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市政厅|朱家角尚都里:都市水乡的另一种江南情怀

木公子
2015-11-02 15:28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朱家角放生桥上一边是“尚都里”的新建筑,一边是水乡老建筑。

站在朱家角的放生桥上,一边是黛瓦白墙的水乡景致,这里的店铺里隐藏着扎肉的香,课植园的夜晚里有《牡丹亭》的莺莺啭啭;而在另一边,同样是狭窄弄堂、通幽曲径、斑驳白墙、错落黛瓦,却分明是另一番建筑状态,这是一个名叫“尚都里”的当代江南水乡,这里的建筑面貌出自当代建筑师张永和、马清运、登琨艳、柳亦春和陈屹峰之手。这里是首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实践案例展区,这些建筑作品在此十年,与既有的环境相互浸润,又使其富于活力。

尚都里(南岸)示意图,一至四号地块分别由四个建筑设计团队设计。

与我们所熟知的江南水乡不同,“尚都里”的前生是一片油脂厂厂房、仓库与民房,在建造之初,几位建筑师对当代江南做了深入思考:

新与旧

张永和:开在朱家角的咖啡店,难道也要包装成清代江南茶庄吗?

朱家角“尚都里”河畔的咖啡店。

这是建筑师张永和对于当今商品不断涌入消费方式不断变换的思考,在他看来,朱家角要的并非是创新,更不是“修旧如旧”,而是把今天的生活方式与原本古镇的空间组织融合。朱家角并不是“文物”,不需要人们参观和研究,也不需要博物馆式的保护,她只是上海市民度周末的休闲场所。所以,这里的建筑不是被膜拜的,而是被使用的。人和建筑是亲密友好的关系。我们要的是一个无压力的建筑生态群。在这个无压力的建筑群中有一些“新”的建筑,也有古建筑的复建。但本质上,他们都是“旧”的,中国的建筑已经很多年没有产生新的形式了,大家对中国建筑的认识,依旧停留在木结构和曲面的屋顶上。其实,如今的建筑依旧延续着小街道、坡屋顶,不同的只是材料。

张永和设计概念图

张永和设计的建筑空间形成了一种类似中国传统“孔明锁”的户型搭接关系。屋顶也随之变化,生成了片片错杂,层层跌落的坡屋顶景观。立面上采用传统材料青砖,并延续传统砌筑方式,另一方面结合功能使用,与玻璃,金属组合,完成了新旧结合的立面设计。最终形成一个“似曾相识,又有不同”的当代朱家角空间。

“孔明锁”的户型搭接关系

这些建筑似乎在探索,新旧交替的环境下传统如何传承?而对朱家角而言,城市整个空间的组织比建筑更重要。

黑与白

柳亦春:如何在古镇边上做一个相对现代的建筑?

2005年起,建筑师柳亦春开始接受“尚都里”项目,他被分配到的是最小的地块,却处在一个显著的位置,且紧挨着传统古镇建筑。

建筑师试图从建筑的外部空间去跟古镇寻找脉络关系,外部空间的形态和尺度,都从古镇原有建筑和巷道里寻找。

当地传统建筑多为底层白色墙面开有方形窗洞,二层及屋顶使用深色材料。柳亦春的设计采用相同色调。

众所周知,水乡的建筑是在江南水土和中国文化氛围的浸润滋养中诞生的,独特的黑白两色相间给人以朴素而强烈的感觉,这种“粉墙黛瓦”映射出依水而生、枕水而居的生存状态。

在颜色的选择上,依旧延续黑白两色,只是材料发生了变化。传统建筑的粉墙和木窗无疑已无法满足当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需求(尽管有年代感和时间感是好的),也为了让房子保持稳定的状态,所以建筑的外墙和屋顶选用了“洞石”,颜色上是旧的,但肌理是完全新的。这与传统建筑发生氛围上的相似性。

黑色抛光洞石、白色图案丝网印刷玻璃、白色穿孔瓦楞铝板等材质营造新的水乡建筑肌理。

柳亦春建筑示意图

隐与显

在参与朱家角“尚都里”设计的建筑师中,最“神秘”的是来自台湾的建筑师登琨艷,他是上海苏州河第一幢工业遗产保护的倡导者。

而他在朱家角的设计名叫“珠溪园”。此次的设计从中国哲理学会虚实交互应用的妙趣,形成园林般的建筑布局。重新拼贴包装的油罐成为珠溪园的代言人。散落穿插于廊,茶馆,戏台等建筑元素中间。体量较大的多功能厅屋顶处理为不规则造型与现代建筑相呼应,材质仍是传统黑瓦。

登琨艷设计的剖立面手稿

视觉与体验

马清运:每一件事务都有“生命跨度”和“生命周期”,旧的东西不该漫无目的的挽救,要在“生命周期”中寻找创造的价值。

相比其他几位建筑师,马清运是最早介入“尚都里”项目的,他和朱家角的合作也由来已久。在他的探索中江南水乡不应该单纯是视觉的,也不应该是体验的,甚至不应该是有关生活质量的,问题的关键是——经济。

马清运觉得新江南水乡的意义在于,它在郊区和城市之间建立了一种高密度的城市模型。他希望自己着手设计的新江南水乡项目,能通过对新江南水乡的思考及讨论,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寻找一条新的城市道路,一种新的都市模型。

地块鸟蓝图

马清运负责设计的III号地块位于整个地块的中心,三面与相邻地块衔接,北临水面,边界处理尤为重要。

为保障历史风貌的尺度及肌理,首先沿漕溪河切条,形成数条墙间狭长通道;其次创造切块中的空庭院;接着加入一系列与商业切口,组织不同性格的商业功能。

通过侧墙活泼的开窗方式和不规则的幕墙划分,提升建筑的趣味性,提升商业气氛。

在该地块中,尤其引人瞩目的是一栋老建筑的复建,这座徽派老建筑经过建筑师马清运的再造,呈现出别样格调。

一栋老建筑被改建为戏台。

在马清运看来,建筑承载了太多的要素,社会、经济、文化,还包括能量、突破、介入,他表现出的不安分和多面性,正是因为他在顽强地实践着自己特立独行的建筑观。

“尚都里”成为了古镇居民和观光客的活动场所。

在最近的二三十年,有个重要的名词,叫“毕尔巴鄂现象”。毕尔巴鄂是西班牙的一个小镇,她曾经十分破败,是一个空巢小镇,城市由几十万人缩减至只有几千人。但这个城市因一个伟大的建筑师在那建造了一座美术馆,这个小镇重新振作为世界上非常有名的旅游热点。

历史是相似的。也有人称青浦为“青浦现象”。青浦和毕尔巴鄂或许是一个东西辉映的相似现象。“尚都里”其实是“青浦现象”的缩影。

虽然相比这些建筑师以往的作品,他们在放生桥畔演绎的空间面积并不大。但作为古镇核心区内新建筑,展现当代人对于“江南”这一概念的理解,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由此,四位建筑师耗费了比以往更大的心力,在这组建筑作品中,将他们对江南的情感和责任深深烙印其间。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