昧的台风经验与崇拜

现代人或许很难理解

但对古人来说却很实用

在其背后

蕴藏着生活的智慧与对自然的敬畏

2006年

台风“桑美”袭击福建沙埕港

台风眼刚离境,就有渔民外出遇难

而阅历丰富的老渔民

则以“回南风”的经验躲过一劫

图/中国天气

这个事例或许告诉我们

生而局限的人类

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朴素的经验,朴实的敬畏

与纯粹的理性和系统的知识同样重要

参考资料:

朱鸣:地方性知识视角下的中国古代台风学说

吴志锋:略论明清广东台风灾害的特点及危害

刘建利:台风小考

王存忠:台风名词探源及其命名原则

只诚:元朝东征日本研究

来源 | 羊城晚报、金羊网、羊城派

原标题:《司马缸说 | 一文读懂:极简台风家族史》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